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辅臣年表

明朝内阁辅臣年表,旨在列举明朝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明朝内阁成员。内阁初为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

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1]。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大學士均因有太子經師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時期,朝廷事無大小,宣宗均悉數諮詢大學士楊士奇的看法而決定。雖然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召見時得以參與各部事宜,然而其還遠不如楊士奇等內閣成員得以親自接見[2]。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3]。 然而,雖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擬的權力,但卻不得不依賴於內部太監送達批紅。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明朝內閣由始至終都不是明朝中樞的一級行政機構,所謂內閣只是文淵閣的別稱[4]

永乐年间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基,為明成祖,废除建文年号,复称洪武三十五年,翌年改元永乐。洪武三十五年八月,明成祖解縉黃淮等人入直文淵閣[5];次月,再召胡廣楊榮楊士奇金幼孜胡儼等人入直,參與機務,內閣制度至此建立[6]。然而,當時進入內閣的成員均來自翰林院編修檢討侍讀等官職,并不兼任六部職位,也不得專制九卿。而九卿等官員上奏,亦不得向內閣通知[7]

时间内阁首辅[8]內閣辅臣背景
建文四年壬午
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9]
黃淮 十一月降
解縉 十一月進
黃淮[10]胡廣[11]楊榮[12]解縉[13]楊士奇[14]金幼孜[15]胡儼[16]
永乐元年癸未
(1403年)
解縉 解縉黃淮胡廣楊榮楊士奇胡儼金幼孜
永乐二年甲申
(1404年)
解縉 解縉[17]黃淮[18]胡廣[19]胡儼[20][21]楊榮[22]楊士奇[23]金幼孜 全体内阁成员品衔至五品[24]
永乐三年乙酉
(1405年)
解縉 解縉黃淮胡廣楊榮楊士奇金幼孜
永乐四年丙戌
(1406年)
解縉 解縉黃淮胡廣楊榮楊士奇金幼孜 解縉因上疏朱高煦禮秩超過太子而被成祖責備。除解縉外,全体内阁成员品衔升至二品[25]
永乐五年丁亥
(1407年)
解縉二月黜
胡廣
解縉[26]黃淮[27]胡廣[28]楊榮[29]楊士奇[30]金幼孜[31] 朱高煦進譖,解縉被貶至廣西布政司參議[32]。胡廣進為左春坊大學士、為內閣首輔[33]
永乐六年戊子
(1408年)
胡廣 胡廣黃淮楊榮[34]楊士奇金幼孜
永乐七年己丑
(1409年)
胡廣 胡廣黃淮楊榮楊士奇金幼孜 明成祖決定親征韃靼,命胡廣楊榮金幼孜隨行,黃淮楊士奇留守輔佐太子朱高炽監國[35][36]
永乐八年庚寅
(1410年)
胡廣 胡廣黃淮楊榮楊士奇金幼孜
永乐九年辛卯
(1411年)
胡廣 胡廣黃淮楊榮楊士奇金幼孜
永乐十年壬辰
(1412年)
胡廣 胡廣黃淮楊榮楊士奇金幼孜
永乐十一年癸巳
(1413年)
胡廣 胡廣黃淮楊榮楊士奇金幼孜
永乐十二年甲午
(1414年)
胡廣 胡廣黃淮[37]楊榮楊士奇[38]金幼孜 成祖北征歸來,因太子朱高炽遣使迎接稍迟,加之朱高煦譖言,东宫官屬悉數下詔獄黃淮楊士奇楊溥因此下狱[39]
永乐十三年乙未
(1415年)
胡廣 胡廣楊榮楊士奇金幼孜
永乐十四年丙申
(1416年)
胡廣 胡廣[40]楊榮[41]金幼孜[42]楊士奇
永乐十五年丁酉
(1417年)
胡廣 胡廣楊榮金幼孜楊士奇[43]
永乐十六年戊戌
(1418年)
胡廣五月卒
楊榮
胡廣[44]楊榮金幼孜楊士奇
永乐十七年己亥
(1419年)
楊榮 楊榮金幼孜楊士奇
永乐十八年庚子
(1420年)
楊榮 楊榮[45]金幼孜[46]楊士奇
永乐十九年辛丑
(1421年)
楊榮 楊榮金幼孜楊士奇[47]
永乐二十年壬寅
(1422年)
楊榮 楊榮金幼孜楊士奇[48]
永乐二十一年癸卯
(1423年)
楊榮 楊榮金幼孜楊士奇
永乐二十二年甲辰
(1424年)
楊榮八月降
楊士奇八月进
楊士奇[49]楊榮[50]金幼孜[51]黃淮[52] 同年八月,成祖駕崩,仁宗即位[53]

洪熙年間

洪熙年間,明仁宗因楊士奇、楊榮等為東宮舊臣,升楊士奇為禮部侍郎華蓋殿大學士,楊榮為太常卿謹身殿大學士[54],於是從明仁宗起,內閣逐漸受到重視。之後楊士奇、楊榮等人均兼有尚書職位,雖然身居內閣,其頭銜均以尚書為尊[55]

时间内阁首辅內閣辅臣[56]背景
洪熙元年乙巳
(1425年)
楊士奇 楊士奇[57]楊榮金幼孜[58]黃淮[59]楊溥[60]權謹[61] 同年六月,仁宗駕崩,宣宗即位[62]。閏七月,“三杨”同时执掌内阁[63]

宣德年间

明宣宗在位期间,国力强盛,政治清明,与其父明仁宗时期,合称“仁宣之治”。

时间内阁首辅內閣辅臣背景
宣德元年丙午
(1426年)
楊士奇 楊士奇楊榮黄淮金幼孜[64]楊溥张瑛[65] 汉王朱高煦叛乱,明宣宗听从杨荣意见亲征,平定叛乱[66]
宣德二年丁未
(1427年)
楊士奇 楊士奇黄淮[67]楊榮金幼孜楊溥张瑛[68]陳山[69]
宣德三年戊申
(1428年)
楊士奇 楊士奇楊榮金幼孜陳山张瑛楊溥 同年八月,楊士奇楊榮楊溥随明宣宗北巡[70]
宣德四年己酉
(1429年)
楊士奇 楊士奇楊榮金幼孜陳山[71]张瑛[72]楊溥[73]
宣德五年庚戌
(1430年)
楊士奇 楊士奇楊榮[74]金幼孜楊溥
宣德六年辛亥
(1431年)
楊士奇 楊士奇楊榮金幼孜[75]楊溥
宣德七年壬子
(1432年)
楊士奇 楊士奇楊榮楊溥
宣德八年癸丑
(1433年)
楊士奇 楊士奇楊榮楊溥
宣德九年甲寅
(1434年)
楊士奇 楊士奇楊榮楊溥[76]
宣德十年乙卯
(1435年)
楊士奇 楊士奇楊榮楊溥 正月,宣宗驾崩,英宗即位[77]

正统年间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率众北征瓦剌,在宣化土木堡,明军被蒙古军围困,英宗被俘,内阁成员曹鼐、张益等数十名官员阵亡,史称土木之变。

时间内阁首辅內閣辅臣背景
正統元年丙辰
(1436年)
楊士奇 楊士奇楊榮楊溥
正統二年丁巳
(1437年)
楊士奇 楊士奇楊榮楊溥
正統三年戊午
(1438年)
楊士奇 楊士奇楊榮[78]楊溥[79]
正統四年己未
(1439年)
楊士奇 楊士奇楊榮楊溥
正統五年庚申
(1440年)
楊士奇 楊士奇楊榮[80]楊溥馬愉[81]曹鼐[82]
正統六年辛酉
(1441年)
楊士奇 楊士奇楊溥[83]馬愉曹鼐
正統七年壬戌
(1442年)
楊士奇 楊士奇楊溥馬愉曹鼐 本年,張太皇太后去世。當時楊榮已去世,楊士奇因其子楊稷事而堅持不出,楊溥年老勢孤,宦官王振遂专擅国政[84]
正統八年癸亥
(1443年)
楊士奇 楊士奇楊溥馬愉曹鼐
正統九年甲子
(1444年)
楊士奇 三月卒
楊溥
楊士奇[85]楊溥馬愉曹鼐[86]陳循[87]
正統十年乙丑
(1445年)
楊溥 楊溥馬愉[88]曹鼐[89]陳循[90]苗衷[91]高穀[92]
正統十一年丙寅
(1446年)
楊溥 七月卒
曹鼐
楊溥[93]曹鼐陳循馬愉[94]苗衷高穀
正統十二年丁卯
(1447年)
曹鼐 曹鼐陳循馬愉[95]苗衷高穀
正統十三年戊辰
(1448年)
曹鼐 曹鼐陳循苗衷高穀
正統十四年己巳
(1449年)
曹鼐 八月歿
陳循
曹鼐[96]陳循[97]苗衷高穀[98]張益[99]彭時[100]商輅[101] 在宦官王振鼓动下,明英宗率百官及五十万部队亲征瓦剌,在土木堡被俘,内阁曹鼐張益阵亡[102]。同年九月,明代宗即位[103]

景泰年间

景泰年間,王文左都御史吏部尚書后進入內閣,自後后,誥敕房、制敕房俱設中書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內閣權力更大[104]

时间内阁首辅內閣辅臣背景
景泰元年庚午
(1450年)
陳循 陳循苗衷[105]高穀彭時[106]商輅[107]俞綱[108]江淵[109]
景泰二年辛未
(1451年)
陳循 陳循[110]高穀[111]江淵商輅王一寧[112]蕭鎡[113]
景泰三年壬申
(1452年)
陳循 陳循[114]高穀[115]江淵[116]王一寧[117]蕭鎡[118]商輅[119]王文[120]
景泰四年癸酉
(1453年)
陳循 陳循高穀王文[121]蕭鎡江淵[122]商輅
景泰五年甲戌
(1454年)
陳循 陳循高穀王文[123]蕭鎡江淵[124]商輅
景泰六年乙亥
(1455年)
陳循 陳循高穀王文江淵[125]蕭鎡商輅
景泰七年丙子
(1456年)
陳循 陳循[126]高穀[127]王文[128]蕭鎡[129]商輅[130]

天顺年間

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奪回了政權,改年号为“天顺”。英宗復辟后,内阁成员大换血,其中首辅陳循充军辽东;王文遭棄市斩首;蕭鎡商輅削职为民。天顺二年,李賢奏定纂修專選進士,自此“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形成固定的制度[131]

时间内阁首辅內閣辅臣背景
景泰八年丁丑
天順元年[132]
(1457年)
陳循 正月罷
徐有貞 六月罷
許彬 七月罷
李賢 七月進
陳循[133]高穀[134]王文[135]蕭鎡[136]商輅[137]徐有貞[138]許彬[139]薛瑄[140]李賢[141]呂原[142]岳正[143]彭時[144] 該年正月壬午,徐有貞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明英宗復皇帝位,內閣大調動[145]。后因徐、石矛盾,徐有貞許彬等人獲刑離開內閣[146][147]
天順二年戊寅
(1458年)
李賢 李賢彭時呂原
天順三年己卯
(1459年)
李賢 李賢彭時呂原
天順四年庚辰
(1460年)
李賢 李賢彭時呂原
天順五年辛巳
(1461年)
李賢 李賢[148]彭時呂原
天順六年壬午
(1462年)
李賢 李賢彭時呂原[149]
天順七年癸未
(1463年)
李賢 李賢彭時陳文[150]
天順八年甲申
(1464年)
李賢 李賢[151]陳文[152]彭時[153] 同年正月英宗駕崩,憲宗即位[154]

成化年间

明憲宗成化初年,吏治尚佳。但成化中期以後,憲宗寵信万贵妃及宦官汪直,朝纲败坏,民不聊生。史书多载,成化十九年后,内阁成员萬安劉吉劉珝与六部长官合称为:“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155]

时间内阁首辅內閣辅臣背景
成化元年乙酉
(1465年)
李賢 李賢陳文[156]彭時[157]
成化二年丙戌
(1466年)
李賢 十二月卒
陳文 十二月進
李賢[158]陳文彭時[159]劉定之[160]
成化三年丁亥
(1467年)
陳文 陳文[161]彭時[162]劉定之[163]商輅[164]
成化四年戊子
(1468年)
陳文 四月卒
彭時 四月進
陳文[165]彭時商輅[166]劉定之[167]
成化五年己丑
(1469年)
彭時 彭時商輅劉定之[168]萬安[169]
成化六年庚寅
(1470年)
彭時 彭時商輅萬安
成化七年辛卯
(1471年)
彭時 彭時商輅萬安 同年彭時商輅借彗星天变而请身居宫中的明宪宗入朝,而未谈多少时萬安即大呼万岁,宪宗从此再不见大臣,一时内阁被笑称“万岁阁老”[170]
成化八年壬辰
(1472年)
彭時 彭時商輅萬安
成化九年癸巳
(1473年)
彭時 彭時商輅[171]萬安[172]
成化十年甲午
(1474年)
彭時 彭時商輅萬安
成化十一年乙未
(1475年)
彭時 三月卒
商輅 四月进
彭時[173]商輅[174]萬安劉珝[175]劉吉[176]
成化十二年丙申
(1476年)
商輅 商輅[177]萬安[178]劉珝劉吉
成化十三年丁酉
(1477年)
商輅 六月致仕
萬安 六月进
商輅[179]萬安[180]劉珝[181]劉吉[182]
成化十四年戊戌
(1478年)
萬安 萬安[183]劉珝[184]劉吉[185] 萬安劉珝劉吉 三人在成化年间毫无建树,故称“紙糊三閣老”[155]
成化十五年己亥
(1479年)
萬安 萬安劉珝劉吉
成化十六年庚子
(1480年)
萬安 萬安劉珝劉吉
成化十七年辛丑
(1481年)
萬安 萬安劉珝劉吉
成化十八年壬寅
(1482年)
萬安 萬安[186]劉珝[187]劉吉[188]
成化十九年癸卯
(1483年)
萬安 萬安劉珝劉吉
成化二十年甲辰
(1484年)
萬安 萬安劉珝劉吉
成化二十一年乙巳
(1485年)
萬安 萬安劉珝[189]劉吉[190]彭華[191] 明朝党争开始,萬安彭華等人挤走劉珝[192]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
(1486年)
萬安 萬安[193]劉吉[194]彭華[195]尹直[196]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
(1487年)
萬安 十月罢
劉吉 十一月进
萬安[197]劉吉[198]彭華[199]尹直[200]徐溥[201]劉健[202] 同年九月,宪宗驾崩,孝宗即位[203]。十一月,孝宗罢免万安[204]

弘治年间

弘治为明孝宗朱祐樘在位时期的年号。其上任后,重新任免内阁、六部官员,任用贤能,使得其统治时期,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史称“弘治中兴”。

时间内阁首辅內閣辅臣背景
弘治元年戊申
(1488年)
劉吉 劉吉徐溥劉健
弘治二年乙酉
(1489年)
劉吉 劉吉徐溥劉健
弘治三年庚戌
(1490年)
劉吉 劉吉徐溥劉健
弘治四年辛亥
(1491年)
劉吉 劉吉[205]徐溥[206]劉健[207]丘濬[208] 劉吉在内阁期间,屡遭弹劾却屹立不倒,人称“刘棉花”[209]
弘治五年壬子
(1492年)
劉吉 八月致仕
徐溥 八月进
劉吉[210]徐溥丘濬劉健
弘治六年癸丑
(1493年)
徐溥 徐溥丘濬劉健
弘治七年甲寅
(1494年)
徐溥 徐溥[211]丘濬[212]劉健[213]
弘治八年乙卯
(1495年)
徐溥 徐溥丘濬[214]劉健李東陽[215]謝遷[216]
弘治九年丙辰
(1496年)
徐溥 徐溥劉健李東陽謝遷
弘治十年丁巳
(1497年)
徐溥 徐溥劉健李東陽謝遷
弘治十一年戊午
(1498年)
徐溥 七月致仕
劉健 七月进
徐溥[217]劉健[218]李東陽[219]謝遷[220]
弘治十二年己未
(1499年)
劉健 劉健李東陽謝遷
弘治十三年庚申
(1500年)
劉健 劉健李東陽謝遷
弘治十四年辛酉
(1501年)
劉健 劉健李東陽謝遷
弘治十五年壬戌
(1502年)
劉健 劉健李東陽謝遷
弘治十六年癸亥
(1503年)
劉健 劉健[221]李東陽[222]謝遷[223]
弘治十七年甲子
(1504年)
劉健 劉健李東陽謝遷
弘治十八年乙丑
(1505年)
劉健 劉健[224]李東陽[225]謝遷[226] 五月,明孝宗驾崩,武宗即位[227]

