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国家列表

主權國家,指擁有獨立主權国家,是國際社會的最基本成員,在國際法中,主權國家是一個非物質的法律實體,並由一個法定政權做為代表行使國家主權[1][2],其统治管理权力由该国家組織的人持有,不受他方影響。

主權國家的要件

根據1933年《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國家做為國際法人應具備下列資格:

國家在國際法上所具有的權利,相對的即是國家所應承擔的義務,主要得以獨立(Independence)、平等(Equity)與和平共存(Peaceful co-existence)等三個方面來加以展現。

主權國家與承認

國際法上對於主權國家是否一定要它國承認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宣告說(英語:)主張它國是否承認不影響主權國家的存在,《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就採用此種主張;構成說(英語:)則主張它國承認是主權國家的必要條件。[3][4]

国际法與主權國家的關係

國際法的主體主要是主權國家,主權國家是國際法權利和義務的承擔者。

1946年12月6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國家權利義務宣言草案》第一條規定:「各國有獨立權,因而有權自由行使一切合法權力,包括其政體之選擇,不接受其他任何國家之命令。」

1970年10月24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關於各國依聯合國憲章建立友好關係及合作之國際法原則之宣言》指出:各國一律享有主權平等,包括各國法律地位平等、每一國均享有充分主權之應有權利、國家之領土完整及政治獨立不得侵犯、每一國均有權利自由選擇並發展其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制度等。

