中華民國與波蘭關係

中華民國與波蘭關係是指中華民國波蘭共和國之間的關係。兩國於1929-1949年有官方外交關係,斷交後直至1990年代,在對方首都互設具大使館性質的代表機構。

中華民國與波蘭關係

波蘭

中華民國
外交代表機構
波蘭臺北辦事處駐波蘭台北代表處
外交代表
代理處長 李波[1]
代表 施文斌[註 1][3]

政治

外交

綠色國家表示在1971年的投票中反對中華民國續留聯合國,即《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其中包括當時的波蘭人民共和國

1929年9月18日,波蘭與中華民國建立公使級外交關係

1930年9月22日,商談互派使節。1931年,於首都華沙設立中華民國駐波蘭共和國公使館,並派駐公使

1940年8月18日,因上年納粹德國與蘇聯佔領波蘭,於是關閉駐波蘭公使館。

1942年6月24日,升格為大使級外交關係。公使館升格為中華民國駐波蘭共和國大使館(原設於英國首都倫敦,1945年5月,納粹德國投降後遷回波蘭),並派駐大使駐比利時大使兼任)。

1949年10月5日,波蘭與中華民國斷交。[4]當時中華民國尚能有效統治中國大陸部分地區,加上1950-1990年代東西方陣營的「冷戰」期間,中華民國在意識形態制度上均偏向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復加上以蘇聯為首的共產集團國家的封閉,導致從中央政府遷台後幾乎沒有官方往來。

1971年10月25日,身為共產陣營成員及蘇聯衛星國之一的波蘭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聯合國裡的「中國席位」(中國代表權問題)。

1989年的「東歐劇變」使波蘭轉型為民主國家並重新對外開放,雙方始恢復往來。

1994年10月,波蘭海關總署署長暨眾議院議員史庫瓦致電中華民國外交部長錢復慶賀國慶[5]

1997年7月,波蘭發生嚴重水災,中華民國政府捐贈2萬美元協助賑災。[6]

2006年4月,波蘭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決議,支持台灣專家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會議。[7]

2013年11月,《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第19次大會(UNFCCC COP19)在華沙舉行,台灣派出代表團,以及立法院非政府組織團體等80餘人共同參與。[8]

2018年10月,波蘭「」的電視節目公開支持台灣獨立,表示「2018年是波蘭獨立100週年,我們波蘭人希望台灣能夠獨立,對中國說NO,對台灣說YES」,此舉引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媒體不滿。波蘭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館30日發布聲明表示,波蘭政府於政策面始終遵照中國規定的原則,但也說明波蘭憲法保障所有公民的言論自由,對於電視節目內容並不會給予評論或建議。中華民國行政院長賴清德30日在立法院則說,這代表「德不孤必有鄰」,認同台灣為主權獨立國家,人民有權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9]

2019年10月,波蘭眾議院副議長特勒斯基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洛基等官員、學界和工商界代表出席駐波蘭台北代表處在華沙舉辦的國慶酒會。[10]

2020年4月1日,對於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在全球擴散,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宣布捐贈1,000萬片口罩給疫情嚴重的國家。外交部指出,其中700萬片給波蘭在內的9個欧洲联盟成员国以及瑞士與英國、300萬片給美國、100萬片給中華民國的邦交國[11]

人員互訪(1996年至今)

僅列舉部分名單:

中華民國:司法院副院長蘇永欽[12]、外交部長胡志強[13]、教育部長鄭瑞城[14]、內政部政務次長楊寶發[15]、財政部政務次長張盛和[16]、經濟部政務次長張昌邦[13]、卓士昭[17]、外交部常務次長史亞平[8]、國際貿易局長陳瑞隆[13]黃志鵬[18]、民用航空局長張國政[19]、人事行政局長陳清秀[20]、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邱坤良[18]、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劉兆玄[15]李羅權[16]、勞工委員會主任委員陳菊[21]、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許嘉棟[22]、台北市長柯文哲[註 2]、台北市議會議長陳健治[15]吳碧珠[19]、國立台灣大學校長陳維昭[21]、國立交通大學校長張俊彥[21]