正德年间

正德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时期的年号,朱厚照在位前期,宠信刘瑾等宦官,并设立豹房,骄奢淫逸。中后期虽治理内政,铲除宦官,但听信江彬等奸臣,后因落水染病身亡。

时间内阁首辅內閣辅臣背景
正德元年丙寅
(1506年)
劉健 十月致仕
李東陽 十月进
劉健[228]李東陽[229]謝遷[230]焦芳[231]王鏊[232] 劉健謝遷等遂谋划去除“八党”,后因计谋失虑,被刘瑾等人得利,最终弹劾未成功,刘健等人只能辞职[233]
正德二年丁卯
(1507年)
李東陽 李東陽焦芳[234]王鏊[235]楊廷和[236]
正德三年戊辰
(1508年)
李東陽 李東陽焦芳王鏊楊廷和[237]
正德四年己巳
(1509年)
李東陽 李東陽焦芳[238]王鏊[239]楊廷和劉宇[240]
正德五年庚午
(1510年)
李東陽 李東陽[241]焦芳[242]楊廷和[243]曹元[244]梁儲[245]劉忠[246] 八月,陕西三边总督杨一清与太监张永计除刘瑾[247]
正德六年辛未
(1511年)
李東陽 李東陽楊廷和劉忠[248]梁儲費宏[249]
正德七年壬申
(1512年)
李東陽 十二月致仕
楊廷和 同月进
李東陽[250]楊廷和[251]梁儲[252]費宏[253]
正德八年癸酉
(1513年)
楊廷和 楊廷和梁儲費宏
正德九年甲戌
(1514年)
楊廷和 楊廷和梁儲費宏[254]靳貴[255]
正德十年乙亥
(1515年)
楊廷和 三月丁憂
梁儲 三月进
楊廷和[256]梁儲靳貴楊一清[257]
正德十一年丙子
(1516年)
梁儲 梁儲楊一清[258]靳貴蔣冕[259]
正德十二年丁丑
(1517年)
梁儲 梁儲靳貴[260]蔣冕[261]毛紀[262]楊廷和[263]
正德十三年戊寅
(1518年)
楊廷和 楊廷和梁儲蔣冕毛紀
正德十四年己卯
(1519年)
楊廷和 楊廷和梁儲蔣冕毛紀 宁王朱宸濠叛乱,被南赣巡抚王守仁平定[264]
正德十五年庚辰
(1520年)
楊廷和 楊廷和梁儲蔣冕毛紀
正德十六年辛巳
(1521年)
楊廷和 楊廷和[265]梁儲[266]蔣冕[267]毛紀[268]袁宗皐[269]費宏[270] 四月,武宗驾崩,无子。内阁首辅杨廷和拥立兴献王世子朱厚熜即位,是为世宗[271]

嘉靖年间

嘉靖明世宗朱厚熜在位时期的年号。明武宗死时无子,朱厚熜是由内阁及六部大臣经明朝宗法顺序寻找确立的继承人,为明宪宗孙。其继位初期,改革吏治,节省浪费,清除宦官,多有建树。因大禮議事件,明世宗与内阁、六部为首的文臣相抗,并最终以强权镇压而获胜。嘉靖以后,内阁朝位班次均列六部之上[272]

时间内阁首辅內閣辅臣背景
嘉靖元年壬午
(1522年)
楊廷和 楊廷和蔣冕毛紀費宏
嘉靖二年癸未
(1523年)
楊廷和 楊廷和蔣冕毛紀費宏
嘉靖三年甲申
(1524年)
楊廷和 二月致仕
蔣冕 五月致仕
毛紀 七月致仕
費宏 七月進
楊廷和[273]蔣冕[274]毛紀[275]費宏石珤[276]賈詠[277] 大禮議事件導致楊廷和等明朝內閣重臣紛紛辭職,皇權得到擴張,而官吏因此風氣日下[278]
嘉靖四年乙酉
(1525年)
費宏 費宏[279]石珤[280]賈詠[281]楊一清[282]
嘉靖五年丙戌
(1526年)
費宏 費宏[283]楊一清[284]石珤[285]賈詠[286]
嘉靖六年丁亥
(1527年)
費宏 二月致仕
楊一清
費宏[287]楊一清[288]石珤[289]賈詠[290]謝遷[291]翟鑾[292]張璁[293]
嘉靖七年戊子
(1528年)
楊一清 楊一清謝遷[294]張璁[295]翟鑾[296]
嘉靖八年己丑
(1529年)
楊一清 九月致仕
張璁
楊一清[297]張璁[298]翟鑾桂萼[299]
嘉靖九年庚寅
(1530年)
張璁 張璁桂萼[300]翟鑾
嘉靖十年辛卯
(1531年)
張孚敬 七月致仕
翟鑾 十月降
張孚敬 十一月召復任
張孚敬[301]桂萼[302]翟鑾李時[303]
嘉靖十一年壬辰
(1532年)
張孚敬 八月致仕
李時
張孚敬[304]李時翟鑾方獻夫[305]
嘉靖十二年癸巳
(1533年)
李時 四月降
張孚敬 四月復
李時[306]方獻夫翟鑾[307]張孚敬[308]
嘉靖十三年甲午
(1534年)
張孚敬 張孚敬[309]方獻夫[310]李時[311]
嘉靖十四年乙未
(1535年)
張孚敬 四月致仕
李時
張孚敬[312]李時費宏[313]
嘉靖十五年丙申
(1536年)
李時 李時[314]夏言[315]
嘉靖十六年丁酉
(1537年)
李時 李時夏言
嘉靖十七年戊戌
(1538年)
李時 十二月卒
夏言
李時[316]夏言顧鼎臣[317]
嘉靖十八年己亥
(1539年)
夏言 夏言[318]顧鼎臣[319]
嘉靖十九年庚子
(1540年)
夏言 夏言[320]顧鼎臣[321]翟鑾[322]
嘉靖二十年辛丑
(1541年)
夏言 夏言[323]翟鑾
嘉靖二十一年壬寅
(1542年)
夏言 七月革職閒住
翟鑾 八月进
夏言[324]翟鑾[325]嚴嵩[326] 嚴嵩誣陷夏言,致其罢官[327]
嘉靖二十二年癸卯
(1543年)
翟鑾 翟鑾嚴嵩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
(1544年)
翟鑾 八月削籍
嚴嵩 八月进
翟鑾[328]嚴嵩[329]許讚[330]張璧[331]
嘉靖二十四年乙巳
(1545年)
嚴嵩 嚴嵩[332]許讚[333]張璧[334]夏言[335] 明世宗觉察到严嵩贪婪放纵,重新启用夏言[336]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
(1546年)
夏言 夏言嚴嵩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
(1547年)
夏言 夏言嚴嵩[337]
嘉靖二十七年戊申
(1548年)
夏言 正月致仕 夏言[338]嚴嵩 嚴嵩誣陷夏言,致其遭棄市[339]。嚴嵩在位期間,专擅国政近二十年,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贪污;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340]
嘉靖二十八年己酉
(1549年)
嚴嵩 嚴嵩張治[341]吕本[342]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
(1550年)
嚴嵩 嚴嵩[343]張治[344]吕本[345]
嘉靖三十年辛亥
(1551年)
嚴嵩 嚴嵩吕本[346] 锦衣卫经历沈鍊弹劾严嵩十大罪,被廷杖、贬谪保安[347]
嘉靖三十一年壬子
(1552年)
嚴嵩 嚴嵩吕本徐階[348]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
(1553年)
嚴嵩 嚴嵩徐階[349]吕本 兵部员外郎杨继盛上疏弹劾严嵩十大罪、五奸,被撤职逮捕,三年后被处死[350]
嘉靖三十三年甲寅
(1554年)
嚴嵩 嚴嵩徐階[351]吕本[352]
嘉靖三十四年乙卯
(1555年)
嚴嵩 嚴嵩徐階吕本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
(1556年)
嚴嵩 嚴嵩徐階吕本[353]
嘉靖三十六年丁巳
(1557年)
嚴嵩 嚴嵩徐階[354]吕本[355]
嘉靖三十七年戊午
(1558年)
嚴嵩 嚴嵩徐階吕本 给事中吴时来、主事张翀董传策上疏弹劾严嵩,三人均遭廷杖,贬谪岭南[356]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
(1559年)
嚴嵩 嚴嵩徐階[357]吕本
嘉靖三十九年庚申
(1560年)
嚴嵩 嚴嵩徐階[358]吕本[359]
嘉靖四十年辛酉
(1561年)
嚴嵩 嚴嵩徐階吕本[360]袁煒[361] 明世宗居所万寿宫失火,嚴嵩请求移驾南宫徐阶则主张迅速营建新宫。自此之后,严嵩开始失去明世宗信任[362]
嘉靖四十一年壬戌
(1562年)
嚴嵩 五月罷
徐階 五月进
嚴嵩[363]徐階[364]袁煒[365] 御史邹应龙上疏弹劾严嵩,严嵩被免职[366]
嘉靖四十二年癸亥
(1563年)
徐階 徐階袁煒
嘉靖四十三年甲子
(1564年)
徐階 徐階[367]袁煒[368]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
(1565年)
徐階 徐階袁煒[369]嚴訥[370]李春芳[371]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
(1566年)
徐階 徐階李春芳[372]郭朴[373]高拱[374] 十二月,世宗驾崩,明穆宗即位[375]

隆庆年间

隆庆明穆宗朱载坖的年号。穆宗在位,改革明世宗弊政,平反冤案并惩治方士宦官,重用贤臣。北部与蒙古俺答汗议和、南方荡平倭寇

时间内阁首辅內閣辅臣背景
隆慶元年丁卯
(1567年)
徐階 徐階李春芳[376]郭朴[377]高拱[378]陳以勤[379]張居正[380] 高拱与徐阶因官员考察发生争执,随后高拱被罢[381]
隆慶二年戊辰
(1568年)
徐階 七月致仕
李春芳 七月进
徐階[382]李春芳[383]陳以勤[384]張居正[385]
隆慶三年己巳
(1569年)
李春芳 李春芳陳以勤張居正趙貞吉[386]高拱[387]
隆慶四年庚午
(1570年)
李春芳 李春芳[388]高拱[389]陳以勤[390]張居正[391]趙貞吉[392]殷士儋[393]
隆慶五年辛未
(1571年)
李春芳 五月致仕
高拱 五月进
李春芳[394]高拱張居正殷士儋[395]
隆慶六年壬申
(1572年)
高拱 六月罷
張居正 六月进
高拱[396]張居正[397]高儀[398]呂調陽[399] 六月,明神宗即位[400]。張居正联合宦官馮保挤走高拱,成为内阁首辅[401]

萬曆、泰昌年间

万历明神宗朱翊鈞在位期间的年号,其亦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朱翊鈞早年登基,因孝定太后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扶政,在位前十四年社会改革卓越,史称“万历中兴”。万历十四年,因立储之事(国本之争)与内阁、六部官员对抗,从此三十年不再参与任何朝政事务,史为“万历怠政”。而万历三大征女真部族的崛起,使得明朝内贫外患。

时间内阁首辅內閣辅臣背景
萬曆元年癸酉
(1573年)
張居正 張居正呂調陽[402]
萬曆二年甲戌
(1574年)
張居正 張居正呂調陽[403]
萬曆三年乙亥
(1575年)
張居正 張居正呂調陽張四維[404]
萬曆四年丙子
(1576年)
張居正 張居正[405]呂調陽[406]張四維
萬曆五年丁丑
(1577年)
張居正 張居正[407]呂調陽[408]張四維[409] 張居正父亲逝世,按官制应守孝三年。张居正在明神宗的支持下提出夺情,一时间遭到多方面的剧烈攻击。张居正不守孝,杖罚领头反对的官员,强力压制反对意见,最终风波得以平息[410]
萬曆六年戌寅
(1578年)
張居正 張居正[411]呂調陽[412]張四維[413]馬自強[414]申時行[415]
萬曆七年己卯
(1579年)
張居正 張居正張四維申時行[416] 正月,張居正毁全国书院[417]
萬曆八年庚辰
(1580年)
張居正 張居正張四維[418]申時行
萬曆九年辛巳
(1581年)
張居正 張居正[419]張四維[420]申時行
萬曆十年壬午
(1582年)
張居正 六月卒
張四維 六月进
張居正[421]張四維[422]申時行[423]潘晟[424]余有丁[425] 六月,张居正逝世[426]
萬曆十一年癸未
(1583年)
張四維 四月丁憂
申時行 四月进
張四維[427]申時行[428]余有丁[429]許國[430]
萬曆十二年甲申
(1584年)
申時行 申時行[431]余有丁[432]許國[433]王錫爵[434]王家屏[435]
萬曆十三年乙酉
(1585年)
申時行 申時行許國王錫爵王家屏
萬曆十四年丙戌
(1586年)
申時行 申時行許國[436]王錫爵王家屏[437]
萬曆十五年丁亥
(1587年)
申時行 申時行許國[438]王錫爵[439]
萬曆十六年戊子
(1588年)
申時行 申時行[440]許國王錫爵[441]王家屏[442]
萬曆十七年己丑
(1589年)
申時行 申時行許國[443]王錫爵王家屏[444]
萬曆十八年庚寅
(1590年)
申時行 申時行許國王錫爵王家屏
萬曆十九年辛卯
(1591年)
申時行 九月致仕
王家屏 九月进
申時行[445]許國[446]王錫爵[447]王家屏趙志皐[448]張位[449]
萬曆二十年壬辰
(1592年)
王家屏 三月致仕
趙志皐 三月进
王家屏[450]趙志皐張位
萬曆二十一年癸巳
(1593年)
趙志皐 正月降
王錫爵 正月进
王錫爵[451]趙志皐[452]張位[453]
萬曆二十二年甲午
(1594年)
王錫爵 五月致仕
趙志皐 五月进
王錫爵[454]趙志皐[455]張位[456]陳于陛[457]沈一貫[458]
萬曆二十三年乙未
(1595年)
趙志皐 趙志皐張位陳于陛[459]沈一貫[460]
萬曆二十四年丙申
(1596年)
趙志皐 趙志皐[461]張位陳于陛[462]沈一貫
萬曆二十五年丁酉
(1597年)
趙志皐 趙志皐張位[463]沈一貫[464]
萬曆二十六年戊戌
(1598年)
趙志皐[465] 趙志皐[466]張位[467]沈一貫
萬曆二十七年己亥
(1599年)
趙志皐[465] 趙志皐[468]沈一貫
萬曆二十八年庚子
(1600年)
趙志皐[465] 趙志皐[469]沈一貫[470]
萬曆二十九年辛丑
(1601年)
趙志皐 九月卒
沈一貫 九月进
趙志皐[471]沈一貫[472]沈鯉[473]朱賡[474]
萬曆三十年壬寅
(1602年)
沈一貫 沈一貫[475]沈鯉[476]朱賡[477]
萬曆三十一年癸卯
(1603年)
沈一貫 沈一貫[478]沈鯉朱賡
萬曆三十二年甲辰
(1604年)
沈一貫 沈一貫沈鯉[479]朱賡[480]
萬曆三十三年乙巳
(1605年)
沈一貫 沈一貫[481]沈鯉[482]朱賡[483]
萬曆三十四年丙午
(1606年)
沈一貫 七月致仕
朱賡 七月进
沈一貫[484]沈鯉[485]朱賡
萬曆三十五年丁未
(1607年)
朱賡 朱賡[486]王錫爵[487]于慎行[488]李廷機[489]葉向高[490]
萬曆三十六年戊申
(1608年)
朱賡 十一月卒
葉向高[465]
朱賡[491]李廷機[492]葉向高 本年,首辅朱赓病逝,次辅李廷机因受言官集团攻击称病不出。内阁仅有叶向高一人处理政务,史称“独相”[493]
萬曆三十七年己酉
(1609年)
葉向高 李廷機[494]葉向高
萬曆三十八年庚戌
(1610年)
葉向高 李廷機[494]葉向高[495]
萬曆三十九年辛亥
(1611年)
葉向高 李廷機[494]葉向高
萬曆四十年壬子
(1612年)
葉向高 李廷機[496]葉向高
萬曆四十一年癸丑
(1613年)
葉向高 葉向高[497]方從哲[498]吳道南[499]
萬曆四十二年甲寅
(1614年)
葉向高 八月致仕
方從哲 八月进
葉向高[500]方從哲吳道南[501]
萬曆四十三年乙卯
(1615年)
方從哲 方從哲吳道南[502] 东宫发生“梃击案[503]
萬曆四十四年丙辰
(1616年)
方從哲 方從哲[504]吳道南 本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505]
萬曆四十五年丁巳
(1617年)
方從哲 方從哲吳道南[506]
萬曆四十六年戊午
(1618年)
方從哲 方從哲
萬曆四十七年己未
(1619年)
方從哲 方從哲
萬曆四十八年庚申
泰昌元年)、(1620年)
方從哲 十二月致仕
劉一燝 十二月进
方從哲[507]史繼偕[508]沈潅[509]何宗彥[510]劉一燝[511]韓爌[512]朱國祚[513]孫如游[514]葉向高[515] 八月,明光宗即位。九月,因服用红丸驾崩,史称“红丸案[516]。随后又发生“移宫案”,明熹宗即位。八月以後,為泰昌元年[517]