脱离他國而独立的主权國家列表

主權國家或政治實體原屬宗主、殖民國家和地區是否主權政治實體
联合国会员及观察员国家
 阿富汗脱离 英國独立
 阿尔巴尼亚脱离 奥匈帝国独立
 阿尔及利亚脱离 法國独立
 阿根廷脱离 西班牙独立
 安道尔脱离 法國独立
 安哥拉脱离 葡萄牙独立
 安地卡及巴布達脱离 英國独立
 亞美尼亞脱离 蘇聯独立
 澳大利亚脱离 英國独立
 阿塞拜疆脱离 蘇聯独立
 脱离 巴基斯坦独立
 白俄羅斯脱离 蘇聯独立
 比利時脱离 荷蘭独立
 伯利兹脱离 英國独立
 脱离 法國独立
 不丹脱离 英属印度独立
 玻利维亚脱离 西班牙独立
 奥地利脱离 奥匈帝国 納粹德國独立
 巴哈马脱离 英國独立
 巴林脱离 英國独立
 巴巴多斯脱离 英國独立
 脱离 南斯拉夫独立
 博茨瓦纳脱离 英國独立
 巴西脱离 葡萄牙独立
 文莱脱离 英國独立
 保加利亚脱离 奥斯曼帝国独立
 布吉納法索脱离 法國独立
 脱离 比利時独立
 柬埔寨脱离 法國独立
 喀麦隆脱离 英國 法國独立
 加拿大脱离 英國独立
 佛得角脱离 葡萄牙独立
 中非脱离 法國独立
 乍得脱离 法國独立
 智利脱离 西班牙独立
 哥伦比亚脱离 西班牙独立
 科摩罗脱离 法國独立
 刚果共和国脱离 法國独立
 刚果民主共和国脱离 比利時独立
 哥斯达黎加脱离 西班牙独立
 脱离 法國独立
 脱离 独立
 古巴脱离 美國独立
 賽普勒斯脱离 英國独立
 捷克脱离 捷克斯洛伐克独立
 吉布提脱离 法國独立
 多米尼克脱离 英國独立
 脱离 西班牙 海地独立
 厄瓜多尔脱离 西班牙独立
 埃及脱离 英國独立
 薩爾瓦多脱离 西班牙独立
 赤道几内亚脱离 西班牙独立
 厄立特里亚脱离 衣索比亞独立
 爱沙尼亚脱离 蘇聯独立
 衣索比亞脱离 義大利独立
 斐济脱离 英國独立
 芬兰脱离 俄罗斯帝国独立
 加彭脱离 法國独立
 冈比亚脱离 英國独立
 脱离 蘇聯独立
 加纳脱离 英國独立
 希臘脱离 奥斯曼帝国独立
 格瑞那達脱离 英國独立
 危地马拉脱离 西班牙独立
 几内亚脱离 法國独立
 几内亚比绍脱离 葡萄牙独立
 圭亚那脱离 英國独立
 海地脱离 法國独立
 印度脱离 英國独立
 冰島脱离 丹麥独立
 印尼脱离 荷蘭独立
 伊朗脱离 英國独立
 伊拉克脱离 英國独立
 愛爾蘭脱离 英國独立
 以色列脱离 英國独立
 牙买加脱离 英國独立
 约旦脱离 英國独立
 脱离 蘇聯独立
 肯尼亚脱离 英國独立
 基里巴斯脱离 英國独立
 脱离 大日本帝國独立
 科威特脱离 英國独立
 脱离 蘇聯独立
 老挝脱离 法國独立
 拉脫維亞脱离 蘇聯独立
 黎巴嫩脱离 法國独立
 賴索托脱离 英國独立
 利比亞脱离 義大利独立
 列支敦斯登脱离 納粹德國独立
 立陶宛脱离 蘇聯独立
 卢森堡脱离 德意志帝国 納粹德國独立
 馬其頓脱离 南斯拉夫独立
 马达加斯加脱离 法國独立
 马拉维脱离 英國独立
 马来西亚脱离 英國独立
 馬爾地夫脱离 英國独立
 脱离 法國独立
 馬爾他脱离 英國独立
 马绍尔群岛脱离 美國独立
 毛里塔尼亚脱离 法國独立
 模里西斯脱离 英國独立
 墨西哥脱离 西班牙独立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脱离 美國独立
 摩尔多瓦脱离 蘇聯独立
 摩納哥脱离 法國独立
 蒙古脱离 中華民國独立
 蒙特內哥羅脱离 塞尔维亚和黑山独立
 摩洛哥脱离 法國独立
 莫桑比克脱离 葡萄牙独立
 緬甸脱离 英属印度独立
 纳米比亚脱离 南非独立
 瑙鲁脱离 澳大利亚 新西蘭 英國独立
 尼泊爾脱离 英属印度独立
 荷蘭脱离 法國独立
 新西蘭脱离 英國独立
 尼加拉瓜脱离 西班牙独立
 尼日尔脱离 法國独立
 奈及利亞脱离 英國独立
 挪威脱离 丹麥独立
 阿曼脱离 英國独立
 巴基斯坦脱离 英國 英属印度独立
 帛琉脱离 美國独立
 巴拿马脱离 哥伦比亚独立
