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覺經
八大人覺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經集部〉。八大人覺,即大人八覺。根据“諸佛菩薩大人”句式,“大人”也可能是“大士”或“大菩薩”的一種譯法。本經說明諸佛菩薩等大人應覺知思惟之八種法,觀察體會大人八覺,以作自覺、覺他之修行[1]。
佛教 |
---|
![]() |
佛教大綱 ![]() |
題解
「八大人覺」或作「八大人念」(巴利語:Mahā purisa vitakka),「念」或「覺」是「思惟」之意,就是指大人應該深思的八個項目:少欲、知足、遠離、精進、正憶、定心、智慧、無戲論。八大人覺在阿含經典、佛遺教經、成實論中均廣有論說[2]。
傳譯
《八大人覺經》最早著錄於隋代法經《眾經目錄》、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列入小乘「失譯經」類,譯者不詳。隋‧彥悰等撰《眾經目錄》列於「闕本」下。
唐代靜泰《一切經論目》指此經已訪得闕本,於貞觀九年重入正目,並改列大乘經。到了唐‧明佺《大周刊定眾經目錄》,首次記載本經譯主為安世高,並稱是根據《寶唱錄》,後代經錄《開元釋教錄》等多依從此說[2]。
有人認為此經係漢地祖師參考相關經論內容編輯而成,不是翻譯佛典[2]。
內容
全經說明「大人」(諸佛菩薩)所覺知思考的八種成佛的方法--從觀察體會世間無常無我、常修少欲、知足守道、常行精進、多聞智慧、布施平等、出家梵行、普濟眾生等八種覺知,來認識世間、修菩萨道及普度眾生[3]。
注解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