天启年间

天启为明朝第十五个皇帝熹宗朱由校的年号。朱由校为光宗之子,在位期間,宠信宦官魏忠賢,朝廷官员多依附魏,是为阉党。天启年间,奸臣当道、朝纲混乱,阉党与东林党斗争激烈。天启七年(1627年),熹宗病故,遗诏传位五弟朱由檢

时间内阁首辅內閣辅臣背景
天啟元年辛酉
(1621年)
劉一燝 十月降
葉向高 十月进
葉向高[518]劉一燝[519]韓爌[520]史繼偕[521]沈潅[522]何宗彥[523]朱國祚[524]孫如游[525]
天啟二年壬戌
(1622年)
葉向高 葉向高劉一燝[526]韓爌史繼偕沈潅[527]何宗彥朱國祚孫承宗[528]朱國祚 魏忠贤疏劾刘一燝,使其退休[529]
天啟三年癸亥
(1623年)
葉向高 葉向高[530]韓爌[531]史繼偕[532]何宗彥[533]朱國祚[534]顧秉謙[535]朱國禎[536]朱延禧[537]魏廣微[538]孫承宗[539]
天啟四年甲子
(1624年)
葉向高 七月致仕
韓爌 十一月致仕
朱国禎 十二月致仕
顧秉謙 十二月进
葉向高[540]韓爌[541]何宗彥[542]朱國禎[543]顧秉謙[465]朱延禧魏廣微孫承宗[544] 六月,杨涟上疏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但是熹宗未采信。魏忠贤随后将杨涟等人迫害致死[545]
天啟五年乙丑
(1625年)
顧秉謙 顧秉謙[546]朱延禧[547]魏廣微[548]周如磐[549]黃立極[550]丁紹軾[551]馮銓[552]孫承宗[553] 宦官魏忠贤全面清洗杀害东林党人,该年后内阁成员均改为阉党[554]
天啟六年丙寅
(1626年)
顧秉謙 九月致仕
黃立極 九月进
顧秉謙[555]黃立極[556]丁紹軾[557]馮銓[558]施鳳來[559]張瑞圖[560]李國[561] 九月,皇太极即后金汗位[562]
天啟七年丁卯
(1627年)
黃立極 十一月致仕
施凤來
黃立極[563]施鳳來[564]張瑞圖[565]李國[566]來宗道[567]楊景辰[568]周道登[569]錢龍錫[570]李標[571]劉鴻訓[572] 八月,明熹宗驾崩,明思宗即位[573]。崇祯皇帝上任后彻底清理官员中阉党,而建立东林党内阁。然而其在位十七年,更换五十位內閣成员,朝令夕改,史称“崇祯五十相”[574]

崇祯年间

崇祯为明朝第十六个皇帝、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檢的在位年号,朱由檢为明熹宗之弟。明思宗在位時期,旰食宵衣,勤于政务,事必躬亲。繼位后,即迅速剷除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使得朝綱大肅。然而,其用人遲疑,國家治理及官員選用朝令夕改,官員黨爭仍此消彼長。明朝經萬曆、天啟年間國力大損,恰逢當時各地民變勢力強大,以及後金(清)的連年入侵,朱由檢最終無力回天。李自成攻入顺天府后,明思宗于紫禁城景山自盡,明朝滅亡。過後南明政權所任命之内阁辅臣,請參閱南明内阁辅臣年表

时间内阁首辅內閣辅臣背景
崇禎元年戊辰
(1628年)
施凤來 三月致仕
李國 五月致仕
來宗道 六月致仕
周道登 十二月降
韓爌 十二月進
施凤來[575]張瑞圖[576]李國[577]來宗道[578]楊景辰[579]周道登[580]李標[581]錢龍錫[582]劉鴻訓[583]韓爌[584]
崇禎二年己巳
(1629年)
韓爌 韓爌[585]周道登[586]李標錢龍錫[587]成基命[588]周延儒[589]何如寵[590]錢象坤[591]孫承宗[592] 后金第一次入塞,进攻北京近郊[593]
崇禎三年庚午
(1630年)
韓爌 正月致仕
李標 三月致仕
成基命 九月致仕
周延儒 九月進
韓爌[594]李標[595]成基命[596]周延儒[597]何如寵[598]錢象坤[599]溫體仁[600]吳宗達[601]
崇禎四年辛未
(1631年)
周延儒 周延儒何如寵[602]錢象坤[603]溫體仁吳宗達
崇禎五年壬申
(1632年)
周延儒 周延儒[604]溫體仁[605]吳宗達[606]鄭以偉[607]徐光啟[608]
崇禎六年癸酉
(1633年)
周延儒 六月罷
溫體仁 六月進
周延儒[609]溫體仁[610]吳宗達[611]鄭以偉[612]徐光啟[613]錢士升[614]王應熊[615]何吾騶[616]何如寵[617]
崇禎七年甲戌
(1634年)
溫體仁 溫體仁[618]吳宗達[619]王應熊[620]何吾騶[621]錢士升[622] 七月,后金第二次入塞,进攻宣府大同地区[623]
崇禎八年乙亥
(1635年)
溫體仁 溫體仁吳宗達[624]王應熊[625]何吾騶[626]錢士升文震孟[627]張至發[628] 正月,高迎祥李自成等攻陷凤阳,焚毁明皇陵[629]
崇禎九年丙子
(1636年)
溫體仁 溫體仁[630]錢士升[631]張至發[632]林釬[633]黃士俊[634]孔貞運[635]賀逢聖[636] 四月,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637]。五月,清兵第三次入塞[638]
崇禎十年丁丑
(1637年)
溫體仁 六月致仕
張至發 六月進
溫體仁[639]張至發[640]黃士俊[641]賀逢聖[642]孔貞運[643]劉宇亮[644]傅冠[645]薛國觀[646]
崇禎十一年戊寅
(1638年)
張至發 四月罷
孔貞運 六月罷
劉宇亮 六月進
張至發[647]黃士俊[648]賀逢聖[649]孔貞運[650]劉宇亮[651]傅冠[652]薛國觀[653]程國祥[654]楊嗣昌[655]方逢年[656]蔡國用[657]范復粹[658] 八月,清兵第四次入关[659]
崇禎十二年己卯
(1639年)
劉宇亮 二月罷
薛國觀 二月進
劉宇亮[660]薛國觀[661]程國祥[662]楊嗣昌[663]蔡國用[664]范復粹[665]姚明恭[666]張四知[667]魏炤乘[668]
崇禎十三年庚辰
(1640年)
薛國觀 六月致仕
范復粹 六月進
薛國觀[669]薛國觀[670]范復粹姚明恭[671]張四知魏炤乘謝陞[672]陳演[673]楊嗣昌[674]
崇禎十四年辛巳
(1641年)
范復粹 五月罷
張四知 五月代,九月降
周延儒 九月進
范復粹[675]張四知魏炤乘謝陞陳演周延儒[676]賀逢聖[677]張至發[678]楊嗣昌[679] 正月,李自成攻占洛阳,杀福王朱常洵[680]。九月,李自成在项城击败陕西总督傅宗龙[681]
崇禎十五年壬午
(1642年)
周延儒 周延儒賀逢聖[682]張四知[683]魏炤乘[684]謝陞[685]陳演蔣德璟[686]黃景昉[687]吳甡[688]王應熊[689] 三月,松山锦州失守,洪承畴降清[690]。十一月,清军第五次入塞[691]
崇禎十六年癸未
(1643年)
周延儒 五月罷
陳演 五月進
周延儒[692]陳演[693]蔣德璟[694]黃景昉[695]吳甡[696]魏藻德[697]李建泰[698]方岳貢[699] 二月,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称“新顺王”[700]。五月,张献忠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权[701]。九月,李自成在郏县大败孙传庭[702]。十月,李自成攻破潼关,杀死孙传庭,攻占陕西全省[703]
崇禎十七年甲申
(1644年)
陳演 二月免
蔣德璟 三月免
魏藻德 三月进,三月卒
李建泰 名義上
三月进,五月免
陳演[704]蔣德璟[705]魏藻德[706]李建泰[707]方岳貢[708]范景文[709]丘瑜[710] 該年正月,李自成稱王於西安,建國號大順,改元永昌[711]。三月李自成北京明思宗景山自盡[712]