 巴布亚新几内亚脱离 澳大利亚独立
 巴拉圭脱离 西班牙独立
 脱离 大日本帝國独立
 秘魯脱离 西班牙独立
 菲律賓脱离 西班牙 美國独立
 波蘭脱离 俄罗斯帝国 德意志帝国以及 奥匈帝国独立
 葡萄牙脱离 西班牙独立
 脱离 英國独立
 羅馬尼亞脱离 土耳其独立
 俄羅斯脱离 蘇聯独立
 卢旺达脱离 比利時独立
 圣基茨和尼维斯脱离 英國 西印度群島聯邦独立
 圣卢西亚脱离 英國独立
 圣马力诺脱离 納粹德國独立
 脱离 英國 西印度群島聯邦独立
 萨摩亚脱离 新西蘭独立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脱离 葡萄牙独立
 沙烏地阿拉伯脱离 英國独立
 塞内加尔脱离 法國独立
 塞爾維亞脱离 南斯拉夫 塞尔维亚和黑山事实独立
 塞舌尔脱离 英國独立
 塞拉利昂脱离 英國独立
 新加坡脱离 马来西亚独立
 斯洛伐克脱离 捷克斯洛伐克独立
 斯洛維尼亞脱离 南斯拉夫独立
 所罗门群岛脱离 英國独立
 索馬利亞脱离 義大利 英國独立
 南非脱离 英國独立
 南蘇丹脱离 苏丹独立
 斯里蘭卡脱离 英國独立
 苏丹脱离 英國 埃及王國独立
 苏里南脱离 荷蘭独立
 斯威士兰脱离 英國独立
 瑞典脱离 丹麥 挪威独立
 瑞士脱离 法國独立
 叙利亚脱离 法國独立
 脱离 蘇聯独立
 坦桑尼亚脱离 英國独立;(包括 坦噶尼喀 桑给巴尔
 东帝汶脱离 葡萄牙 印尼独立
 多哥脱离 法國独立
 脱离 英國独立
 千里達及托巴哥脱离 英國 西印度群島聯邦独立
 突尼西亞脱离 法國独立
 土耳其脱离 英國 奥斯曼帝国事实独立
 脱离 蘇聯独立
 图瓦卢脱离 英國独立
 乌干达脱离 英國独立
 烏克蘭脱离 蘇聯独立
 阿联酋脱离 英國独立
 乌拉圭脱离 巴西独立
 脱离 蘇聯独立
 美國北美十三州脱离 大不列顛王國独立;(此外其他州还包括脱离 西班牙 法國 俄罗斯帝国 墨西哥独立)
 瓦努阿圖脱离 大不列顛王國 法國独立
 梵蒂冈脱离 義大利事实独立
 巴勒斯坦脱离 英國独立
 委內瑞拉脱离 西班牙 哥伦比亚独立
 越南脱离 法國独立(包括 越南民主共和国以及 越南共和国
 葉門脱离 英國 奥斯曼帝国独立;(包括 北也門 南也門
 尚比亞脱离 英國独立;(原名 北羅德西亞
 辛巴威脱离 英國独立;(原名 羅德西亞 南羅德西亞
曾短暫被他國佔領後独立
 法國脱离 納粹德國占领后独立
 奥地利脱离 納粹德國 蘇聯 法國 英國 美國軍事佔領后独立
 西德脱离 盟军占领下的德国 法國 美國 英國軍事佔領后独立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脱离 盟军占领下的德国 蘇聯軍事佔領后独立
 大韓民國脱离 美國軍事佔領后独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脱离 蘇聯軍事佔領后独立
 日本脱离 美國軍事佔領后独立
 脱离 海地占领后独立
 东帝汶脱离 印尼占领短暂独立;后脱离 联合国托管独立
 南斯拉夫王國脱离 納粹德國佔領而独立战后改为 民主聯邦南斯拉夫,后改名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科威特入侵科威特当中受到 伊拉克占领,后 科威特独立
 希臘轴心国占领希腊当中受到 納粹德國占领后, 納粹德國扶植轴心国占领时期合作政府独立;1945年复国
 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意占时期当中受到 意大利王國短暂占领后,又受到 納粹德國扶植阿尔巴尼亚德占时期独立;1944年复国
 西撒哈拉绿色进军当中受到 摩洛哥占领,后 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独立
 巴勒斯坦

