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足石

佛足石,是指釋迦牟尼佛留下的足跡,或佛教信徒仿製的足跡石刻;在早期無佛像時,作為佛陀象征受人們禮拜。

概述

釋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有以下特征:足下安平立相(足底平坦柔軟)、足下二輪相(足底有二個千輻金輪)、手足長指相(手指、腳趾長於常人)、手足指缦网相(手指、腳趾間又如鴨蹼一樣的网缦)[1]。傳說佛陀在世時留下的足跡仍存於世,不過聲稱是佛足真跡的佛足石大多最後被證明是仿製品。[2]根据日本学者丹羽基二的追查,亚洲發現了3000多个佛足石,斯里兰卡存1000餘个,日本存300餘个。[3]斯里兰卡圣足山上的足迹被佛教徒认为是释迦牟尼佛留下的真迹,不过其他宗教也主张是他们的神的遗迹。[4]

初期佛教部派佛教时期不主张爲佛陀塑像,故当时的佛教习惯以佛足石作为礼拜的对象。

足下二轮相

佛陀足下有二轮相,輪有千輻,一切吉祥寶物具足。這些寶物是一種表征相,在不同的佛經或不同宗派傳承中,有不同的列舉,總的來說就是古印度社會一切寶物的集合,體現了佛陀的功德。根據佛經,它們可能是[5][6]

巴利文梵文藏文
  1. 室利靺蹉巴利語),吉祥犢,即盘长
  2. 喜旋卍相(nandi),吉祥犢中的转动符,被认为是卍字的一种原型
  3. 字(sovattika)
  4. 花冠(vaṭaṃsaka),作为耳饰或头饰
  5. 粉瓶(vaḍḍhamānaka)
  6. 双鱼(maccha-yugala)、藤椅
  7. 象钩(ankusaka)、高閣、城門
  8. 宝剑(khagga)、扇子、孔雀羽扇、拂塵、王冠
  9. 摩尼宝石(maṇi)、
  10. 青莲(nīluppala),優缽羅華(梵語
  11. 赤莲(rattuppala)
  12. 池白莲(setuppala)
  13. 莲(paduma),黃蓮花,缽頭摩華(梵語
  14. 白莲(pundarika,梵語,芬陀利華)、满水盂、海、鐵圍山、喜馬拉雅山
  15. 月、日(candimasūriya)、星、四大部洲、轉輪王、法轮(cakkalakkhana)
  1. 室利靺蹉巴利語),吉祥犢,即盘长
  2. 喜旋卍相(nandi),吉祥犢中的转动符,被认为是卍字的一种原型
  3. 法輪
  4. 金剛杵
  5. 蓮花(padma)
  6. 双鱼
  1. 象钩
  2. 室利靺蹉巴利語),吉祥犢,即盘长
  3. 双鱼
  4. 宝剑
  5. 摩尼宝石
  6. 喜旋卍相,吉祥犢中的转动符,被认为是卍字的一种原型
  7. 莲(paduma)
  8. 花冠,作为耳饰或头饰

有時還將佛門八寶也列入其中,在佛足石造像中可以見到,如法螺、傘、幢幡等。

註释

  1.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2. Stratton, Carol. . Serindia Publications. 2003: 301. ISBN 1-932476-09-1.
  3. Niwa, Motoji. [Buddha's footprints, pictures and explanations: Buddhism as seen through the footprints of Buddha]. Meicho Shuppan. 1992: 5. ISBN 4-626-01432-1 (日语及英语).
  4. Prasopchingchana, Sarunya.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Humanistic Ideology. 2013.
  5. 越後屋 正行, , [2019-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8) (日语)
  6. 越後屋 正行,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