参见

参考文献

引用

  1. 《明史》(卷72):“而殿閣大學士只備顧問,帝方自操威柄,學士鮮所參決。”
  2. 《明史》(卷72):“迨仁、宣朝,大學士以太子經師恩,累加至三孤,望益尊。而宣宗內柄無大小,悉下大學士楊士奇等參可否。雖吏部蹇義、戶部夏原吉時召見,得預各部事,然希闊不敵士奇等親。”
  3. 《明史》(卷72):“自是內閣權日重,即有一二吏、兵之長與執持是非,輒以敗。至世宗中葉,夏言、嚴嵩迭用事,遂赫然為真宰相,壓制六卿矣。”
  4. 王其榘《明代內閣制度史》,中華書局,1989年,第339頁
  5. 《明通鑒》(卷13):“八月壬子,命侍讀解縉、編修黃淮入直文淵閣,並預機務。……內閣預機務自此始。”
  6. 《明通鑒》(卷13):“命侍讀胡廣、修撰楊榮、編修楊士奇、檢討金幼孜、胡儼同直文淵閣,預機務,與解縉、黃淮凡七人並朝夕左右。”
  7. 《明史》(卷72):“成祖即位,特簡解縉、胡廣、楊榮等直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之預務自此始。然其時,入內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
  8. 首辅根据内阁成员排序推论。
  9. 《明史》(卷109):“建文四年壬午秋七月,燕王即皇帝位,仍稱洪武三十五年,始簡翰林官直文淵閣。”
  10. 《明史》(卷109):“編修,八月入。十一月晉侍讀。”
  11. 《明史》(卷109):“侍講,九月入。十一月晉侍讀。”
  12. 《明史》(卷109):“修撰,九月入。十一月晉侍講。”
  13. 《明史》(卷109):“侍讀,八月入。十一月晉侍讀學士。”
  14. 《明史》(卷109):“編修,九月入。十一月晉侍講。”
  15. 《明史》(卷109):“檢討,九月入。十一月晉侍講。”
  16. 《明史》(卷109):“檢討,九月入。十一月晉侍講。”
  17. 《明史》(卷109):“縉四月晉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
  18. 《明史》(卷109):“淮四月晉左庶子。”
  19. 《明史》(卷109):“廣四月晉右庶子。”
  20. 《明史》(卷109):“儼四月晉左諭德。九月改祭酒。”
  21. 《明史》(卷147):“其年秋,胡儼出為祭酒,縉等六人從容獻納。”
  22. 《明史》(卷109):“榮四月晉右諭德。”
  23. 《明史》(卷109):“士奇四月晉左中允。”
  24. 《明史》(卷147):“永樂二年,皇太子立,進縉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帝嘗召縉等曰:「爾七人朝夕左右,朕嘉爾勤慎,時言之宮中。恆情,慎初易,保終難,願共勉焉。」因各賜五品服,命七人命婦朝皇后於柔儀殿,後勞賜備至。又以立春日賜縉等金綺衣,與尚書埒。縉等入謝,帝曰:「代言之司,機密所系,且旦夕侍朕,裨益不在尚書下也。」一日,帝御奉天門,諭六科諸臣直言,因顧縉等曰:「王、魏之風,世不多有。若使進言者無所懼,聽言者無所忤,天下何患不治?朕與爾等共勉之。」”
  25. 《明史》(卷147):“會大發兵討安南,縉諫。不聽。卒平之,置郡縣。而太子既立,又時時失帝意。高煦寵益隆,禮秩逾嫡。縉又諫曰:「是啟爭也,不可。」帝怒,謂其離間骨肉,恩禮浸衰。四年,賜黃淮等五人二品紗羅衣,而不及縉。”
  26. 《明史》(卷109):“縉二月黜為廣西布政司右參議。”
  27. 《明史》(卷109):“淮十一月晉右春坊大學士。”
  28. 《明史》(卷109):“廣十一月晉翰林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
  29. 《明史》(卷109):“榮十一月晉右春坊右庶子。”
  30. 《明史》(卷109):“士奇十一月晉左春坊左諭德。”
  31. 《明史》(卷109):“幼孜十一月晉右春坊右諭德。榮、士奇、幼孜仍兼侍講。”
  32. 《明史》(卷147):“久之,福等議稍稍傳達外廷,高煦遂譖縉泄禁中語。明年,縉坐廷試讀卷不公,謫廣西布政司參議。既行,禮部郎中李至剛言縉怨望,改交阯,命督餉化州。”
  33. 《明史》(卷147):“成祖即位,廣偕解縉迎附。擢侍講,改侍讀,複名廣。遷右春坊右庶子。永樂五年,進翰林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帝北征,與楊榮、金幼孜從。”
  34. 《明史》(卷109):“榮六月丁憂。十月起復。”
  35. 《明史》(卷109):“广正月命扈从。淮二月命辅东宫监国。荣正月起复,扈从。士奇二月命辅东宫监国。幼孜正月扈从。”
  36. 《明史纪事本末》(卷26):“七年春正月,敕皇太子監國。惟文武除拜、四裔朝貢、邊境調發,上請行在,餘常務不必啟聞。仍命吏部尚書兼詹事蹇義、兵部尚書兼詹事金忠、左春坊大學士兼翰林侍讀黃淮、左諭德兼翰林侍講楊士奇輔導監國。”
  37. 《明史》(卷109):“淮閏九月下獄。”
  38. 《明史》(卷109):“士奇閏九月下獄。未幾,特宥復職。”
  39. 《明史纪事本末》(卷26):“八月,帝至北京,以太子所遣使迎車駕緩,且書奏失辭,怒曰:「此輔導者之咎也。」漢王高煦復譛之,遂遣使逮尚書蹇義,學士黃淮,諭德楊士奇,洗馬楊溥、芮善及司經局正字金問等至。中途有旨宥蹇義回南京,黃淮先至北京下獄。次日,士奇及金問繼至,上曰:「楊士奇姑宥之。朕未嘗識金問,何以得侍東宮?」命法司鞫之。尋召士奇至,問東宮事。士奇叩頭稱太子孝敬誠至,凡所稽違,皆臣等之罪。乃下士奇錦衣衛獄。未幾,特宥復職。時金問詞連溥等,遂相繼下獄。有白事者曰:「殿下知讒人乎?」太子曰:「吾不知,知為子耳。」”
  40. 《明史》(卷109):“廣四月晉文淵閣大學士,仍兼坊学。”
  41. 《明史》(卷109):“榮四月晉翰林學士,仍兼庶子。”
  42. 《明史》(卷109):“幼孜四月晉翰林院學士,仍兼諭德。”
  43. 《明史》(卷109):“士奇二月晉翰林院學士,仍兼諭德。”
  44. 《明史》(卷109):“廣五月卒。”
  45. 《明史》(卷109):“榮閏正月晉文淵閣大學士兼翰林院學士。”
  46. 《明史》(卷109):“幼孜閏正月晉文淵閣大學士兼翰林院學士。”
  47. 《明史》(卷109):“士奇正月晉左春坊大學士。”
  48. 《明史》(卷109):“士奇九月下獄。尋釋,復舊職。”
  49. 《明史》(卷109):“士奇八月晉禮部左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九月晉少保。十一月晉少傅。”
  50. 《明史》(卷109):“榮八月晉太常寺卿,仍兼前职。九月晉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十二月加工部尚書。”
  51. 《明史》(卷109):“幼孜八月晉戶部右侍郎,仍兼前职。九月晉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學士。”
  52. 《明史》(卷109):“淮八月出獄。陞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
  53. 《明史》(卷109):“二十二年甲辰八月,仁宗即位。”
  54. 《明史纪事本末》(卷28):“八月,皇太子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楊士奇草詔,如下西洋寶船、雲南取寶石、交趾採金珠、撒馬兒等處取馬,並採辦燒鑄進供諸務,悉皆停罷。出戶部尚書夏原吉、刑部尚書吳中、侍郎楊勉、右春坊大學士黃淮、洗馬楊溥、正字金問於獄,復其官。以大學士楊榮為太常寺卿,金幼孜為戶部侍郎仍兼前職,左春坊大學士楊士奇為禮部右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黃淮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
  55. 《明史》(卷72):“仁宗以楊士奇、楊榮東宮舊臣,升士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榮為太常卿兼謹身殿大學士,謹身殿大學士,仁宗始置,閣職漸崇。其後士奇、榮等皆遷尚書職,雖居內閣,官必以尚書為尊。”
  56. 胡丹. .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2008, (4): 93–107 [2016-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57. 《明史》(卷109):“士奇正月晉兵部尚書。”
  58. 《明史》(卷109):“幼孜正月晉禮部尚書。”
  59. 《明史》(卷109):“淮正月晉少保戶部尚書。”
  60. 《明史》(卷109):“太常卿兼學士。閏七月同治內閣事。”
  61. 《明史》(卷109):“三月以孝行由光祿丞授文華殿大學士。九月以通政司左參議致仕。”
  62. 《明史》(卷109):“洪熙元年乙巳六月,宣宗即位。”
  63. 《明史》(卷148):“宣宗即位,弘文閣罷,召溥入內閣,與楊士奇等共典機務。”
  64. 《明史》(卷109):“幼孜正月丁憂。尋起復。”
  65. 《明史》(卷109):“張瑛三月晉禮部左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
  66. 《明史紀事本末》(卷27):“議遣陽武侯將兵討高煦,大學士楊榮力言不可,曰:「皇帝獨不見李景隆事乎?」上默然。顧原吉,原吉曰:「往事可鑒,不可失也。臣見煦命將而色變,退語臣等而泣,知其無能為也。且兵貴神速,宜卷甲韜戈以往,一鼓而平之,所謂先聲有奪人之心也。若命將出師,恐不濟。楊榮言是。」上意遂決。立召張輔諭親征,輔對曰:「高煦鷙而寡謀,外戇中恇,今所擁非有能戰者。願假臣兵二萬,擒逆賊獻闕下。」上曰:「卿誠足辦賊,顧朕新即位,小人或懷二心,行決矣。」”
  67. 《明史》(卷109):“淮八月致仕。”
  68. 《明史》(卷109):“瑛二月晉礼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
  69. 《明史》(卷109):“陳山二月晉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
  70. 《明史》(卷109):“士奇八月扈从北巡。荣八月扈从北巡。……溥八月扈从北巡。”
  71. 《明史》(卷109):“山十月專授小內使書。”
  72. 《明史》(卷109):“瑛十月改南京禮部尚書。”
  73. 《明史》(卷109):“溥八月丁憂。尋起復。”
  74. 《明史》(卷109):“榮四月晉少傅。”
  75. 《明史》(卷109):“幼孜十二月卒。”
  76. 《明史》(卷109):“溥八月晉禮部尚書,仍兼學士。”
  77. 《明史紀事本末》(卷29):“宣宗宣德十年春正月甲戌,帝崩於乾清宮。時皇太子方九歲,即皇帝位,詔以明年為正統元年。”
  78. 《明史》(卷109):“榮四月晉少師。”
  79. 《明史》(卷109):“溥四月晉少保兼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80. 《明史》(卷109):“榮二月歸省。七月還朝,卒於道。”
  81. 《明史》(卷109):“翰林院侍講学士,二月入。”
  82. 《明史》(卷109):“侍講,二月入。”
  83. 《明史》(卷109):“溥二月歸省。”
  84. 《明史紀事本末》(卷29):“八年夏四月,雷震奉天殿鴟吻,詔求直言。初,張太后既崩,王振遂無忌憚,作大第於皇城,又作智化寺於居東,以祝釐,自撰碑,始弄威福。時楊榮先卒,楊士奇以子稷故,堅臥不出。惟楊溥在朝,年老勢孤。繼登庸者悉皆委靡,於是大權悉歸振矣。”
  85. 《明史》(卷109):“士奇三月卒。”
  86. 《明史》(卷109):“鼐正月晉學士。”
  87. 《明史》(卷109):“學士,四月入直。”
  88. 《明史》(卷109):“愉十月晉禮部右侍郎。”
  89. 《明史》(卷109):“鼐十月晉吏部左侍郎。”
  90. 《明史》(卷109):“十月晉戶部右侍郎。”
  91. 《明史》(卷109):“侍讀學士,十月晉兵部右侍郎入。”
  92. 《明史》(卷109):“侍講學士,十月晉工部右侍郎入。”
  93. 《明史》(卷109):“溥七月卒。”
  94. 《明史》(卷109):“愉三月歸省。”
  95. 《明史》(卷109):“愉九月卒。”
  96. 《明史》(卷109):“鼐八月歿於土木。”
  97. 《明史》(卷109):“八月晉戶部尚書兼學士。”
  98. 《明史》(卷109):“八月晉工部尚書兼學士。”
  99. 《明史》(卷109):“侍讀學士,五月入。八月歿於土木。”
  100. 《明史》(卷109):“修撰,八月入。”
  101. 《明史》(卷109):“修撰,八月入。”
  102. 《明史紀事本末》(卷32):“上與親兵乘馬突圍不得出,被擁以去。英國公張輔,尚書鄺埜、王佐,學士曹鼐、張益而下數百人皆死。從臣得脫者蕭惟禎、楊善等數人。軍士脫者踰山墜谷,連日饑餓,僅得達關。騾馬二十餘萬,並衣甲器械輜重,盡為乜先所得。”
  103. 《明史紀事本末》(卷33):“九月戊寅朔,上在迤北,乜先遣使來言,欲送上還京師。使還,以金百兩、銀二百兩、綵幣二百匹賜乜先。癸未,郕王即皇帝位,遙尊上為太上皇,詔赦天下,改明年為景泰元年。”
  104. 《明史》(卷72):“景泰中,王文始以左都御史進吏部尚書,入內閣。自後,誥敕房、制敕房俱設中書舍人,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領,而閣權益重。”
  105. 《明史》(卷109):“衷二月晉兵部尚書兼學士。八月致仕。”
  106. 《明史》(卷109):“時閏正月守制回籍。”
  107. 《明史》(卷109):“輅九月晉學士。”
  108. 《明史》(卷109):“生員。三月晉兵部右侍郎,內閣辦事。疏辭出佐兵部。”
  109. 《明史》(卷109):“刑部侍郎兼學士,八月入。九月晉戶部右侍郎。”
  110. 《明史》(卷109):“循十二月晉少保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111. 《明史》(卷109):“穀十二月晉少保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112. 《明史》(卷109):“禮部侍郎兼學士,十二月入。”
  113. 《明史》(卷109):“祭酒兼學士,十二月入。”
  114. 《明史》(卷109):“循四月兼太子太傅。”
  115. 《明史》(卷109):“穀四月兼太子太傅。”
  116. 《明史》(卷109):“淵二月晉吏部左侍郎。四月兼太子少師。九月奔喪。”
  117. 《明史》(卷109):“一寧四月晉太子少師。七月卒。”
  118. 《明史》(卷109):“鎡二月晉戶部右侍郎。四月晉太子少師。”
  119. 《明史》(卷109):“輅四月晉兵部左侍郎兼右春坊大學士。”
  120. 《明史》(卷109):“十月,太子太保左都御史入。”
  121. 《明史》(卷109):“文正月召至。二月晉吏部尚書兼學士。五月丁憂。九月起復。”
  122. 《明史》(卷109):“淵四月還任。”
  123. 《明史》(卷109):“文六月晉少保兼東閣大學士。”
  124. 《明史》(卷109):“淵正月撫安山東。七月召還。”
  125. 《明史》(卷109):“淵正月晉太子少師兼工部尚書,視部事。”
  126. 《明史》(卷109):“循五月兼華蓋殿大學士。”
  127. 《明史》(卷109):“穀五月兼謹身殿大學士。”
  128. 《明史》(卷109):“文五月兼謹身殿大學士。”
  129. 《明史》(卷109):“鎡五月晉戶部尚書。”
  130. 《明史》(卷109):“輅五月兼太常寺卿。”
  131. 《明史》(卷70):“成祖初年,內閣七人,非翰林者居其半。翰林纂修,亦諸色參用。自天順二年,李賢奏定纂修專選進士。由是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南、北禮部尚書、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而庶起士始進之時,已群目為儲相。通計明一代宰輔一百七十餘人,由翰林者十九。蓋科舉視前代為盛,翰林之盛,則前代所絕無也。”
  132. 《明史》(卷109):“八年丁丑正月壬午,英宗復皇帝位,改天順元年。”
  133. 《明史》(卷109):“循正月充鐵嶺衞軍。”
  134. 《明史》(卷109):“穀正月辭保傅,二月致仕。”
  135. 《明史》(卷109):“文正月棄市。”
  136. 《明史》(卷109):“正月為民。”
  137. 《明史》(卷109):“正月為民。”
  138. 《明史》(卷109):“正月,兵部尚書兼學士入。三月封武功伯兼華蓋殿大學士。六月下獄,降廣東右參政。七月復下獄,宥死發雲南金齒衞為民。”
  139. 《明史》(卷109):“正月晉禮部右侍郎兼學士入。七月調南京禮部左侍郎。”
  140. 《明史》(卷109):“正月晉禮部右侍郎兼學士入。六月致仕。”
  141. 《明史》(卷109):“二月,禮部侍郎兼學士入。三月晉吏部尚書。六月下獄,降福建右參政。尋留為吏部右侍郎。七月復任。”
  142. 《明史》(卷109):“六月,通政司左參議兼翰林院侍講入,十二月晉學士。”
  143. 《明史》(卷109):“六月,翰林院修撰入。七月調為廣東欽州同知。”
  144. 《明史》(卷109):“九月,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讀入。十二月晉學士。”
  145. 《明史纪事本末》(卷35):“詔逮少保于謙、王文,學士陳循、蕭鎡、商輅,尚書俞士悅、江淵,都督范廣,太監王誠、舒良、王勤、張玉下獄。命副都御史徐有貞以本官兼翰林院學士直內閣,典機務,尋晉兵部尚書,兼職如故。”
  146. 《明史纪事本末》(卷35):六月,逮徐有貞下獄。曹吉祥、石亨憾有貞,嗾諸閹巧詆,數為險語觸上,上殊不為動。錦衣官門達復劾其阿比,排陷石亨。詔執鞫之,降廣東參政。既有以飛章謗國是者,其語復多侵亨、吉祥,於是復訴上謂有貞實主使。逮歸置獄,窮極鍛鍊無所得,摘其誥詞「纘禹神功」語,為所自草,大不敬,無人臣禮,當死。以雷震奉天門,宥為黔首,謫戍雲南金齒。有貞去,而曹、石日益專橫矣。
  147. 《明史》(卷168):“英宗復位,進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入直文淵閣。未幾,為石亨所忌,出為南京禮部右侍郎,甫行,貶陝西參政。”
  148. 《明史》(卷109):“賢八月加太子少保。”
  149. 《明史》(卷109):“原十一月卒。”
  150. 《明史》(卷109):“二月晉禮部右侍郎兼學士入。”
  151. 《明史》(卷109):“賢二月晉少保吏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
  152. 《明史》(卷109):“文二月晉吏部左侍郎兼學士。”
  153. 《明史》(卷109):“時二月晉吏部右侍郎兼學士。”
  154. 《明史》(卷109):“八年甲申正月憲宗即位。”
  155. 《明史》(卷168):“初,吉與萬安、劉珝在成化時,帝失德,無所規正,時有「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之謠。”
  156. 《明史》(卷109):“文三月晉禮部尚書。”
  157. 《明史》(卷109):“時十月晉兵部尚書。”
  158. 《明史》(卷109):“賢三月丁憂。五月起復。十二月卒。”
  159. 《明史》(卷109):“時七月歸省。”
  160. 《明史》(卷109):“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十二月入。”
  161. 《明史》(卷109):“文八月加太子少保兼文淵閣大學士。”
  162. 《明史》(卷109):“時二月還任。八月加太子太保兼文淵閣大學士。”
  163. 《明史》(卷109):“定之八月晉工部右侍郎兼學士。”
  164. 《明史》(卷109):“三月,兵部左侍郎兼學士復入。”
  165. 《明史》(卷109):“文四月卒。”
  166. 《明史》(卷109):“輅十月晉兵部尚書。”
  167. 《明史》(卷109):“定之十月晉禮部左侍郎。”
  168. 《明史》(卷109):“定之八月卒。”
  169. 《明史》(卷109):“五月,禮部左侍郎兼學士入。”
  170. 《明通鑒》(卷32):“先是廷臣以彗久見,多言君臣否隔,宜召大臣議政。大學士彭時、商輅力請。司禮中官乃約以是日召對,且曰:「初見時,情未洽,勿多言,姑俟他日。」將入,復約如初。比見,時言:「天變可畏。」帝曰:「已知,卿等宜盡心。」時又言:「昨御史有疏,請減京官俸薪,武臣不免觖望,乞如舊便。」上可之。萬安遂頓首呼萬歲欲出,時、輅不得已,皆叩頭退。中官戲朝士曰:「若輩嘗言不召見。及見,止知呼萬歲耳。」一時傳笑,謂之「萬歲閣老」。上自是不復召見大臣矣。”
  171. 《明史》(卷109):“輅五月晉戶部尚書。”
  172. 《明史》(卷109):“安五月晉禮部尚書。”