 约旦河西岸 加沙地带

中东战争当中受到 以色列占领,后 巴勒斯坦國独立
 賽普勒斯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当中受到 土耳其占领后, 土耳其扶植 北塞浦路斯独立
非联合国会员及观察员国家
 巴勒斯坦脱离 巴勒斯坦託管地 以色列独立
 阿布哈茲脱离 独立
 南奥塞梯脱离 独立
 阿尔察赫脱离 阿塞拜疆独立
 德涅斯特河沿岸脱离 摩尔多瓦独立
 科索沃脱离 塞爾維亞独立
 索馬利蘭脱离 索馬利亞独立
 庫克群島脱离 英國 新西蘭独立
 纽埃脱离 英國 新西蘭独立
 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脱离 西班牙独立
 北塞浦路斯脱离 賽普勒斯独立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脱离 烏克蘭独立
 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脱离 烏克蘭独立
脱离原主權國独立后加入(被併入)他國的政治實體
 克里米亚脱离 烏克蘭独立,2014年經過公投加入 俄羅斯是;今 克里米亚
 錫金脱离 大英帝國,公投加入 印度是;今錫金邦
 桑给巴尔脱离 大英帝國独立,後和 坦噶尼喀統一為 坦桑尼亚是;今 桑给巴尔
 塞族共和國脱离 独立,後和波黑聯邦統一為 是;今 塞族共和國
 得克萨斯脱离 墨西哥独立,後加入 美國是;今 得克萨斯州
 安圭拉脱离 西印度群島聯邦 聖克里斯多福-尼維斯-安圭拉独立後加入 英國是;今 安圭拉
 美利坚联盟国脱离 美國独立,南北戰爭後被併入 美國是;今属 美國
但澤脱离 德意志帝国独立,並受到 波蘭國聯保護,後加入 納粹德國是;今屬於 波蘭,即格但斯克
 薩爾保護領脱离 納粹德國独立,並受到 法國保護,後加入 西德是;今屬於 德國,即 
 伊奇克里亞車臣共和國脱离 俄羅斯聯邦独立,第二次車臣戰爭後被併入 俄羅斯聯邦是;今属 车臣共和国
 图瓦人民共和国脱离 中華民國独立,並受到 蘇聯保護,後加入 蘇聯是;今屬於 俄羅斯聯邦,即 圖瓦共和國
 意大利社會共和國脱离 意大利王國独立,並受到 納粹德國保護,後被併入 意大利王國是;今屬於 義大利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脱离 南斯拉夫王國独立,並受到 納粹德國保護,後被併入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是;今屬於  
斯洛伐克国脱离 捷克斯洛伐克独立,並受到 納粹德國保護,後被併入 捷克斯洛伐克是;今屬 斯洛伐克
 邦特蘭脱离 索馬利亞自治,2012年經過公投回歸 索馬利亞是;今 邦特蘭
掸邦共和国1993年脱离 緬甸独立,1996年後復歸 緬甸是;今 緬甸撣邦
加泰罗尼亚共和国2017年經過公投独立,后復歸 西班牙是;今 西班牙 加泰罗尼亚自治区
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脱离 英國独立,也門內戰后與 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统一是;今 葉門
 比亚法拉共和国脱离 奈及利亞独立,尼日利亞內戰後被併入 奈及利亞是;今属 奈及利亞
 阿扎瓦德阿扎瓦德民族解放运动宣告脱离 独立,後被併入 是;今属 
加告兹共和国脱离 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独立,德涅斯特河沿岸戰爭後加入 摩尔多瓦是;今属 摩尔多瓦
 荷屬新幾內亞脱离 荷蘭独立,印尼独立戰爭後被併入 印尼是;今属 印尼
南马鲁古共和国脱离 荷蘭独立,後被併入 印尼是;今属 印尼
北所罗门共和国1975年单方面脱离 澳大利亚控制下的 新几内亚领地独立,後被併入 巴布亚新几内亚是;今属 巴布亚新几内亚 布干维尔
哈塔伊脱离 法國独立,后被并入土耳其。是;今属 土耳其,即哈塔伊省
 新俄羅斯原为 烏克蘭顿巴斯地区卢甘斯克州顿涅茨克州;后分别建立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 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组成了新俄罗斯联邦;2015年解散。是;今属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 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
一戰二戰後變更政體成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國家的政治實體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前身原为 俄罗斯帝国二月革命后组建俄国临时政府,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即 蘇聯的前身。是;1990年到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改国名为 俄羅斯聯邦
 捷克斯洛伐克原为 奥匈帝国的一部分,1918年独立为 捷克斯洛伐克,1948年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是;1990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改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天鹅绒分离后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解体。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匈牙利第二共和国,1949年8月20日,原(第二)共和国透过宪法修订程序,改名为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是;1990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改国名为 匈牙利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原殖民时代 日治朝鮮的一部分,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二战结束。日本也因而失去了对朝鲜半岛的统治权。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苏两国共同托管,并在三八线划地而治。1948年先后创立人民最高会议及通过《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宪法》。1948年9月9日,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随之成立。是;1948年,在朝鲜半岛北半部苏占区成立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92年,朝鮮修改宪法,放棄马列主义意識形態,改奉主体思想(后扩展为金日成金正日主义),共產主義政權宣告結束。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二战前为 罗马尼亚王国,战后改为社会主义政权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是;1990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1989年罗马尼亚革命后改国名为 羅馬尼亞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二战前为 保加利亚王国,战后改为社会主义政权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是;1990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改国名为 保加利亚共和国
 东德二战前为 納粹德國;1945年德国战败投降,成为盟军占领下的德国,1949年四国占领区被分别成立 西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是;1990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两德统一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前身为二战前的 阿尔巴尼亚王国,二战后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执政改为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976年改国号为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是;1990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改国名为 阿尔巴尼亚
安哥拉人民共和国1975年脱离 葡萄牙独立之后,在苏联、古巴和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国的支持下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是;1990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改国名为 安哥拉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前身为二战前的 南斯拉夫王國,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南斯拉夫民主联盟;二战后南斯拉夫共产党执政改为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国号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是;1990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南斯拉夫解体,改国名为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蒙古人民共和国1921年蒙古人民党在苏维埃俄国的支持下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6年外蒙古独立公民投票后正式独立。是;1990年蒙古民主革命,蒙古人民共和国宣告结束。并实行多党制。改国名为 蒙古
 图瓦人民共和国1914年沙俄将中国外蒙古唐努乌梁海吞并,1917年曾被中国收复,1920年又被苏俄占领,1921年建立独立的国家,1941年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1944年加入苏联并成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下辖的自治州后来又成为图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苏联解体后成为俄罗斯下辖的自治共和国是;1990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改国名为 圖瓦共和國
 南也門1967年南也门人民共和国宣告脱离 英國独立,1970年改国名为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是;1990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也门内战后,也门统一改国名为 葉門
民主柬埔寨1975年柬埔寨共产党宣布成立民主柬埔寨,1979年越南入侵柬埔寨,改国名为 柬埔寨人民共和国是;1990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柬埔寨国改国名为 柬埔寨
阿富汗民主共和国1978年建立。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扶植亲苏政权。1987年改国名为阿富汗共和国。1989年苏联撤军。1992年阿富汗共和国被圣战者推翻。是;1990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改国名为 阿富汗
索马里民主共和国是一个存在于1969年到1991年的索马里社会主义政权。由索马里革命社会主义党统治21年。是;1990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改国名为 索馬利亞
贝宁人民共和国是非洲国家贝宁在1975年11月30日至1990年3月1日期间的国家名称,总统为政治强人马蒂厄·克雷库。 执政党为贝宁人民革命党是;1990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恢复国名为 
 剛果人民共和國剛果共和國於1970年至1991年的國名,是非洲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刚果人民共和国于1970年刚果共和国八月革命后成立,由刚果劳动党()领导。是;1990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恢复国名为 刚果共和国
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德尔格政权于1974年建立,并于1987年正式的改国名为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是;1990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改国名为 衣索比亞联邦民主共和国
 越南民主共和国1945年八月革命后建立;由胡志明领导下的越南劳动党执政。1976年和越南南方共和国恢复统一。是;1976年实现统一,更名为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越南南方共和国1969年由越南南方人民革命党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西宁省禄宁县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权;1975年西贡解放后取代越南共和国成为南方唯一政权;由阮友寿领导下的越南南方人民革命党越南劳动党南方局)执政。1976年和越南民主共和国恢复统一。是;1976年实现统一,更名为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波蘭人民共和國1944年在苏联支持下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波兰共和国。1952年更名为波兰人民共和国。由波兰统一工人党执政。是;1990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改国名为 波蘭
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国是莫桑比克于1975年6月25日脱离葡萄牙独立后,至1990年12月1日间的国号,是一个一党制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是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是;1990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改国名为 莫桑比克