波蘭:前總統華勒沙[22][20]克瓦希涅夫斯基[25]、前國防部長奧耐斯科維茨[21]、總統府國務次長拉曼托維奇[15]、經濟部次長布拉斯吉克[26]多諾契克[27]柯洛雷[14]科什辛基[25]、財政部次長卡披薩[14]、衛生部次長福隆查克[14]、環境部次長雅慈芙絲卡[8]、科學暨高等教育部次長歐爾窩夫斯卡[28]、勞工暨社會政策部次長鐸達[4]、參議院副議長別朗[29]、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尼秀斯基[19]基耶瑞斯[16]齊莫謝維奇[17]、參議院衛生委員會主席錫德羅維齊[18]、眾議院副議長查庸茨[13]、尼秀斯基[14]萬德利赫[17]葛謝奇恰克[4]饒吉謝芙絲卡[12]、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李斯克[14]謝蒂納[8]、眾議院衛生委員會主席科帕奇[18]、科學院長Kuźnicki[13]、克萊博(Michael Kleiber)[20]、華沙大學校長魏格蘭斯基[21]

代表機構

1992年7月,兩國達成互設辦事處協議。[15]

1992年12月17日,在首都華沙設立具大使館性質駐波蘭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波蘭文:)。2018年8月1日,更名為駐波蘭台北代表處(波蘭文:)。[4][30][31][3]

1995年11月2日,在首都台北設立同等性質的華沙貿易辦事處(波蘭文:)。2018年6月27日,更名為波蘭臺北辦事處(波蘭文:)。[4][32][1]

事件

2020年1月2日,中華民國空軍救護隊一架UH-60M黑鷹直升機在新北市烏來區失事墜毀,包括參謀總長沈一鳴上將等8人罹難。波蘭臺北辦事處發文表示「深感哀慟,在此向罹難者的家人、同袍、及所屬團體表達最深切的哀悼之意,同時祝福生還者早日康復。」[33]

簽證

中華民國護照中華民國公民可以「申根區免簽證」的方式入境波蘭
歐盟波蘭護照波蘭公民可以免簽證的方式入境中華民國

歐洲申根區給予持有載明身分證字號的中華民國護照中華民國公民可以申根區免簽證入境,停留日數與申根區合併計算,每6個月期間內總計可停留90天。[34][35][36]

波蘭公民持有歐盟護照者也可以免簽證的方式入境中華民國,停留最多90天。[37]

此外,兩國皆提供每年各200名額給18-30歲青年為期1年的度假打工簽證(皆必須未曾取得此種簽證)。[38][39]

相關警示

有鑑於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中華民國外交部國外旅遊警示分級表將波蘭歸類為紅色警示:不宜前往,宜儘速離境(2020年3月19日發布);[40]衛生福利部的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表將波蘭歸類為第一級注意:提醒遵守當地的一般預防措施(2019年9月12日發布)。另有鑑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已將各國家與地區歸類為第三級警告:避免至當地所有非必要旅遊(2020年3月21日發布)。[41]

經濟

波蘭是中華民國在東歐第1大貿易夥伴(不包括俄羅斯)。

貿易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外貿協會)於首都華沙設立台灣貿易中心[42]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也於華沙設立駐波蘭代表處經濟組[43]

2019年,波蘭是中華民國第40大貿易夥伴、第47大進口夥伴、第29大出口夥伴。出口至波蘭的金額為8億9,945萬7,178美元,年減9.409%。自波蘭進口的金額為2億8,565萬1,334美元,年增14.101%。貿易呈現出超盈餘)6億1,380萬5,844美元,年減17.336%;2018年,波蘭是中華民國第39大貿易夥伴、第53大進口夥伴、第28大出口夥伴。[44]

波蘭高端腳踏車以進口為主,前5大品牌中,台灣就佔前2名,依序為捷安特美利達工業,排名第5的SPECIALIZED,美利達也是主要股東。台灣腳踏車代工大廠愛地雅工業在波蘭中部設有工廠,為歐洲客戶代工;SPECTEC公司,則對波蘭當地業者提供貼牌代工服務。[45]