  173. 《明史》(卷109):“時正月晉少保。三月卒。”
  174. 《明史》(卷109):“輅四月兼文淵閣大學士。”
  175. 《明史》(卷109):“四月,吏部左侍郎兼學士入。”
  176. 《明史》(卷109):“四月,禮部左侍郎兼學士入。”
  177. 《明史》(卷109):“輅二月晉太子太保吏部尚書。”
  178. 《明史》(卷109):“安二月晉戶部尚書。”
  179. 《明史》(卷109):“輅四月兼謹身殿大學士。六月加少保,致仕。”
  180. 《明史》(卷109):“安四月加太子少保。六月晉文淵閣大學士。”
  181. 《明史》(卷109):“珝四月晉吏部尚書。”
  182. 《明史》(卷109):“吉四月晉禮部尚書。”
  183. 《明史》(卷109):“安二月晉吏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十月加太子太保。”
  184. 《明史》(卷109):“珝二月加太子少保兼文淵閣大學士。”
  185. 《明史》(卷109):“吉二月加太子少保兼文淵閣大學士。”
  186. 《明史》(卷109):“安十二月晉太子太傅兼華蓋殿大學士。”
  187. 《明史》(卷109):“珝十二月晉太子太保兼謹身殿大學士。”
  188. 《明史》(卷109):“吉正月丁憂。七月起復。十二月晉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學士。”
  189. 《明史》(卷109):“珝九月致仕。”
  190. 《明史》(卷109):“吉十二月晉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
  191. 《明史》(卷109):“十二月晉吏部左侍郎兼學士入。”
  192. 《明史》(卷168):“初,商輅之劾汪直也,珝與萬安、劉吉助之爭,得罷西廠。他日,珝又折王越於朝,越慚而退。已而西廠復設,珝不能有所諍。至十八年,安見直寵衰,揣知西廠當罷,邀珝同奏。珝辭不與,安遂獨奏。疏上,帝頗訝無珝名。安陰使人訐珝與直有連。會珝子鎡邀妓狎飲,裏人趙賓戲為《劉公子曲》,或增飾穢語,雜教坊院本奏之。帝大怒,決意去珝。遣中官覃昌召安、吉赴西角門,出帝手封書一函示之。安等佯驚救。次日,珝具疏乞休。令馳驛,賜月廩、歲隸、白金、楮幣甚厚。其實排珝使去者,安、吉兩人謀也。”
  193. 《明史》(卷109):“安十月晉少傅兼太子太師。”
  194. 《明史》(卷109):“吉十月晉少保兼太子太傅。”
  195. 《明史》(卷109):“華十月晉禮部尚書太子少保。”
  196. 《明史》(卷109):“九月晉戶部左侍郎兼學士入。十月晉兵部尚書太子少保。”
  197. 《明史》(卷109):“安七月晉少師,十月罷。”
  198. 《明史》(卷109):“吉十一月晉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
  199. 《明史》(卷109):“華三月致仕。”
  200. 《明史》(卷109):“直十一月罷。”
  201. 《明史》(卷109):“十月,吏部左侍郎兼學士入,十一月晉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202. 《明史》(卷109):“十一月晉禮部右侍郎兼學士入。”
  203. 《明史》(卷109):“二十三年丁未九月,孝宗即位。”
  204. 《明史纪事本末》(卷42):“十一月,大學士萬安罷。先是,安結萬貴妃兄弟,進奸僧繼曉以固其寵。與李孜省結納,表裡奸弊。上在東宮,稔聞其惡。至是,於內中得一篋,皆密術也。悉署曰「臣安進」。上遣懷恩持至閣下,曰:「是大臣所為乎?」安慚汗,不能出一語。已而科道交章論之,遂命罷去。安在道猶夜望三臺星,冀復進用。尋卒。 ”
  205. 《明史》(卷109):“吉八月晉少師華蓋殿大學士。”
  206. 《明史》(卷109):“溥八月晉太子太傅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
  207. 《明史》(卷109):“健八月晉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208. 《明史》(卷109):“十月,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入,兼文淵閣大學士。”
  209. 《明史纪事本末》(卷42):“初,吉屢被彈章,仍進秩,人呼為「劉綿花」,謂其愈彈愈起也。”
  210. 《明史》(卷109):“吉八月致仕。”
  211. 《明史》(卷109):“溥八月加少傅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
  212. 《明史》(卷109):“濬八月加少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213. 《明史》(卷109):“健八月晉太子太保兼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214. 《明史》(卷109):“濬二月卒。”
  215. 《明史》(卷109):“二月,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入。”
  216. 《明史》(卷109):“遷二月,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讀學士入。十月服闋至京,晉詹事。”
  217. 《明史》(卷109):“溥二月加少師兼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七月致仕。”
  218. 《明史》(卷109):“健二月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
  219. 《明史》(卷109):“東陽二月晉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220. 《明史》(卷109):“遷二月晉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221. 《明史》(卷109):“健二月加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五月考滿,加特進。”
  222. 《明史》(卷109):“東陽二月晉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
  223. 《明史》(卷109):“遷二月晉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
  224. 《明史》(卷109):“健七月加左柱國。”
  225. 《明史》(卷109):“東陽七月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八月加柱國。”
  226. 《明史》(卷109):“遷七月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八月加柱國。”
  227. 《明史》(卷109):“十八年乙丑五月,武宗即位。”
  228. 《明史》(卷109):“健十月致仕。”
  229. 《明史》(卷109):“東陽十二月晉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
  230. 《明史》(卷109):“遷十月致仕。”
  231. 《明史》(卷109):“十月,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命仍掌吏部印。十二月加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
  232. 《明史》(卷109):“十月,吏部左侍郎兼學士入。十二月加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233. 《明史纪事本末》(卷43):“冬十月,戶部尚書韓文,每退朝對屬言,輒泣下。郎中李夢陽曰:「公為國大臣,義同休戚,徒泣何益!」文曰:「計安出?」夢陽曰:「比言官章入,交劾諸內侍。章下閣,閣下持劾章甚力。公誠及此時,率諸大臣死爭,閣老得諸大臣,持劾章必益堅,去瑾輩易耳。」文捋鬚昂肩,毅然曰:「是也!即事勿濟,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以報國。」明日早朝,文密叩閣老,閣老許之;倡諸大臣,諸大臣皆應諾。文退,乃囑夢陽具疏草,文讀而芟之,曰:「是不可文,文恐上不省;不可多,多覽勿竟也。」疏具,遂合九卿諸大臣上言曰:……是日,諸閹益窘,自求安置南京,而閣議又持不從。時王岳與司禮太監范亨、徐智等亦助文等,密奏上,上不得已允之,待明旦發旨,捕瑾等下獄。而吏部尚書焦芳者,故與瑾善,遂以所謀泄之瑾。瑾等亦廉知王岳密奏事,八人者遂夜趨上前,環跪哭,以頭搶地,曰:「微上恩,瑾等磔餒狗矣。」上色動,瑾輒進曰:「害瑾等者,岳也。」帝曰:「何也?」曰:「岳東廠也,外謂諫官,諸先生有言第言,而閣議時,岳又獨稱是。此何情也?夫狗馬鷹犬,岳買獻否?而獨咎瑾等。」帝怒曰:「吾收岳矣。」瑾曰:「狗馬鷹兔,何損萬機?今左班官敢嘩無忌者,司禮監無人也;有則惟上所欲為,誰敢言者!」上怒,是夜立命劉瑾入掌司禮監兼提督團營。丘聚提督東廠,谷大用提督西廠,張永等並司營務,分據要地。瑾夜傳命榜岳、亨、智,逐之南京,而外廷未知也。晨伏闕,則旨下。健等知事不可為,各上疏求去。瑾矯詔勒健、遷致仕,惟東陽獨留。蓋前閣議時,健嘗推案哭,遷亦訾瑾等不休,惟東陽稍緘默,故得獨留。”
  234. 《明史》(卷109):“芳八月晉少傅兼太子太傅謹身殿大學士。”
  235. 《明史》(卷109):“鏊八月晉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
  236. 《明史》(卷109):“八月,南京戶部尚書入。十月改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237. 《明史》(卷109):“廷和八月晉少保兼太子太保。”
  238. 《明史》(卷109):“芳五月晉少師兼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
  239. 《明史》(卷109):“鏊四月致仕。”
  240. 《明史》(卷109):“六月,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即予告。踰年致仕。”
  241. 《明史》(卷109):“東陽九月加左柱國。”
  242. 《明史》(卷109):“芳五月致仕。”
  243. 《明史》(卷109):“廷和二月晉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九月晉少傅兼太子太傅謹身殿大學士。”
  244. 《明史》(卷109):“二月,太子少保兵部尚書晉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八月致仕。尋黜為民。”
  245. 《明史》(卷109):“九月改太子少保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尋晉少保太子太保武英殿。”
  246. 《明史》(卷109):“九月掌詹事府事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尋晉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
  247. 《明史纪事本末》(卷43):“秋八月,劉瑾伏誅。初,寘鐇反,移檄數瑾罪,莫敢上聞。有指揮徐鯤者,傳檄示人,瑾捕下獄,論死。因下赦寬恤,以收人心。未幾而寘鐇就擒,悔欲反之,方侈然自為功,矯旨加已祿米,擢兄劉景祥為都督。張永等與瑾爭權勢不相下。至是,望日甲午,永至自寧夏獻俘,上迎之東華門,賜宴。此夜,瑾先退。夜半,永出疏懷中,謂瑾激變寧夏,心不自安,陰謀不軌狀。永黨張雄、張銳亦助之。上曰:「罷矣!且飲酒。」永曰:「離此一步,臣不復見陛下也。」上曰:「瑾且何為?」永曰:「取天下。」上曰:「天下任彼取之!」永曰:「置陛下何地?」上悟,允其奏。當夜即命禁兵逮瑾,永等勸上親至瑾第觀變。時漏下三鼓,瑾方熟寢,禁兵排闥入,瑾驚問曰:「上安在?」對曰:「在豹房。」瑾披衣起,謂家人曰:「事可疑矣!」趨出戶被執,就內獄。”
  248. 《明史》(卷109):“忠十一月致仕。”
  249. 《明史》(卷109):“十二月晉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
  250. 《明史》(卷109):“東陽十二月致仕。”
  251. 《明史》(卷109):“廷和十月晉少師兼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
  252. 《明史》(卷109):“儲十月晉少保兼太子太傅謹身殿大學士。”
  253. 《明史》(卷109):“宏十月晉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
  254. 《明史》(卷109):“宏五月致仕。”
  255. 《明史》(卷109):“二月,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
  256. 《明史》(卷109):“廷和三月丁憂。”
  257. 《明史》(卷109):“閏四月,吏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入。”
  258. 《明史》(卷109):“一清八月致仕。”
  259. 《明史》(卷109):“八月,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
  260. 《明史》(卷109):“貴四月致仕。”
  261. 《明史》(卷109):“冕七月加太子太傅兼武英殿大學士。”
  262. 《明史》(卷109):“五月,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七月加太子太保兼文淵閣大學士。”
  263. 《明史》(卷109):“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十一月服除,入。”
  264. 《明史纪事本末》(卷47)
  265. 《明史》(卷109):“廷和加左柱國。”
  266. 《明史》(卷109):“儲五月致仕,加左柱國。”
  267. 《明史》(卷109):“冕正月加少傅謹身殿大學士。”
  268. 《明史》(卷109):“紀正月加少保,改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
  269. 《明史》(卷109):“五月陞吏部左侍郎晉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九月卒。”
  270. 《明史》(卷109):“費宏四月召,十月入,加柱國少保。”
  271. 《明通鑒》(卷49):“是日太監張永、谷大用等,以皇太后後命移殯大內,遂頒遺詔。先是司禮中官魏彬以帝無皇嗣,至內閣言:“國醫力竭矣,請捐萬金購之草澤。”大學士楊廷和心知所謂,不應,而微以倫序之說諷之,彬等唯唯。至是帝崩,永、大用至內閣,議所當立。廷和出祖訓於袖中,示之曰:“兄終弟及,誰能易之?今興獻王長子,憲宗之孫,孝宗之從子,大行皇帝之從弟,序當立。”梁儲、蔣冕、毛紀鹹贊之,乃令中官入啟皇太后,廷和等候左順門下。頃之,中官奉遺詔及太后懿旨,宣諭群臣,一如內閣請。”
  272. 《明史》(卷72):“世宗時,三殿成,改華蓋為中極,謹身為建極,閣銜因之。嘉靖以後,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273. 《明史》(卷110):“廷和二月致仕。”
  274. 《明史》(卷110):“冕五月致仕。”
  275. 《明史》(卷110):“紀六月晉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七月致仕。”
  276. 《明史》(卷110):“五月,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
  277. 《明史》(卷110):“賈詠八月晉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
  278. 《明史》(卷190):“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後請益力。又以持考獻帝議不合,疏語露不平。三年正月,帝聽之去。責以因辭歸咎,非大臣道。然猶賜璽書,給輿廩郵護如例,申前廕子錦衣衞指揮使之命。給事、御史請留廷和,皆不報。廷和去,始議稱孝宗為皇伯考。於是,廷和子修撰慎率羣臣伏闕哭爭,杖謫雲南。既而王邦奇誣訐廷和及其次子兵部主事惇、壻修撰金承勛、鄉人侍讀叶桂章與彭澤弟沖交關請屬,俱逮下詔獄。鞫治無狀,乃得解。”
  279. 《明史》(卷110):“宏六月加少師兼太子太師。”
  280. 《明史》(卷110):“珤六月加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
  281. 《明史》(卷110):“詠六月加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
  282. 《明史》(卷110):“一清十一月召。”
  283. 《明史》(卷110):“宏七月晉華蓋殿大學士。”
  284. 《明史》(卷110):“一清五月復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加少師入。七月加兼太子太師謹身殿大學士。”
  285. 《明史》(卷110):“珤七月加少保。”
  286. 《明史》(卷110):“詠七月加少保。”
  287. 《明史》(卷110):“宏二月致仕。”
  288. 《明史》(卷110):“一清八月晉左柱國華蓋殿大學士。”
  289. 《明史》(卷110):“珤八月致仕。”
  290. 《明史》(卷110):“詠八月致仕。”
  291. 《明史》(卷110):“遷二月召,少傅兼太子太傅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十月復入。”
  292. 《明史》(卷110):“三月,吏部左侍郎兼學士入。”
  293. 《明史》(卷110):“十月,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
  294. 《明史》(卷110):“遷三月致仕。”
  295. 《明史》(卷110):“璁正月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六月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晉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
  296. 《明史》(卷110):“鑾六月陞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297. 《明史》(卷110):“一清九月致仕。”
  298. 《明史》(卷110):“璁八月罷。九月召還。”
  299. 《明史》(卷110):“二月,少保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入。八月革去散官及學士,以尚書致仕。九月復少保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仍致仕。十一月召復任。”
  300. 《明史》(卷110):“萼四月至京,命照舊辦事。”
  301. 《明史》(卷110):“璁二月改名,七月致仕,十一月召復任。”
  302. 《明史》(卷110):“萼正月以病乞歸。八月卒。”
  303. 《明史》(卷110):“九月,太子太傅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
  304. 《明史》(卷110):“孚敬三月至京,晉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八月致仕。”
  305. 《明史》(卷110):“五月,原任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兼學士,應召至京,晉武英殿大學士入。七月掌吏部事。”
  306. 《嘉靖以来首辅传》(卷2):“俄而孚敬復用,時居次,改兼吏部尚書事。”
  307. 《明史》(卷110):“鑾十一月丁憂。”
  308. 《明史》(卷110):“孚敬正月召復任。四月赴召至京。”
  309. 《明史》(卷110):“孚敬正月晉少師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310. 《明史》(卷110):“獻夫正月晉少保。四月致仕。”