1990年後脫離原屬國獨立的主權國家及政權列表

主權國家原屬國家和地區是否聯合國成員國獨立時間備註
1990年代
 纳米比亚  南非 1990年4月23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俄羅斯  蘇聯 1990年6月12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爱沙尼亚  蘇聯 1991年8月20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拉脫維亞  蘇聯 1991年8月21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立陶宛  蘇聯 1990年3月11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摩尔多瓦  蘇聯 1991年8月27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烏克蘭  蘇聯 1991年8月24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白俄羅斯  蘇聯 1991年8月24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蘇聯 1991年12月16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蘇聯 1991年8月31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蘇聯 1991年8月31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蘇聯 1991年9月9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蘇聯 1991年10月27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蘇聯 1991年4月9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亞美尼亞  蘇聯 1991年8月23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阿塞拜疆  蘇聯 1991年8月30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德涅斯特河沿岸  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990年9月2日 今屬 摩尔多瓦,前蘇聯加盟共和國
 阿布哈茲   1992年7月23日 1992年7月23日阿布哈兹宣布独立。成立阿布哈兹共和国。
 伊奇克里亞車臣共和國  俄羅斯 1991年10月27日 1991年10月27日,車臣自1991年至2007年期間由高加索穆斯林車臣建立的伊斯蘭共和國,首都格羅茲尼,其政府自稱為車臣伊斯蘭政府。該共和國在其存在期間沒有得到任何國家的承認,政治上勢單力孤,后被普京主导的俄羅斯聯邦政府击败而结束。
 南奥塞梯   1991年11月28日 1991年11月28日,南奥塞梯自治州政府宣布独立自格鲁吉亚,成立南奥塞梯共和国。
 阿尔察赫  阿塞拜疆 1991年12月10日 1991年在苏联瓦解前,纳卡地区举办公民投票,结果纳卡地区以99.89%压倒性赞成宣布独立,成立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
 塞族共和國   1992年2月9日 1992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独立公投之后,波黑境内的塞族也发表独立宣言;建立塞族共和国。1995年内战结束后代顿协议重建维持至今。
 帛琉  美國 1994年5月24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马绍尔群岛  美國 1991年9月17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美國 1990年12月3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厄立特里亚  衣索比亞 1993年5月24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索馬利蘭  索馬利亞 1991年5月18日 1991年5月,索马里北部宣布独立,成立索马里兰共和国,简称索马里兰。该国实际控制原索马里十八个州份中的五个,但未曾获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承认。
 斯洛維尼亞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1991年6月25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1991年6月25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1992年3月3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馬其頓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1991年9月25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捷克  捷克斯洛伐克 1993年1月1日 天鵝絨分離後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 1993年1月1日 天鵝絨分離後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2000年代
 东帝汶  印尼 2002年5月20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蒙特內哥羅  塞尔维亚和黑山 2006年6月3日 2006年黑山獨立公投獨立成功;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塞爾維亞  塞尔维亚和黑山 2006年6月3日 2006年黑山獨立公投獨立成功后,塞尔维亚自动转化为主权国家,继承塞尔维亚和黑山的联合国席位
 科索沃  塞爾維亞 2008年2月17日 2008年科索沃獨立公投獨立成功;未能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2010年代
 南蘇丹  苏丹 2011年7月9日 2011年7月14日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  烏克蘭 2014年4月7日 烏克蘭危機
 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  烏克蘭 2014年4月27日 烏克蘭危機
 克里米亚  烏克蘭 2014年3月11日 2014年克里米亞歸屬公投;同年加入 俄羅斯聯邦;今 克里米亚
 加泰罗尼亚自治区  西班牙 2017年10月27日 2017年加泰羅尼亞獨立公投,成立加泰羅尼亞共和國,但最終獨立失敗。