投資[45]

根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統計,臺商對波蘭的總投資金額為2億0,302萬美元,前往波蘭設點有27家公司,僱用4,600人,其中20家母公司皆在台灣且有17家為上市公司。台商波蘭子公司大部分經第三地轉投資,以銷售自家公司電子產品為主,例如:宏碁華碩電腦台達電子(台達電)、技嘉科技訊舟科技研華科技等,僱用員工皆在30人以下;而僱用員工較多的是以組裝製造業為主,有:仁寶電腦電視)、冠捷科技(電視)、晶元光電(發光二極體)、飛磁材料(鐵芯)、昶虹貿易(電視電路板)、愛地雅工業(腳踏車)等,其次是筆記型電腦維修業,有仁寶電腦及微星科技等;以資金在波蘭自創公司的有8家,僱用員工皆在30人以下。

目前已成立波蘭台灣商會。

會議

1994年10月,在首都華沙舉行「第1屆臺波經濟合作會議」。[46]

雙邊官方活動有自2009年舉行的財政部次長級關務合作會議,與自2010年舉行的經濟部次長級經貿諮商會議。[46]

交流

學術

中華民國教育部自1991年7月設立「獨立國家國協及東歐地區國家來華留學獎學金」,其中包括波蘭。後改為教育部的「華語文獎學金」,以及外交部的「台灣獎學金」,提供波蘭學生申請赴台研習中文或攻讀博士。教育部並派任數名華語文教師至波蘭的大學任教,協助推廣正體中文;自1997年,波蘭亦提供獎學金名額給台灣學生赴波蘭進修,例如「波蘭政府獎學金」與「暑期波蘭文研習獎學金」。[15][29]

台灣在波蘭的留學生人數近年來成長迅速,以就讀醫學院居多。截至2017年,台灣在波蘭留學生約750人;波蘭在台灣留學生則約290人。由於交流日益密切,自2006年設立駐波蘭代表處文化組[19][29]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國合會)、國際土地政策研究中心等機構提供名額,給波蘭派員赴台參加國際技術合作訓練。[18]

2008年4月,第1屆「台波分子生物學暨分子神經科學-以核糖核酸為焦點-研討會」在華沙舉行。[20]

觀光

2018年8月,波蘭總統杜達為宣傳觀光,在YouTube發表名為「哈囉,總統先生」的影片,幕僚在首都華沙隨機挑選4名觀光客到總統府喝茶聊天,分別來自台灣南投的夫妻,和2名來自新加坡的旅客被選上。下午茶進行約20分鐘,杜達還與4人自拍留念,並在Twitter上寫「結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峰會後,很高興能迎接來自台灣與新加坡的旅客參訪總統府」,同時也歡迎來自全球的旅客到波蘭觀光。[47]

藝文

2019年7月2日,台北愛樂少年及兒童合唱團代表台灣參加「2019波蘭哥白尼國家合唱節比賽」(PER Musicam AD ASTRA),最終獲得2面金牌[48]

2019年7月21日,由台灣台東縣蘭嶼鄉椰油國小學生組成的小飛魚文化展演隊,參加「波蘭國際兒童藝術節」開幕典禮時,大會為參加活動的國家準備國旗,但為台灣準備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經由雙方數次交涉後,大會表態支持以中華民國國旗進場。[49][50]

司法

犯罪事件

2018年1月,波蘭警方破獲國際詐騙集團,共逮捕48名台灣人和2名波蘭人,2名集團首腦中有1名是波蘭女性。其在1年內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敲詐勒索約180萬歐元,這些被捕的嫌犯可能面臨15年有期徒刑[51]在波蘭檢警的偵查程序結束後,台灣籍嫌犯被驅逐出境。4月20日,首批34名搭機抵台,21日,第2批14名搭機抵台,交由苗栗地方檢察署的檢察官偵訊。[52]