  311. 《明史》(卷110):“時正月晉少保。”
  312. 《明史》(卷110):“孚敬四月致仕。”
  313. 《明史》(卷110):“費宏七月召。八月入,十月卒。”
  314. 《明史》(卷110):“時七月加太子太傅。九月晉少傅兼謹身殿大學士。十一月兼太子太師。閏十二月晉華蓋殿大學士。”
  315. 《明史》(卷110):“閏十二月,少傅太子太師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入。”
  316. 《明史》(卷110):“時十二月卒。”
  317. 《明史》(卷110):“八月,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
  318. 《明史》(卷110):“言正月晉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少師。五月以少保兼尚書致仕,未行,復少傅兼太子太傅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復入。”
  319. 《明史》(卷110):“鼎臣正月晉少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
  320. 《明史》(卷110):“言十一月加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
  321. 《明史》(卷110):“鼎臣十月卒。”
  322. 《明史》(卷110):“鑾十一月加少保兼太子太傅尚書大學士如故。”
  323. 《明史》(卷110):“言八月落職致仕。九月詣迎和門辭,詔仍還私宅調理,以俟後命。十月復少傅兼太子太師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仍赴閣辦事。”
  324. 《明史》(卷110):“言三月復少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勳階兼官悉如舊。七月革職閒住。”
  325. 《明史》(卷110):“鑾八月加少傅兼謹身殿大學士。”
  326. 《明史》(卷110):“八月,少保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仍掌禮部事。”
  327. 《明史纪事本末》(卷54):“二十一年夏六月,大学士夏言罢。言与严嵩同乡,称晚进。以议礼骤贵,嵩谨事之,言不为下。时嵩为礼部尚书,初见宠信。欲入阁,而言阻之,遂有郄。会言坐失旨当罢,呼嵩与谋。而嵩已造上所幸秉一真人第,谋掎言。言觉之,嘱所善者劾嵩。时上已心爱嵩,攻益力,上益怜之。上在西苑斋居,许入直诸贵人得乘马。言独用小腰舆以乘,上怪之,勿言。会上不欲翼善冠,而御香叶巾,命尚方仿之,制沉水香为五冠,以赐言及嵩等。言密揭谓:“非人臣法服,不敢当。”上大怒。嵩于召对日,故冠香叶,而冒轻纱于外,令上见之。上果悦,留嵩慰谕甚至。因泣诉言见凌状,上怒,即下敕逐言。科、道官以失职不纠,降调夺秩者七十三人。”
  328. 《明史》(卷110):“鑾八月削籍。”
  329. 《明史》(卷110):“嵩八月加太子太傅。九月晉兼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十二月加少傅。”
  330. 《明史》(卷110):“吏部尚書。九月兼文淵閣大學士入。”
  331. 《明史》(卷110):“禮部尚書。九月兼文淵閣大學士入。”
  332. 《明史》(卷110):“嵩七月加太子太師。八月加少師。”
  333. 《明史》(卷110):“讚七月加少傅。十一月革職閒住。”
  334. 《明史》(卷110):“璧七月加太子太保。八月卒。”
  335. 《明史》(卷110):“言九月復召。十二月復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原職,起用。”
  336. 《明史纪事本末》(卷54):“十二月,复召夏言入阁。自严嵩入相,同事者多罢去,嵩独相。以太庙工成,加太子太师。后帝微闻其横,厌之。于是诏起夏言,言至,尽复其原官,且加少师,位在嵩上。”
  337. 《明史》(卷110):“嵩十一月晉華蓋殿大學士。”
  338. 《明史》(卷110):“言正月削奪保傅,以尚書致仕。十月棄市。”
  339. 《明史纪事本末》(卷54):“二十七年春正月,夏言罢。嵩既忌言,都督陆炳亦怨言持已,阴比嵩图之。会都御史曾铣议复河套,言主之。而嵩则极言其不可,语颇侵言。及言请给誓剑,得专僇节帅以下,上亦稍稍恶之。会澄城山崩裂,又京师大风,上益疑。以套议问嵩,嵩因诋言“擅权自用”。及退,复上疏劾铣“开边起衅”,言“雷同误国”。并自求去甚力。上温旨留嵩,而切责言。于是吏部尚书闻渊、礼部尚书费寀、左都御史屠侨皆谓言误国。帝乃命缇骑捕铣至京,因尽夺言师傅,俾以尚书致仕。三月,杀都御史曾铣。铣既被逮,严嵩复令仇鸾讦之。刑部侍郎詹瀚、左都御史屠侨、锦衣卫都督陆炳阿嵩意,谓铣行贿夏言,论斩,弃西市。冬十月,杀大学士夏言。先是,言既归,舟至丹阳。复就逮至京,上疏极陈为严嵩所陷。帝不听。刑部尚书喻茂坚等据曾铣律以请,而谓言实当“入议”所谓“议贵”、“议能”者。帝怒,责茂坚等阿附言。值居庸报警,嵩复以开衅力持,竟坐与铣交通律,弃西市。言既死,大权悉归嵩矣。”
  340. 《明史》(卷308):“嵩竊政二十年,溺信惡子,流毒天下,人咸指目為奸臣。”
  341. 《明史》(卷110):“二月晉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
  342. 《明史》(卷110):“二月,少詹事兼學士入。”
  343. 《明史》(卷110):“嵩八月加上柱國。”
  344. 《明史》(卷110):“治八月加太子太保。十月卒。”
  345. 《明史》(卷110):“本八月晉吏部右侍郎兼東閣大學士。”
  346. 《明史》(卷110):“本十一月晉禮部尚書。”
  347. 《明史纪事本末》(卷54):“三十年春正月,杖錦衣衛經歷沈錬於闕廷。初,奄答薄都城,求通貢,趙貞吉以為不可。錬在眾中,申貞吉旨不休。吏部尚書夏邦奇目之曰:「何小吏而言若是!」錬曰:「大吏弗言,故小吏言之。」已而上疏,請「以萬騎護陵寢萬騎護通州軍儲,而合勤王師邀擊其惰歸,必大捷」。是時大學士嵩用事,數寢格邊檄,不以上聞,故錬書奏不報。錬乃抗疏言:「嵩受國重任,貪婪愚鄙,不聞諮諏方略,治國安邊,惟與子世蕃為全家保妻子計。以朝廷之賞罰為已出,故人皆計嵩愛僧,不知朝廷恩威。」因歷數其十大罪,請戮之,以謝天下。詔以錬詆誣大臣,廷杖之,謫田保安。”
  348. 《明史》(卷110):“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三月兼東閣大學士入,仍掌部事。”
  349. 《明史》(卷110):“階七月晉柱國。”
  350. 《明史纪事本末》(卷54):“兵部員外郎楊繼盛上疏論嚴嵩十大罪、五奸,略曰:……疏奏,帝怒其引用二王,命繫錦衣獄,詰訊主使者,繼盛曰:「盡忠在已,豈必人主使乎!」又問引用二王故,繼盛大言曰:「奸臣誤國,非二王誰不畏嵩者。」獄具,杖百,送刑部。……三十四年冬十月,殺兵部員外楊繼盛。”
  351. 《明史》(卷110):“階八月晉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
  352. 《明史》(卷110):“本八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
  353. 《明史》(卷110):“二月命暫管吏部事。三月晉少保兼武英殿大學士。”
  354. 《明史》(卷110):“八月加少傅。”
  355. 《明史》(卷110):“七月晉柱國。八月加太子太傅。”
  356. 《明史纪事本末》(卷54):“三十七年三月,給事中吳時來上疏劾嚴嵩「輔政十二年,引用匪人,邊事日壞。令其子世蕃入直,干預國政,窺覘幾微,以市私恩。引其親萬寀為文選郎中,方祥為職方郎中,比周為奸,公行賄賂,進退一人,行止一事,必關白世蕃。不論賢否是非,唯視所入多寡。如趙文華南還,饋遺數萬,猶為未足,而授草引疾。張經被逮,行金五千。及聖斷不貸,而為治裝賻卹。王汝孝失律,以三千而得遣戍。蔡克卿撫淮陽,以三千而轉地卿。楊順誤國,而三陰其子。吳嘉會修邊侵冒,而驟遷三官。邊事之不振,由於軍民之困窮;軍民之困窮,由於上官之貪縱;上官之貪縱,由於謀國之匪人。『拔本塞源』之喻,願皇上察之」。主事張翀、董傳策亦交章論之,俱下獄,廷杖,謫戍嶺南。”
  357. 《明史》(卷110):“階五月晉吏部尚書。”
  358. 《明史》(卷110):“階八月晉太子太師。”
  359. 《明史》(卷110):“本八月晉少傅。”
  360. 《明史》(卷110):“本五月丁憂。”
  361. 《明史》(卷110):“袁煒十一月加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入。”
  362. 《明史纪事本末》(卷54):“適萬壽宮災,宮在西苑,上自壬寅宮變,即移於此,不復居大內。忽火作,乘輿服御皆毀,上暫居玉熙宮,隘甚,邑邑不樂。廷臣請還大內,上以列聖宴駕於此,不報。嵩請徙南內,故英宗幽錮所也,大不樂。次相徐階與尚書禮疏並力營新宮,上喜,報允。自是,凡軍國大事悉諮之階。間有嵩者,不過齋醮符籙之類而已。”
  363. 《明史》(卷110):“嵩五月罷。”
  364. 《明史》(卷110):“階三月晉少師。”
  365. 《明史》(卷110):“煒三月晉少保。”
  366. 《明史纪事本末》(卷54):“五月,嚴嵩罷,猶給歲祿。繫其子世蕃詔獄,以御史鄒應龍為通政司參議。初,嵩見張璁、夏言以言禮驟貴,乃從臾興獻帝稱宗,祔太廟,眷遇日隆,人言不復入。自徐學詩、王宗茂、楊繼盛、沈錬、吳時來、張翀、董傳策或死或戍,縉紳側目不敢言。至是,徐階日親用事,廷臣多知之未發。御史鄒應龍欲具疏,一夕夢出獵,見一高山,射之不中。東有培壘樓,其下甚壯。樓俯平田,有米草覆其上,一注矢拉然,醒而悟曰:「此小兒東樓之兆也。」遂上疏劾世蕃,數其通賄賂行諸不法狀,乞置於理。因及嵩「植黨蔽賢,溺愛惡子」。且曰:「如臣言不實,願斬臣首懸之藁竿,以謝世蕃父子。」帝覽之心動,命嵩致仕乘傳去,而下世蕃於理。擢應龍,嘉其敢言。世蕃因行金內侍云:「鄒應龍疏,皆藍道行泄之。」帝怒,並逮道行。鄢懋卿、萬寀復私致道行,許以金,令其委罪徐階,則無事矣。道行大言曰:「除貪官,自是皇上本意;糾貪罪,自是御史本職,何與徐閣老事!」懋卿、寀懼,乃囑法司量坐世蕃贓銀八百兩,擬罪上請。於是戍世蕃雷州衛,子嚴鵠、嚴鴻及其爪牙羅龍文、牛信等分戍邊遠衛。家人嚴年錮獄追贓。年最黠惡,即士大夫所呼為萼山先生者也。上猶以嵩故,特宥其孫鴻為民。”
  367. 《明史》(卷110):“階八月晉建極殿大學士。”
  368. 《明史》(卷110):“煒八月晉少傅兼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
  369. 《明史》(卷110):“煒三月病歸。”
  370. 《明史》(卷110):“四月,吏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入,仍暫掌吏部事。十一月病歸。”
  371. 《明史》(卷110):“李春芳四月晉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入。”
  372. 《明史》(卷110):“春芳三月晉吏部尚書。”
  373. 《明史》(卷110):“郭朴三月晉吏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入。”
  374. 《明史》(卷110):“高拱三月晉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
  375. 《明史》(卷110):“四十五年丙寅十二月,穆宗即位。”
  376. 《明史》(卷110):“春芳二月晉少保。四月晉少傅兼太子太傅。”
  377. 《明史》(卷110):“朴二月晉少保。四月晉少傅兼太子太傅。九月致仕。”
  378. 《明史》(卷110):“拱二月晉少保兼太子太保。四月晉少傅兼太子太傅。五月罷。”
  379. 《明史》(卷110):“陳以勤二月晉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四月加太子太保。”
  380. 《明史》(卷110):“張居正二月晉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四月晉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381. 《明通鑒》(卷64):“丁丑,高拱罷。先是正月考察,吏部尚書楊博主之,黜給事中鄭欽、御史胡維新,而山西人無下考者。吏科給事中胡應嘉,核“博挾私憤、庇鄉裏”,且論救欽等。拱因修舊隙謂“應嘉實佐察,自相牴牾”,將重罪之。方下閣臣議,郭樸奮然曰:“應嘉無人臣禮,當編氓。”徐階從旁睨拱方盛怒,重違其意,遂擬旨斥爲民。于是言路謂拱以私怨逐應嘉,相與大嘩。而兵科給事中歐陽一敬诋拱奸險無異蔡京,且言:“應嘉前疏,臣實預聞,黜應嘉不若黜臣。”會給事中辛自修,御史陳聯芳疏爭,階乃調應嘉建甯推官,拱益不平。逾月,禦史齊康劾階,言官以康受拱指,群集阙下,詈而唾之。一敬首劾康,康亦劾一敬,然康竟坐黜。于是言路論拱者無虛日,至是拱不自安,乞罷歸。”
  382. 《明史》(卷110):“階七月致仕。”
  383. 《明史》(卷110):“春芳正月加少師兼太子太師建極殿大學士。”
  384. 《明史》(卷110):“以勤正月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385. 《明史》(卷110):“居正正月加少保兼太子太保。”
  386. 《明史》(卷110):“八月,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
  387. 《明史》(卷110):“拱十二月召還,兼掌吏部事。”
  388. 《明史》(卷110):“春芳六月晉少師。十二月加中極殿大學士。”
  389. 《明史》(卷110):“拱十二月晉少師建極殿大學士。”
  390. 《明史》(卷110):“以勤七月致仕,加太子太師。”
  391. 《明史》(卷110):“居正十二月晉太子太傅吏部尚書柱國,又晉少傅建極殿大學士。”
  392. 《明史》(卷110):“吉十一月致仕。”
  393. 《明史》(卷110):“十一月,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踰月,晉少保武英殿大學士。”
  394. 《明史》(卷110):“春芳五月致仕。”
  395. 《明史》(卷110):“士儋十一月致仕。”
  396. 《明史》(卷110):“拱正月加柱國晉中極殿大學士,六月罷。”
  397. 《明史》(卷110):“居正正月加少師兼太子太師。八月加左柱國中極殿大學士。”
  398. 《明史》(卷110):“四月,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六月卒。”
  399. 《明史》(卷110):“六月,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八月晉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學士。”
  400. 《明史》(卷110):“六年壬申六月,神宗即位。”
  401. 《明史纪事本末》(卷61):“六年甲子,皇太子即位,年始十歲,時太監馮保方居中用事,矯傳大行遺詔云:「閣臣與司禮監同受顧命。」廷臣聞之俱駭。一日,內使傳旨至閣。拱曰:「旨出何人?上沖年,皆若曹所為,吾且逐若曹矣。」內臣還報,保失色,謀逐拱。拱與居正俱負氣不相下,居正乃結保自固。時臺諫交劾保,必欲斥之。而高拱自以與居正及高儀同與凴幾,每慷慨收宮府權曰:「老臣謬膺託孤,不敢不竭股肱。凡內降命敕,府部章奏,自合公聽並觀。有傳奉中旨,所司按法覆奏,白老臣折衷之,以復百官總已之義。」拱內慮馮保專恣,與居正、儀謀去之。居正陰泄之保,乃與保謀去拱。六月既望,庚午昧爽,拱在直,居正引疾。召諸大臣於會極門,促居正至,拱以為且逐保也。保傳皇后、皇貴妃皇帝旨曰:「告爾內閣、五府、六部諸臣。大行皇帝賓天,先一日,召內閣三臣御榻前,同我母子三人,親受遺屬曰:『東宮年少,萊爾輔導。』大學士拱,攬權擅政,奪威福自專,通不許皇帝主管,我母子日夕驚懼。便令回籍閒住,不許停留。爾等大臣,受國厚恩,如何阿附權臣,蔑視幼主!自今宜洗滌忠報,有蹈往轍,典刑處之!」拱即日出朝門,得一牛車,立而附載,緹騎兵番踉蹌追逐,喪厥資斧,大臣去國,以為異聞。拱去,居正為乞馳驛,乃傳歸。而高儀未幾亦卒以病死,居正裒然首輔矣。”
  402. 《明史》(卷110):“調陽十一月晉太子太保。”
  403. 《明史》(卷110):“調陽七月晉少保。”
  404. 《明史》(卷110):“張四維八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
  405. 《明史》(卷110):“居正十月特晉左柱國太傅,俸如伯爵。”
  406. 《明史》(卷110):“調陽十月晉太子太傅吏部尚書。”
  407. 《明史》(卷110):“居正九月丁憂奪情。”
  408. 《明史》(卷110):“調陽八月晉少傅。”
  409. 《明史》(卷110):“四維八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
  410. 《明史纪事本末》(卷61):“己卯,張居正父喪訃至,上以手諭宣慰,視粥止哭,絡繹道路,又與三宮賻贈甚厚,然亦無意留之。所善同年李幼孜等倡奪情之說,於是居正惑之,乃外乞守制,示意馮保,使勉留焉。冬十月,居正再上疏乞終制,不允。乃請在官守制,不造朝,許之。居正既父喪奪情,吉服視事。編修吳中行、檢討趙用賢因星變陳言。刑部員外艾穆、主事沈思孝合疏言「居正忘親貪位」,居正大怒。時大宗伯馬自強曲為營解,居正跪而以一手捻鬚曰:「公饒我,公饒我!」掌院學士王錫爵逕造喪次,為之解。居正曰:「聖怒不可測。」錫爵曰:「即聖怒,亦為公。」語未訖,居正屈膝於地,舉手索刃作刎頸狀曰:「爾殺我,爾殺我。」錫爵大驚,趨出。 十月二十二日,中行等四人同時受杖。中行、用賢即日驅出國門,人不敢候視。”
  411. 《明史》(卷110):“居正三月歸葬。六月還朝。”
  412. 《明史》(卷110):“調陽二月晉建極殿大學士。七月以病回籍。”
  413. 《明史》(卷110):“四維二月晉少保武英殿大學士。”
  414. 《明史》(卷110):“三月,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十月卒。”
  415. 《明史》(卷110):“三月,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
  416. 《明史》(卷110):“時行十二月加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417. . 凤凰网. [2016-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9).
  418. 《明史》(卷110):“四維六月晉少傅兼太子太傅。”
  419. 《明史》(卷110):“居正十一月晉太傅左柱國。”
  420. 《明史》(卷110):“四維加柱國。”
  421. 《明史》(卷110):“居正六月晉太師,尋卒。”
  422. 《明史》(卷110):“四維六月晉太子太師。九月晉少師。”
  423. 《明史》(卷110):“時行六月晉太子太保。九月晉少保。”
  424. 《明史》(卷110):“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六月命,未任罷。”
  425. 《明史》(卷110):“六月,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九月晉太子太保。”
  426. 《明史纪事本末》(卷61):“六月甲午,居正以疾再乞休,不允。上以細務委張四維,大事即居正家平章。以遼左大捷,斬速把孩功,進張居正太師。甲辰,上遣司禮太監賚手敕諭張居正曰:「聞先生糜飲不進,朕心憂慮。國家大事,當一一為朕言之。」居正力疾疏謝,並上密奏,薦禮部尚書潘晟、吏部左侍郎餘有丁。明日,上即命二人入閣。丙午,大學士張居正卒。”
  427. 《明史》(卷110):“四維四月丁憂。”
  428. 《明史》(卷110):“時行九月晉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
  429. 《明史》(卷110):“有丁九月晉少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430. 《明史》(卷110):“四月,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九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
  431. 《明史》(卷110):“時行九月晉少師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