現聯合國會員國列表

单元格底色为天蓝色且席位名称加粗者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会員國席位名稱加入日期備註國旗國徽
 阿富汗1946年11月19日
 阿尔巴尼亚1955年12月14日
 阿尔及利亚1962年10月8日
 安道尔1993年7月28日
 安哥拉1976年12月1日
 安地卡及巴布達1981年11月11日
 阿根廷1945年10月24日
 亞美尼亞1992年3月2日前成員國: 蘇聯
 澳大利亚1945年11月1日
 奥地利1955年12月14日
 阿塞拜疆1992年3月2日前成員國: 蘇聯
 巴哈马1973年9月18日
 巴林1971年9月21日
 1974年9月17日
 巴巴多斯1966年12月9日
 白俄羅斯1945年10月24日前成員國: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比利時1945年12月27日
 伯利兹1981年9月25日
 [註 1]1960年9月20日
 不丹1971年9月21日
 玻利维亚[註 2]1945年11月14日
 [註 3]1992年5月22日前成員國: 南斯拉夫
 博茨瓦纳1966年10月17日
 巴西1945年10月24日
 文莱[註 4]1984年9月21日
 保加利亚1955年12月14日
 布吉納法索[註 5]1960年9月20日
 1962年9月18日
 佛得角[註 6]1975年9月16日
 柬埔寨[註 7]1955年12月14日
 喀麦隆[註 8]1960年9月20日
 加拿大1945年11月9日
 中非[註 9]1960年9月20日
 乍得1960年9月20日
 智利1945年10月24日
 中国1945年10月24日1945年-1971年由 中華民國代表“中国”
 哥伦比亚1945年11月5日
 科摩罗1975年11月12日
 刚果共和国[註 10]1960年9月20日
 哥斯达黎加1945年11月2日
 [註 11] 1960年9月20日
 1992年5月22日前成員國: 南斯拉夫
 古巴1945年10月24日
 賽普勒斯1960年9月20日
 捷克1993年1月19日前成員國: 捷克斯洛伐克[註 12]
 [註 13]1991年9月17日
 刚果民主共和国[註 14]1960年9月20日
 丹麥1945年10月24日
 吉布提1977年9月20日
 多米尼克1978年12月18日
 1945年10月24日
 厄瓜多尔1945年12月21日
 埃及[註 15]1945年10月24日
 薩爾瓦多1945年10月24日
 赤道几内亚1968年11月12日
 厄立特里亚1993年5月28日
 爱沙尼亚1991年9月17日前成員國: 蘇聯
 衣索比亞1945年11月13日
 斐济1970年10月13日
 芬兰1955年12月14日
 法國1945年10月24日
 加彭1960年9月20日
 冈比亚[註 16]1965年9月21日
 1992年7月31日前成員國: 蘇聯
 德國1973年9月18日前成員國: 西德 东德[註 17]
 加纳1957年3月8日
 希臘1945年10月25日
 格瑞那達1974年9月17日
 危地马拉1945年11月21日
 几内亚1958年12月12日
 几内亚比绍1974年9月17日
 圭亚那1966年9月20日
 海地1945年10月24日
 洪都拉斯1945年12月17日
 匈牙利1955年12月14日
 冰島1946年11月19日
 印度1945年10月30日
 印尼1950年9月28日 印尼退出聯合國(1965年-1966年)[註 18]
 伊朗[註 19]1945年10月24日
 伊拉克1945年12月21日
 爱尔兰1955年12月14日
 以色列1949年5月11日
 義大利1955年12月14日
 牙买加1962年9月18日
 日本1956年12月18日
 约旦1955年12月14日
 [註 20]1992年3月2日前成員國: 蘇聯
 肯尼亚1963年12月16日
 基里巴斯1999年9月14日
 [註 21]1991年9月17日
 科威特1963年5月14日
 1992年3月2日前成員國: 蘇聯
 老挝[註 22]1955年12月14日
 拉脫維亞1991年9月17日前成員國: 蘇聯
 黎巴嫩1945年10月24日
 賴索托1966年10月17日
 利比里亚1945年11月2日
 利比亞[註 23]1955年12月14日
 列支敦斯登1990年9月18日
 立陶宛1991年9月17日前成員國: 蘇聯
 卢森堡1945年10月24日
 马达加斯加[註 24]1960年9月20日
 马拉维1964年12月1日
 马来西亚[註 25]1957年9月17日
 馬爾地夫[註 26]1965年9月21日
 北馬其頓[5]1993年4月8日注3
 1960年9月28日
 馬爾他1964年12月1日
 马绍尔群岛1991年9月17日
 毛里塔尼亚1961年10月27日
 模里西斯1968年4月24日
 墨西哥1945年11月7日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1991年9月17日
 摩尔多瓦[註 27]1992年3月2日前成員國: 蘇聯
 摩納哥1993年5月28日
 蒙古1961年10月27日
 蒙特內哥羅2006年6月28日前成員國: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塞尔维亚和黑山
 摩洛哥1956年11月12日
 莫桑比克1975年9月16日
 緬甸1948年4月19日[註 28]
 纳米比亚1990年4月23日
 瑙鲁1999年9月14日
尼泊爾1955年12月14日
荷兰1945年12月10日
1945年10月24日
 尼加拉瓜1945年10月24日
 尼日尔1960年9月20日
 奈及利亞1960年10月7日
 挪威1945年11月27日
 阿曼1971年10月7日
 巴基斯坦1947年9月30日
 帛琉1994年12月15日
 巴拿马1945年11月13日
 巴布亚新几内亚1975年10月10日
 巴拉圭1945年10月24日
 秘魯1945年10月31日
 菲律賓[註 29]1945年10月24日
 波蘭1945年10月24日
 葡萄牙1955年12月14日
 1971年9月21日
 羅馬尼亞1955年12月14日
 俄羅斯[註 30]1945年10月24日前成員國: 蘇聯
 卢旺达1962年9月18日
 圣基茨和尼维斯[註 31]1983年9月23日
 圣卢西亚1979年9月18日
 1980年9月16日
 薩摩亞[註 32]1976年12月15日
 圣马力诺1992年3月2日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註 33]1975年9月16日
 沙烏地阿拉伯1945年10月24日
 塞内加尔1960年9月28日
 塞爾維亞2000年11月1日
 塞舌尔1976年9月21日
 塞拉利昂1961年9月27日
 新加坡1965年9月21日
 斯洛伐克1993年1月19日[註 12]
 斯洛維尼亞1992年5月22日
 所罗门群岛1978年9月19日
 索馬利亞1960年9月20日
 南非1945年11月7日[註 34]
 南蘇丹2011年7月14日
 西班牙1955年12月14日
 斯里蘭卡[註 35]1955年12月14日
 苏丹1956年11月12日
 苏里南[註 36]1975年12月4日
 斯威士兰1968年9月24日
 瑞典1946年11月19日
 瑞士2002年9月10日
 叙利亚[註 37]1945年10月24日[註 15]
 1992年3月2日前成員國: 蘇聯
 坦桑尼亚[註 38]1961年12月14日[註 39]
 泰國1946年12月16日[註 40]
 东帝汶[註 41]2002年9月27日
 多哥1960年9月20日
 1999年9月14日
 千里達及托巴哥1962年9月18日
 突尼西亞1956年11月12日
 土耳其1945年10月24日
 1992年3月2日前成員國: 蘇聯
 图瓦卢2000年9月5日
 乌干达1962年10月25日
 烏克蘭1945年10月24日前成員國: 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阿联酋[註 42]1971年12月9日
 英國[註 43]1945年10月24日
 美國[註 44]1945年10月24日
 乌拉圭1945年12月18日
 1992年3月2日前成員國: 蘇聯
 瓦努阿圖1981年9月15日
 委內瑞拉[註 45]1945年11月15日
 越南[註 46]1977年9月20日
 葉門1947年9月30日前成員國: 北也門 南也門[註 47]
 尚比亞1964年12月1日
 辛巴威1980年8月25日