司法互助協議

2019年6月17日,在中華民國法務部長蔡清祥、外交部長吳釗燮及波蘭司法部次長皮耶比亞克見證下,由駐波蘭台北代表處代表施文斌、波蘭臺北辦事處代表梅西亞在台北簽署《駐波蘭代表處與波蘭臺北辦事處刑事司法合作協定》。是中華民國與欧洲联盟成员国簽署的第一個廣義刑事司法互助協定。[53]2019年12月,中華民國立法院完成三讀程序,後波蘭參議院亦通過,波蘭總統杜達也於2021年1月28日簽署並公告。[54]

協定

雙邊協定[55][46]
日期簽署備註
1929年9月18日《中波友好通商航海條約1930年7月1日附加議定書
1933年4月18日《中波外交官用品相互免稅辦法換文》
1995年10月國立臺灣大學華沙農業大學學術合作意願書》[15]
1996年7月2日台北商品檢驗局與波蘭測試檢驗中心瞭解備忘錄
1997年6月12日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波蘭國家科學院科學合作協議》
1999年1月《台波2,000萬美元中小企業融資貸款協定》[註 3]
2006年11月8日《在臺北(臺灣)與在華沙(波蘭)主管機關間關於洗錢及資助恐怖主義金融情報交換合作瞭解備忘錄》
2009年7月22日臺灣海關波蘭海關間關於打擊關務詐欺行為瞭解備忘錄》2015年9月24日續簽
2012年8月31日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波蘭共和國國家科學中心科學合作協定》
2012年12月7日《臺灣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與波蘭共和國國家研究發展中心科學與技術合作協定》
2014年3月《台灣高雄港與波蘭格但斯克港合作備忘錄》[註 4]
2014年10月21日駐波蘭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駐台北華沙貿易辦事處關於青年文化教育交流計畫協定》
2015年2月11日《台波間空運協定》[註 5]
2015年11月27日《台波間就駕照相互承認之瞭解備忘錄》2016年2月15日換文
2016年10月21日《台波避免所得稅雙重課稅及防杜逃稅協定》1996年7月草簽[15]
2017年6月《臺波農業合作備忘錄》[29]
2017年7月《臺波專利審查高速公路合作備忘錄》[29]
2017年10月《臺波金融監管合作備忘錄》
《台波光電產業合作備忘錄》
《中華民國教育部與波蘭亞當密茨凱維奇大學臺灣研究講座計畫備忘錄》
[29]
2018年3月6日《台波金融科技合作協議》[57]
2019年6月17日《台波刑事司法合作協定》[53]

交通

航空

2015年2月、3月,兩國異地簽署空運協定。[56]但目前雙方的航空公司均未開闢航線。

事件

2020年4月22日,LOT波蘭航空首次直航台灣,抵達桃園國際機場。對於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在全球擴散,中華民國政府日前宣布捐贈1,000萬片口罩給疫情嚴重的國家,其中波蘭獲贈50萬片,根據波蘭媒體報導,該架波音787-8有可能是前往台灣載送醫療物資回波蘭,但由於中國大陸不准該機經過领空,因此繞道中南半島再飛往台灣,比預計落地時間延遲許多。[58]23日,中華民國外交部表示,該機載送的是波蘭在台灣自行採購的醫療物資,但不含口罩。台灣捐贈的50萬片口罩已於10日運抵波蘭。[59]

2020年6月5日,在LOT波蘭航空的協助下,共有118名台灣人自華沙返台,這是兩國首次載客直航。[60]

客運

兩國無直航班機,可經由(不計航點遠近,截至2019年12月11日[註 6]):

 中華民國

駕車

兩國相互承認駕駛執照。持有本國駕駛執照依相關規定並繳納規費後,不需通過筆試及路考即可換發波蘭中華民國汽車駕駛執照[61]