  432. 《明史》(卷110):“有丁九月晉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十一月卒。”
  433. 《明史》(卷110):“國九月晉少保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
  434. 《明史》(卷110):“王錫爵十二月起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435. 《明史》(卷110):“王家屏十二月以吏部侍郎兼東閣大學士。”
  436. 《明史》(卷110):“國八月晉柱國少傅兼太子太傅。”
  437. 《明史》(卷110):“家屏九月丁憂。”
  438. 《明史》(卷110):“國二月晉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
  439. 《明史》(卷110):“錫爵二月晉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
  440. 《明史》(卷110):“時行四月加左柱國。”
  441. 《明史》(卷110):“錫爵六月晉太子太保。”
  442. 《明史》(卷110):“家屏十二月服闋召。”
  443. 《明史》(卷110):“國八月晉太子太師吏部尚書。”
  444. 《明史》(卷110):“家屏四月還朝,晉禮部尚書。”
  445. 《明史》(卷110):“時行三月加太傅。九月致仕。”
  446. 《明史》(卷110):“國九月致仕。”
  447. 《明史》(卷110):“錫爵六月歸省。”
  448. 《明史》(卷110):“九月,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
  449. 《明史》(卷110):“九月,吏部侍郎兼東閣大學士。”
  450. 《明史》(卷110):“家屏三月致仕。”
  451. 《明史》(卷110):“錫爵正月還朝。”
  452. 《明史》(卷110):“志皐四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
  453. 《明史》(卷110):“位四月晉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454. 《明史》(卷110):“錫爵二月晉少傅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五月致仕。”
  455. 《明史》(卷110):“志皐二月晉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
  456. 《明史》(卷110):“位二月晉太子太保。”
  457. 《明史》(卷110):“五月,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
  458. 《明史》(卷110):“五月,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十一月入。”
  459. 《明史》(卷110):“于陛十月晉太子少保。”
  460. 《明史》(卷110):“一貫十月晉太子少保。”
  461. 《明史》(卷110):“志皐三月晉少傅兼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
  462. 《明史》(卷110):“于陛八月晉太子太保。十二月卒。”
  463. 《明史》(卷110):“位五月晉少保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464. 《明史》(卷110):“一貫五月晉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465. 甄鹏. .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4, 28 (1): 36–39 [2016-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5).
  466. 《明史》(卷110):“志皐十月養病。”
  467. 《明史》(卷110):“位六月閒住。”
  468. 《明史》(卷110):“志皐養病。四月晉兼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
  469. 《明史》(卷110):“志皐養病。四月晉兼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
  470. 《明史》(卷110):“一貫五月晉少保吏部尚書。”
  471. 《明史》(卷110):“志皐養病。九月卒。”
  472. 《明史》(卷110):“一貫十一月晉兼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
  473. 《明史》(卷110):“九月,禮部尚書召兼東閣大學士。”
  474. 《明史》(卷110):“九月,禮部尚書召兼東閣大學士。”
  475. 《明史》(卷110):“一貫七月晉少傅兼太子太傅。”
  476. 《明史》(卷110):“鯉七月入。”
  477. 《明史》(卷110):“賡四月入。七月晉太子太保。”
  478. 《明史》(卷110):“一貫四月晉左柱國少傅中極殿大學士。”
  479. 《明史》(卷110):“鯉十月晉少保文淵閣大學士。”
  480. 《明史》(卷110):“賡十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
  481. 《明史》(卷110):“一貫十月晉少師兼太子太師。”
  482. 《明史》(卷110):“鯉十月晉少傅兼太子太傅。”
  483. 《明史》(卷110):“賡十月晉少保兼太子太保。”
  484. 《明史》(卷110):“一貫七月致仕。”
  485. 《明史》(卷110):“鯉七月致仕。”
  486. 《明史》(卷110):“賡三月晉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487. 《明史》(卷110):“錫爵六月加少保召,辭不至。”
  488. 《明史》(卷110):“禮部尚書。五月加太子太保東閣大學士。十一月入,尋卒。”
  489. 《明史》(卷110):“李廷機五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
  490. 《明史》(卷110):“葉向高五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十一月入。”
  491. 《明史》(卷110):“賡十一月卒。”
  492. 《明史》(卷110):“廷機十月養病。以後杜門注籍,不赴閣。”
  493. 崔来廷. . 南昌: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6: 171. ISBN 7-81075-714-8.
  494. 《明史》(卷110):“廷機養病。”
  495. 《明史》(卷110):“向高十二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
  496. 《明史》(卷110):“廷機養病。九月晉太子太保,致仕。”
  497. 《明史》(卷110):“向高十一月晉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十二月晉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
  498. 《明史》(卷110):“方從哲九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
  499. 《明史》(卷110):“吳道南九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
  500. 《明史》(卷110):“向高八月晉少師兼太子太師,致仕。”
  501. 《明史》(卷110):“道南未赴。”
  502. 《明史》(卷110):“道南五月入。”
  503. 《明史纪事本末》(卷68):“神宗萬曆四十三年五月己酉,有不知姓名男子,持棗木棍,撞入慈慶宮,打傷守門內官李鑒,直至前殿簷下,內官韓本用等執縛,付東華門守衛指揮朱雄等收之。”
  504. 《明史》(卷110):“從哲十二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
  505. 《清史稿》(卷1):“天命元年丙辰春正月壬申朔,上卽位,建元天命,定國號曰金。”
  506. 《明史》(卷110):“道南七月丁憂。”
  507. 《明史》(卷110):“從哲八月晉少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十月晉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十二月致仕。”
  508. 《明史》(卷110):“史繼偕八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509. 《明史》(卷110):“沈潅八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510. 《明史》(卷110):“何宗彥八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511. 《明史》(卷110):“劉一燝八月晉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入。十月晉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512. 《明史》(卷110):“韓爌八月晉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入。十月晉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513. 《明史》(卷110):“朱國祚八月晉禮部尚書,召兼東閣大學士。”
  514. 《明史》(卷110):“禮部尚書。十月兼東閣大學士入。”
  515. 《明史》(卷110):“向高八月召。”
  516. 《明史纪事本末》(卷68):“二十九日甲戌,上再召諸臣等於乾清宮,仍諭冊立皇貴妃,從哲等以「冊儲原旨期宜改近,蚤竣吉典,以慰聖懷」。上因顧皇太子,諭曰:「卿等輔佐為堯舜。」又語及壽宮,輔臣以皇考山陵對。則自指曰:「是朕壽宮。」諸臣言:「聖壽無疆,何遽及此!」上仍諭要緊者再。因問:「有鴻臚寺官進藥何在?」從哲奏:「鴻臚寺丞李可灼,自雲仙丹,臣等未敢輕信。」上即命中使宣可灼至,診視,具言病源及治法。上喜,命趨和藥進,上飲湯輒喘,藥進乃受。上喜,稱忠臣者再。諸臣出宮門外竢,少頃,中使傳聖體用藥後,暖潤舒暢,思進飲膳,諸臣歡躍而退,可灼及御醫各官留。時日己午,比未申,可灼出,輔臣迎訊之,可灼具言上恐藥力竭,復進一丸,亟問復何狀?可灼以如前對。五鼓,內宣急召諸臣趨進,而龍馭以卯刻上賓矣。時九月乙亥朔也。”
  517. 《明史》(卷110):“四十八年庚申八月,光宗即位。九月崩,熹宗即位。八月以後,為泰昌元年。”
  518. 《明史》(卷110):“向高十月入。”
  519. 《明史》(卷110):“一燝六月晉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又晉少傅兼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九月晉中極殿大學士。十月晉少師兼太子太師。”
  520. 《明史》(卷110):“爌六月晉少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又晉少傅兼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九月晉中極殿大學士。十月晉少師兼太子太師。”
  521. 《明史》(卷110):“繼偕十月入。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
  522. 《明史》(卷110):“潅七月入。九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十月晉少保武英殿大學士。”
  523. 《明史》(卷110):“宗彥六月入。九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十月晉少保武英殿大學士。”
  524. 《明史》(卷110):“國祚六月入。九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十月晉少保武英殿大學士。”
  525. 《明史》(卷110):“如游二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致仕。”
  526. 《明史》(卷110):“一燝三月致仕。”
  527. 《明史》(卷110):“潅七月致仕。”
  528. 《明史》(卷110):“孫承宗二月晉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入,兼掌兵部。八月晉太子太保,出鎮山海關。”
  529. 《明史纪事本末》(卷71):“刑科給事中孫傑疏糾周嘉謨、劉一燝,謂:「統均仰輔臣之權,輔臣奉王安之意,中旨錯出,致悞封疆。」嘉謨免,一燝尋亦回籍。”
  530. 《明史》(卷110):“向高正月晉中極殿大學士。七月晉左柱國。十一月晉上柱國。十二月晉少傅。”
  531. 《明史》(卷110):“爌正月晉少師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七月加特進。十一月晉左柱國。”
  532. 《明史》(卷110):“繼偕正月晉太子太師文淵閣大學士。七月晉少傅兼太子太傅。尋加少保,致仕。”
  533. 《明史》(卷110):“宗彥正月晉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七月晉少傅兼太子太傅。十一月晉太子太師。”
  534. 《明史》(卷110):“國祚正月晉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四月致仕。”
  535. 《明史》(卷110):“禮部尚書。正月兼東閣大學士入。七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十一月晉少保太子太保。”
  536. 《明史》(卷110):“朱國禎正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六月入。七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十月晉少保兼太子太保。”
  537. 《明史》(卷110):“朱延禧正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七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十一月晉少保兼太子太保。”
  538. 《明史》(卷110):“魏廣微正月,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十月入。十一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
  539. 《明史》(卷110):“承宗出鎮。正月晉少保兼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七月晉少傅兼太子太傅。十一月晉太子太師。”
  540. 《明史》(卷110):“向高七月致仕。”
  541. 《明史》(卷110):“爌十一月致仕。”
  542. 《明史》(卷110):“宗彥正月卒。”
  543. 《明史》(卷110):“國禎十二月致仕。”
  544. 《明史》(卷110):“承宗出鎮。”
  545. 《明季北略》(卷2):“杨涟字文孺,号大洪,应山人。万历三十四年(丙午、丁未)进士,授常熟县尹,赠太子太保,謚忠节。公初为县令,迁户礼兵垣给谏,历事三朝,以移宫一事,为群小所忌。庚申冬告归,癸亥起用,升礼科,历都御史,见魏忠贤、客氏专擅,遂声罪首攻。于天启四年甲子六月初一日,有二十四罪之奏。权璫惊怖累日,既乃大泣于上前云:外边有人计害奴婢,且谤皇爷。上云:前日有科道官沈参立枷事,你如何说?忠贤知上意叵测,送匿涟疏不进。首辅叶素善璫,调停为姑不究之旨。南北台省交章劾忠贤,悉留中不报。越几日,二更许,忠贤手封墨敕,不由阁票,竟送该科,削涟等为民。时值苦署,钮锁铁铛,惨如砲烙。”
  546. 《明史》(卷110):“秉謙正月晉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九月晉左柱國少師中極殿大學士。”
  547. 《明史》(卷110):“延禧正月晉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六月罷。”
  548. 《明史》(卷110):“廣微正月晉少保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八月致仕,晉少傅兼太子太師。”
  549. 《明史》(卷110):“禮部尚書。八月兼東閣大學士入,尋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十一月致仕。”
  550. 《明史》(卷110):“黃立極八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九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
  551. 《明史》(卷110):“丁紹軾八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九月加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
  552. 《明史》(卷110):“馮銓八月晉禮部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九月晉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553. 《明史》(卷110):“承宗出鎮。正月晉少師兼太子太師。九月晉左柱國中極殿大學士。十月致仕。”
  554. 《明史》(卷306):“自秉謙、廣微當國,政歸忠賢。其後入閣者黃立極、施鳳來、張瑞圖之屬,皆依媚取容,名麗逆案。”
  555. 《明史》(卷110):“秉謙四月晉太保。閏六月晉上柱國太師。九月致仕。”
  556. 《明史》(卷110):“立極四月晉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十一月晉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
  557. 《明史》(卷110):“紹軾四月晉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尋卒。”
  558. 《明史》(卷110):“銓四月晉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閏六月免。”
  559. 《明史》(卷110):“施鳳來七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十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十一月晉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560. 《明史》(卷110):“張瑞圖七月晉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入。十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十一月晉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561. 《明史》(卷110):“李國𣚴七月晉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入。十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十一月晉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562. 《清史稿》(卷2):“天命十一年丙寅九月庚午朔,即位於瀋陽。詔以明年為天聰元年。”
  563. 《明史》(卷110):“立極三月晉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八月加左柱國晉少師兼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十月晉太保,辭免。十一月致仕。”