现存有限承认国家或政權一览表

列表順序名稱旗幟徽章争议时长行政中心地理區主权承认並有外交關係有关国家或政權
1 索马里兰共和国 1991年-现今 哈尔格萨 东非 0 索马里联邦共和国
2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 2014年-现今 顿涅茨克 东欧 2 乌克兰
3 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 2014年-现今 卢甘斯克 东欧 2 乌克兰
4 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 1990年-现今 蒂拉斯波尔 东欧 3 摩尔多瓦共和国
5 阿尔察赫共和国 1991年-现今 斯捷潘纳克特 西亚 3 阿塞拜疆共和国
6 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 1983年-现今 北尼科西亚 西亚 1 塞浦路斯共和国
7 阿布哈兹共和国 1992年-现今 苏呼米 西亚 8 格鲁吉亚
8 南奥塞梯共和国 1991年-现今 茨欣瓦利 西亚 10 格鲁吉亚
9 中华民国 1949年-现今 台北 东亚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
10 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 1976年-现今 提法里提 北非 46 摩洛哥王国
11 科索沃共和国 2008年-现今 普里什蒂纳 南歐 110 塞尔维亚共和国
12 巴勒斯坦國 1988年-现今 東耶路撒冷(主張)
拉姆安拉(實際上)
西亚 136 以色列國
13 以色列國 1948年-现今 耶路撒冷(有爭議,僅獲美國危地馬拉承認)
特拉維夫(獲國際廣泛承認)
西亚 164 巴勒斯坦国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现今 北京 东亚 180 中华民国
15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948年-现今 平壤 东亚 189 大韩民国
16 大韩民国 1948年-现今 首尔 东亚 192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7 塞浦路斯共和国 1974年-现今 尼科西亚 西亚 192 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

