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坑站

大水坑站英語:)是一個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馬鞍山大水坑馬鞍山路,屬於港鐵屯馬綫一期的鐵路車站,已於2004年12月21日啟用。車站取名自鄰近的大水坑村。

大水坑

Tai Shui Hang
大水坑站外觀(2020年2月)
位置 香港新界沙田區
馬鞍山大水坑馬鞍山路
地理坐标22°24′29.8″N 114°13′21.6″E
机构香港鐵路有限公司
途经 屯馬綫一期
1個島式月台
股道2條
交通巴士小巴
车站构造
站体类型架空車站
车站层数3層[1]
出口数目2個[1]
閘內1部,閘外1部
共2條[1]
扶手電梯數目閘內2條,閘外2條
共4條[1]
车站色系  青色
其他
使用状态使用中
车站代码TSH
历史
启用日期2004年12月21日
营运
車站服務時間05:35-01:28
首班车啟德:05:45
烏溪沙:05:52
班车啟德:00:21
大圍:00:46
烏溪沙:01:18
邻近车站
上一站 港鐵 下一站
石門 屯馬綫
一期
恆安
位置

車站結構

大水坑站位於馬鞍山路中央地面,佔地約3,760平方米[2],共分為3層。大堂位於地面,月台設於大堂之上,而行人隧道則位於大堂之下。大堂與月台層之間並設有升降機扶手電梯,方便乘客上落。

樓層

P 1 屯馬綫一期啟德石門
島式月台,開左邊門
2 屯馬綫一期往烏溪沙恆安
C 大堂 客務中心、商店、自動櫃員機、洗手間
S 行人隧道 A、B出入口

大堂

大堂,付費區(2019年10月)

大水坑站大堂內設有7間商店,包括便利店微波爐便當售賣店及物業顧問等,以及自動櫃員機[3]

大堂全景圖(2017年8月)

月台

車站設有兩個月台,採用島式月台方式排列,月台北面設有預留空間以便屯馬綫一期列車增至8卡行走,預留空間會於沙中綫興建時於預留結構上擴建,現時擴建工程已經完成。此站是屯馬綫一期往烏溪沙方向唯一一個月台是彎曲的車站。而此站北面設有渡线,方便列車調動或信號故障時才使用。

1號月台全景圖(2017年11月)
2號月台全景圖(2017年11月)

月台閘門

出入口

大堂往來A及B出入口行人隧道(2019年10月)
行人隧道出入口(2009年11月)

大水坑站的東面是富安花園及大水坑村,西面為錦泰苑曉峯灣畔。車站只有南面設有閘機,通往連接行人隧道的兩個出入口。由於車站位處馬鞍山路的中央分隔帶,因此乘客必須利用行人隧道進出車站。此行人隧道24小時開放予行人使用橫過馬鞍山路。

嚴格來說,大水坑站只得一個出入口,而所謂的A、B出入口只是行人隧道的公眾部分(東、西兩邊的出入口)。

編號指示圖片建議前往的目的地
 錦泰苑錦泰苑、恆泰路、喜泰街、嘉華星濤灣曉峯灣畔嵐岸聖公會馬鞍山主風小學德信中學、沃泰街、聽濤雅苑
 富安花園富安花園、亞公角街單車公園、恆信街、恆德街、九龍城浸信會禧年小學馬鞍山崇真中學、沙田漁民新村、大水坑村
註︰ 設有
月台佈置全景圖(2018年6月)

利用情況

大水坑站位於沙田新市鎮(馬鞍山部分)的南端,進出站內的多為錦泰苑富安花園大水坑村曉峯灣畔的住客,也有附近學校的學生使用車站乘搭屯馬綫一期。乘客主要利用屯馬綫一期到馬鞍山市中心,或經大圍站轉乘東鐵綫鑽石山站轉乘觀塘綫到市區及港島。

接駁交通

接駁交通列表
巴士
小巴

歷史

兩鐵合併前的月台(2006年6月)

命名及啟用

大水坑站於2004年12月21日隨馬鞍山鐵路(現為屯馬綫)通車啟用。由於車站位於富安花園的對面,因此原來建議的站名為富安站英語:[4][5]

未來發展

屯馬綫

當沙中綫東西走廊工程完成後,新建路段將會與西鐵綫和屯馬綫一期合併,並易名為屯馬綫,日後在大水坑站前往九龍東、九龍城、尖沙咀、九龍西、元朗及屯門一帶,可到1號月台(屯門方向)登車前往,並將毋須轉乘其他路綫就可以直接到達。

未來樓層

P 1 屯馬綫往屯門石門
島式月台,開左邊門
2 屯馬綫往烏溪沙恆安
C 大堂 客務中心、商店、自動櫃員機、洗手間
S 行人隧道 A、B出入口

參考資料

  1. (PDF). 港鐵公司. [2020-02-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2-15).
  2. . 鞍山網絡. 馬鞍山民康促進會. [2014年4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9月22日) (中文(繁體)‎).
  3. . 港鐵. 港鐵公司. [2020年2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2月21日) (中文(繁體)‎).
  4. . 沙田區議會. 2000年9月12日 [2014年4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中文(繁體)‎).
  5. . 沙田區議會. 2000年11月14日 [2014年4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5月2日) (中文(繁體)‎).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大水坑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