注釋

  1. 中華民國外交部為統一駐外人員內部職稱,明定大使館、代表處設大使、公使。代表處對外仍稱代表、副代表。[2]
  2. 此行會見姊妹市-華沙市長葛羅喬維茲華茨,這是1995年締結姊妹市以來首次有台北市長造訪華沙。[23]並前往格但斯克,拜會波蘭前總統華勒沙,雙方談及兩岸關係轉型正義,華勒沙還表示,未來如果台灣有需要在國際上發聲的,他願意幫忙。[24]
  3. 由中華民國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與波蘭財政部工業發展署共同簽訂。
  4. 兩國財政部次長在臺北共同主持「第3屆臺波次長級關務合作會議」,於會中簽訂。
  5. 兩國代表機構分別於2月11日及3月5日完成異地簽署並生效。[56]
  6. 有鑑於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影響,暫停更新。

參考資料

  1.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 陳培煌. . Yahoo!奇摩引用中央通訊社. 2012年8月31日 [2016年11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1月30日).
  3. . 中華民國外交部.
  4. (PDF).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7-01-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0-21).
  5. 公眾外交協調會. . 中華民國外交部. 1994年10月12日 [2020年4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5日).
  6. 公眾外交協調會. (PDF). 中華民國外交部. 1997年7月 [2019-06-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3-24).
  7. 公眾外交協調會.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06年5月11日 [2019年7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4月15日).
  8. (PDF).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8-09-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2-02).
  9. 綜合報導. . 自由時報. 2018年10月31日 [2018年10月3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22日).
  10. 林育立. . 中央社. 2018年10月9日 [2019年10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5日).
  11. 張庭瑋. . 上報. 2020年4月1日 [2020年4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4月4日).
  12. (PDF).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8-09-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8-30).
  13.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8-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8).
  14.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8-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7).
  15.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8-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0).
  16. (PDF).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8-09-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8-10).
  17. (PDF).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8-09-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2-13).
  18.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8-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7).
  19.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8-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1).
  20.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8-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21.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8-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4).
  22.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8-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3).
  23. 陳家祥. . ETtoday新聞雲. 2018年2月2日 [2018年2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5日).
  24. 陳家祥. . ETtoday新聞雲. 2018年2月2日 [2018年2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5日).
  25. (PDF).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9-04-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1-29).
  26.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8-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27. 公眾外交協調會.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00年8月23日 [2020年6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6月10日).
  28. (PDF).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8-09-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8-13).
  29. (PDF).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9-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4-02).
  30. . 中華民國駐外單位聯合網站. [2016-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2).
  31. . 中華民國駐外單位聯合網站. [2018-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32. . Facebook. 2018年6月29日 [2018年9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21日).
  33. 楊之瑜.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20年1月3日 [2020年1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月3日).
  34. .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
  35. . 中華民國外交部.
  36. . 中華民國外交部.
  37. .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
  38. . 中華民國外交部.
  39. .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
  40. .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
  41.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42. .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2020-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2).
  43. . 中華民國經濟部 國際貿易局. [2015-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1).
  44. .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2020-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45. (PDF).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 2015年8月 [2015-11-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46. .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2015-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7).
  47. 綜合報導. . 自由時報. 2018年8月7日 [2018年11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21日).
  48. MUZIK閱聽古典樂. . 聯合新聞網. 2019年7月10日 [2019年7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7月26日).
  49. 楊漢聲. . 中時電子報. 2019年7月24日 [2019年7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5日).
  50. 黃明堂. . 自由時報. 2019年7月23日 [2019年7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7月27日).
  51. 中央通訊社. . 聯合新聞網. 2018年1月19日 [2018年1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4月15日).
  52. 中央通訊社. . 聯合新聞網. 2018年4月21日 [2018年4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4月15日).
  53. . 中華民國法務部. 2019年6月19日.
  54. 歐洲司.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1年1月31日 [2021年2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2月13日).
  55.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7-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
  56. . [2015-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2).
  57. . [2019-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6).
  58. 綜合報導. . 民視新聞. 2020年4月22日 [2020年4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5日).
  59. 中央社. . 聯合新聞網. 2020年4月23日 [2020年4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6月13日).
  60. 中央社. . 聯合新聞網. 2020年6月5日 [2020年6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8月20日).
  61. .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