注释

  1. 貝寧)最初使用「達荷美」()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1975年12月1日改用今名。
  2. 玻利维亚使用全名“玻利维亚多民族国”()作为席位名称。最初使用通称玻利维亚)作为席位名称申请加入联合国,2009年2月7日改用今名。
  3. 波黑使用全名“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作为席位名称。
  4. 文萊使用全名「文萊達魯薩蘭國」()作為席位名稱。
  5. 布基納法索)原初使用「 」()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1984年8月6日改用今名。
  6. 佛得角(“”),原初使用英语意译国名佛得角(“”)作为席位名称申請加入联合国,2013年10月24日申请改用葡萄牙文原名。
  7. 柬埔寨最初使用通称柬埔寨)申请加入联合国。1970年10月7日改为高棉共和国)。1975年4月30日恢复原名柬埔寨)。1976年4月6日更名民主柬埔寨)。1990年2月3日改用今名。
  8. 喀麥隆)在1961年與英屬喀麥隆合併前使用法語國名「」申請加入聯合國。1974年1月4日改为喀麦隆联合共和国)。1984年2月4日改用今名。
  9. 中非)在让-贝德尔·博卡萨统治后期,于1976年12月20日联合国席位更名为“中非帝國”(),1979年9月20日恢复原名。
  10. 剛果(布)使用通称刚果)作为席位名称。最初以「剛果(布拉柴維爾)」()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1971年11月15日改用今名。
  11. (“”),原初使用意譯國名象牙海岸(「」)作为席位名称申請加入聯合國,(詳見科特迪瓦國名),1985年11月6日申请改为今名,1986年1月1日正式起效。
  12.  捷克斯洛伐克在1945年10月24日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席位名稱是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1992年12月10日,捷克斯洛伐克通知聯合國秘書長,該國在1992年12月31日以後將會不復存在,分裂後的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兩國將會各自獨立申請會籍。之後,兩國在1993年1月19日分別加入聯合國。
  13. 朝鲜使用全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作为席位名称。
  14. 剛果使用全称刚果民主共和国)作为席位名称。最初以「剛果(利奧波德城)」()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後在1964年改名「剛果民主共和國」(),又于1971年10月27日改為「 」(),最後在1997年5月17日改回現在的名稱。
  15. 埃及敘利亞同時在1945年10月24日加入聯合國,皆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兩國於1958年2月21日的公民投票後,決定合併成為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也合二為一。直到1961年10月13日,敘利亞決定恢復國號為「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在聯合國的席位也一分為二。其後,埃及繼續在聯合國使用「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這個名稱,直至1971年9月2日改回現在的名稱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16. 冈比亚,英语席位名称:「」,原初使用英语名称“”作为席位名称申请加入联合国。
  17.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兩國曾經在1973年9月18日分別申請加入聯合國,並且都被接納為會員。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此後就以一個「德國」席位代表這一個國家。
  18. 印度尼西亞為了抗議馬來西亞獲選為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曾經於1965年1月20日短暫退出聯合國。1966年9月19日,印度尼西亞宣布恢復與聯合國的所有合作並參與其活動的意願,並於1966年9月28日重新獲邀加入聯合國。
  19. 伊朗使用全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作為席位名稱。
  20. 哈萨克斯坦,英语名称:“”,最初使用英语名称“”作为席位名称,1997年6月20日改用今名。
  21. 韩国使用全名“大韩民国”()作为席位名称。
  22. 老撾使用全名「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作為席位名稱。最初使用通称“老挝”()申请加入联合国,1975年12月2日改用今名。
  23. 利比亞1969年最初使用“利比亚阿拉伯共和国”()作为席位名称申请加入联合国。於1977年4月21日至2011年9月16日間使用「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作為席位名稱,2011年9月16日聯合國大國把利比亞席位交予全國過渡委員會後使用通称「利比亞」()作為席位名稱。
  24. 马达加斯加最初使用全称“马拉加西共和国”()的名义申请加入联合国。
  25. 馬來西亞最初以「馬來亞聯合邦」()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改名為「馬來西亞」,為一個包含沙巴砂拉越新加坡的新聯邦國家。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並於1965年9月21日申請加入聯合國。
  26. 马尔代夫)最初使用“马尔代夫群岛”()作为席位名称。
  27. 摩尔多瓦使用全名“摩尔多瓦共和国”作为席位名称。原初使用通称“摩尔多瓦”作为席位名称申请加入联合国。
  28. 緬甸的英语席位名称为「」。在1989年改名前使用英語名稱「」申請加入聯合國。
  29. 菲律賓)在1946年獨立前使用「菲律賓聯邦」()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30. 俄罗斯使用全名“俄罗斯联邦”()作为席位名称。
  31. 圣基茨和尼维斯(“”)最初使用“”(“”)作为席位名称,1986年11月26日改用今名。
  32. 薩摩亞)在1997年改名前使用「西薩摩亞」()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33. 注意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使用无附加符号的英语席位名称:“”,并非有附加符号的“”或葡萄牙语名称“”。
  34. 南非)在1961年5月31日成為共和國前使用「南非聯邦」()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35. 斯里蘭卡)在1972年5月22日改名前使用「錫蘭」()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36. 苏里南的英语名称为“”,最初使用英语名称“”作为席位名称,1978年1月23日改用今名。
  37. 叙利亚使用全名“叙利亚阿拉伯共和国”作为席位名称。
  38. 坦桑尼亚使用全名“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作为席位名称。
  39.  坦噶尼喀最早在1961年12月14日申請加入聯合國,  桑给巴尔則在1963年12月16日申請加入聯合國。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與桑給巴爾聯合協定通過後,合併成為一個會員國,並且在1964年11月1日改名為「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
  40. 泰國在1949年改名前使用「暹羅」()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41. 东帝汶的英文席位名称使用葡萄牙文原文“”而非英文名称“”。
  42. 阿联酋使用全名“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作为席位名称。
  43. 英國使用全名「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作為席位名稱。
  44. 美國使用全名「美利堅合眾國」作為席位名稱。
  45. 委內瑞拉使用全名「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作為席位名稱。原初使用通称委内瑞拉)申请加入联合国,1999年12月15日改用今名。
  46. 越南的英文席位名称按照官方标准为“”而非英文惯用的“”。
  47. 阿拉伯也門 北也門)最早在1947年9月30日申請加入聯合國,代表也門穆塔瓦基利亞王國和取代它的阿拉伯也門共和國民主也門 南也門)則在1967年12月14日以「也門南部」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代表南也門人民共和國和改名後的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兩國在1990年5月22日合併成也門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亦合併為「也門」,自此就以一個「也門」席位為代表。

参考文献

引用

  1. Shaw, Malcolm Nathan. International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178.2003.
  2. Jasentuliyana, Nandasiri, ed.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 law.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p. 20. 1995.
  3. James Craw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年. ISBN 978-0-19-922842-3.(英文)
  4. Hersch Lauterpacht.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11-01: 419–423. ISBN 978-1-107-60943-3.
  5. 马其顿曾经因与希腊在国家名称上发生争议,以“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名称加入。现已经正式改名。

来源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