  564. 《明史》(卷110):“鳳來三月晉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八月晉少師兼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十月晉左柱國吏部尚書。”
  565. 《明史》(卷110):“瑞圖三月晉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八月加少師兼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十月晉左柱國吏部尚書。”
  566. 《明史》(卷110):“國𣚴三月晉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八月晉少師兼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十月晉左柱國吏部尚書。”
  567. 《明史》(卷110):“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十二月兼東閣大學士入。”
  568. 《明史》(卷110):“楊景辰十二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
  569. 《明史》(卷110):“周道登十二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
  570. 《明史》(卷110):“錢龍錫十二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
  571. 《明史》(卷110):“李標十二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
  572. 《明史》(卷110):“劉鴻訓十二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
  573. 《明史》(卷110):“七年丁卯八月,莊烈帝即位。”
  574. 阎崇年. . 网易. 2010-07-01 [2016-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23).
  575. 《明史》(卷110):“凤來三月致仕,晉太傅。”
  576. 《明史》(卷110):“瑞圖三月致仕,晉太保。”
  577. 《明史》(卷110):“國𣚴四月晉太保。五月致仕。”
  578. 《明史》(卷110):“宗道四月晉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六月致仕,晉少傅兼太子太傅。”
  579. 《明史》(卷110):“景辰四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六月致仕,晉少保。”
  580. 《明史》(卷110):“道登六月任。七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
  581. 《明史》(卷110):“標二月任。七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
  582. 《明史》(卷110):“龍錫六月任。七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
  583. 《明史》(卷110):“鴻訓二月任。七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十月罷。”
  584. 《明史》(卷110):“爌四月召。十二月任。”
  585. 《明史》(卷110):“爌三月晉太傅。”
  586. 《明史》(卷110):“道登正月致仕。”
  587. 《明史》(卷110):“龍錫十二月罷。”
  588. 《明史》(卷110):“成基命十一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
  589. 《明史》(卷110):“周延儒十二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
  590. 《明史》(卷110):“禮部尚書。十二月兼東閣大學士入。”
  591. 《明史》(卷110):“錢象坤十二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
  592. 《明史》(卷110):“承宗十一月召,以少師兼太子太師兵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出鎮山海關。四年十一月致仕。”
  593. 《清史稿》(卷2):“冬十月癸丑,上親征明,徵蒙古諸部兵以次來會。庚申,次納裡特河,察哈爾五千人來歸。壬戌,次遼河。丙寅,科爾沁奧巴以二十三貝勒來會。上集諸貝勒大臣議征明與征察哈爾孰利,皆言察哈爾遠,於是征明。辛未,次喀喇沁之青城。大貝勒代善、三貝勒莽古爾泰止諸貝勒帳外,入見密議班師。既退,岳託等入白諸將在外候進取。上不懌,因曰:「兩兄謂我兵深入,勞師襲遠,若糧匱馬疲,敵人環攻,無為歸計。若等見及此,而初不言,朕既遠涉,乃以此為辭。我謀且隳,何候為!」岳託堅請進師。八固山額真詣代善、莽古爾泰議,夜半議定。諭曰:「朕承天命,興師伐明,拒者戮,降者勿擾。俘獲之人,父母妻子勿使離散。勿淫人婦女,勿褫人衣服,勿毀廬舍器皿,勿伐果木,勿酗酒。違者罪無赦。固山額真等不禁,罪如之。」乙亥,次老河,命濟爾哈朗、岳託率右翼兵攻大安口,阿巴泰、阿濟格率左翼兵攻龍井關。上與大貝勒代善、三貝勒莽古爾泰率大兵繼之。丁丑,左翼兵克龍井關,明副將易愛、參將王遵臣來援,皆敗死。漢兒莊、潘家口守將俱降。戊寅,上督兵克洪山口。辛巳,上至遵化。莽古爾泰率左翼兵自漢兒莊來會。遺書明巡撫王元雅勸降。”
  594. 《明史》(卷110):“爌正月致仕。”
  595. 《明史》(卷110):“標二月晉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三月致仕。”
  596. 《明史》(卷110):“基命二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九月致仕。”
  597. 《明史》(卷110):“延儒二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十一月晉少保武英殿大學士。”
  598. 《明史》(卷110):“如寵二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十一月晉少保武英殿大學士。”
  599. 《明史》(卷110):“象坤二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十一月晉少保武英殿大學士。”
  600. 《明史》(卷110):“禮部尚書。六月兼東閣大學士入。十一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
  601. 《明史》(卷110):“禮部尚書。六月兼東閣大學士入。十一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
  602. 《明史》(卷110):“如寵八月致仕。”
  603. 《明史》(卷110):“象坤八月致仕。”
  604. 《明史》(卷110):“延儒二月晉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
  605. 《明史》(卷110):“體仁二月晉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606. 《明史》(卷110):“宗達二月晉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607. 《明史》(卷110):“鄭以偉五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十月晉太子少保。”
  608. 《明史》(卷110):“徐光啟五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十月加太子少保。”
  609. 《明史》(卷110):“延儒六月罷。”
  610. 《明史》(卷110):“體仁十一月晉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
  611. 《明史》(卷110):“宗達十二月晉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
  612. 《明史》(卷110):“以偉六月卒。”
  613. 《明史》(卷110):“光啟七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十月卒。”
  614. 《明史》(卷110):“錢士升九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
  615. 《明史》(卷110):“王應熊十一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
  616. 《明史》(卷110):“何吾騶十一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
  617. 《明史》(卷110):“何如寵七月召,辭不赴。”
  618. 《明史》(卷110):“體仁二月晉少師兼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
  619. 《明史》(卷110):“宗達二月晉少師兼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
  620. 《明史》(卷110):“應熊二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
  621. 《明史》(卷110):“吾騶二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
  622. 《明史》(卷110):“士升二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
  623. 《清史稿》(卷3):“秋七月己丑,命貝勒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等入龍門,會宣府,上親統大軍自宣府趨朔州,期四路兵剋期並進。辛卯,毀邊牆。壬辰,入上方堡,至宣府右衛,以書責明守臣負盟之罪,仍諭其遣使議和。癸巳,駐城東南。時阿濟格攻龍門,未下,令略保安。丁酉,營東城,遺明代王書,復約其遣使議和。代善攻得勝堡,克之。明參將李全自縊死。進攻懷仁、井坪,皆不克,遂駐朔州。丙午,上圍應州,令代善等趣馬邑。土魯什至歸化城,察哈爾林丹之妻率其八寨桑以一千二百戶來降。庚戌,阿濟格等攻保安州,克之。壬子,德格類入獨石口,取長安嶺,攻赤城,不克,俱會師於應州。”
  624. 《明史》(卷110):“宗達五月致仕。”
  625. 《明史》(卷110):“應熊九月罷。”
  626. 《明史》(卷110):“吾騶十一月罷。”
  627. 《明史》(卷110):“文震孟七月晉禮部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十一月閒住。”
  628. 《明史》(卷110):“張至發七月晉禮部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
  629. 《明史纪事本末》(卷75):“丙寅,賊陷鳳陽,鳳陽無城郭,賊大至,官軍無一人迎敵者,遂潰。賊焚皇陵,樓殿為燼,燔松三十萬株,殺守陵太監六十餘人,縱高牆罪宗百餘人。”
  630. 《明史》(卷110):“體仁十月晉少師兼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
  631. 《明史》(卷110):“士升四月免。”
  632. 《明史》(卷110):“至發六月晉禮部尚書。十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
  633. 《明史》(卷110):“禮部侍郎。正月兼東閣大學士入。六月卒。”
  634. 《明史》(卷110):“禮部尚書。六月兼東閣大學士入。十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
  635. 《明史》(卷110):“孔貞運六月晉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入。十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
  636. 《明史》(卷110):“禮部尚書。六月兼東閣大學士入。十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
  637. 《清史稿》(卷3):“崇德元年夏四月乙酉,祭告天地,行受尊號禮,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清,改元崇德,群臣上尊號曰寬溫仁聖皇帝,受朝賀。”
  638. 《清史稿》(卷3):“庚午,武英郡王阿濟格、饒餘貝勒阿巴泰、公揚古利等率師征明。上御翔鳳閣面授方略,且誡諭之。癸酉,師行。”
  639. 《明史》(卷110):“體仁正月晉左柱國,三月晉太保,俱辭免。六月致仕。”
  640. 《明史》(卷110):“至發三月晉少傅兼太子太傅戶部尚書。”
  641. 《明史》(卷110):“士俊三月晉少傅兼太子太傅戶部尚書。”
  642. 《明史》(卷110):“逢聖三月晉少傅兼太子太傅戶部尚書。”
  643. 《明史》(卷110):“貞運三月晉少傅兼太子太傅戶部尚書。”
  644. 《明史》(卷110):“劉宇亮八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
  645. 《明史》(卷110):“傅冠八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
  646. 《明史》(卷110):“薛國觀八月晉禮部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
  647. 《明史》(卷110):“至發四月罷。”
  648. 《明史》(卷110):“士俊正月罷。”
  649. 《明史》(卷110):“逢聖三月罷。”
  650. 《明史》(卷110):“貞運六月罷。”
  651. 《明史》(卷110):“宇亮六月晉文淵閣大學士。十一月出督師。”
  652. 《明史》(卷110):“冠六月晉文淵閣大學士。八月罷。”
  653. 《明史》(卷110):“國觀六月晉禮部尚書。”
  654. 《明史》(卷110):“程國祥六月改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
  655. 《明史》(卷110):“楊嗣昌六月改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仍掌兵部。”
  656. 《明史》(卷110):“方逢年六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十二月閒住。”
  657. 《明史》(卷110):“蔡國用六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
  658. 《明史》(卷110):“范復粹六月晉禮部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
  659. 《清史稿》(卷3):“癸丑,以睿親王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統左翼兵,貝勒豪格、阿巴泰副之,貝勒岳託為揚武大將軍,統右翼兵,貝勒杜度副之,分道伐明。”
  660. 《明史》(卷110):“宇亮二月罷。”
  661. 《明史》(卷110):“國觀六月晉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十一月晉少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662. 《明史》(卷110):“國祥四月致仕。”
  663. 《明史》(卷110):“嗣昌九月督師。”
  664. 《明史》(卷110):“國用六月晉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665. 《明史》(卷110):“復粹五月晉禮部尚書。六月晉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666. 《明史》(卷110):“姚明恭五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
  667. 《明史》(卷110):“張四知五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
  668. 《明史》(卷110):“魏炤乘五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
  669. 《明史》(卷110):“國觀六月致仕。”
  670. 《明史》(卷110):“國觀六月卒。”
  671. 《明史》(卷110):“明恭五月罷。”
  672. 《明史》(卷110):“謝陞四月晉太子少保,改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八月晉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673. 《明史》(卷110):“禮部侍郎。四月兼東閣大學士入。”
  674. 《明史》(卷110):“嗣昌督師。九月晉太子少保。”
  675. 《明史》(卷110):“復粹五月罷。”
  676. 《明史》(卷110):“延儒二月召。九月入。十一月晉少師兼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
  677. 《明史》(卷110):“逢聖二月召。九月入。”
  678. 《明史》(卷110):“至發二月召。辭不赴。”
  679. 《明史》(卷110):“嗣昌三月卒於軍。”
  680. 《明史纪事本末》(卷18):“十四年春正月,李自成圍河南府,福王募死士逆戰,斬獲頗多,賊引退。賊以大礮環攻城,城守嚴不動,及昏而退。總兵王紹禹兵有馳而呼於城上者,外亦呼而應之。紹禹兵即執副使王胤昌於城上,紹禹馳解之。諸軍曰:「賊已在城下,即總鎮其如我何!」揮刀殺守陴者數人,守陴者皆驚墜堞。賊緣堞而上,叛兵迎之,賊遂入。賊焚福王府,福王及世子俱縋城走。士民被殺數十萬。執副使王胤昌已下各官,皆不死,惟一典史不屈見殺。河南方大饑,通判白尚文墜城死,其屍為饑民所食,頃刻盡。自成發藩邸及巨室米數萬石、金錢數十萬賑饑民。先是,自成聞福藩最富,為謀已久。適陝西叛兵數百逃至河南,巡撫招至城中禦寇。事聞,詔逮其首惡數人,解京正法。叛兵大懼,乃陰勾自成襲河南,為內應,故一夕而陷。丁酉,自成跡福王所在,執之,並執前兵部尚書呂維祺。維祺遇王於西關,謂王曰:「名義甚重,毋自辱!」王見自成免怖,泥首乞命。自成責數其失,遂遇害。賊置酒大會,以王為俎,雜鹿肉食之,號「福祿酒」。”
  681. 《明史纪事本末》(卷18):“壬辰,至項城,賊追之,被執至城下,賊呼於門曰:「我秦督官軍也,請啟門納秦督。」宗龍大呼曰:「我秦督也,不幸墮賊手。左右皆賊耳,毋為所紿!」賊唾宗龍,宗龍罵曰:「我大臣也,殺則殺耳,豈能為賊詐城以緩死!」賊抽刃擊宗龍,中腦而仆,復厲聲罵,賊斲其耳鼻,死城下。人龍、國奇俱歸陝,賊獲衣甲器械無算,遂陷項城,屠之。分兵屠商水、扶溝,所在土寇蠭起騷動。詔復宗龍兵部尚書、太子太保。”
  682. 《明史》(卷110):“逢聖六月罷。”
  683. 《明史》(卷110):“四知五月晉太子太保。六月罷。”
  684. 《明史》(卷110):“炤乘三月罷。”
  685. 《明史》(卷110):“陞四月罷。”
  686. 《明史》(卷110):“蔣德璟六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
  687. 《明史》(卷110):“黃景昉六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
  688. 《明史》(卷110):“吳甡六月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
  689. 《明史》(卷110):“應熊十一月召。明年九月至。未任罷。”
  690. 《清史稿》(卷3):“七年春二月癸卯,上出獵葉赫。戊申,明德王朱由賸卒,以禮葬之。戊午,阿濟格奏敗明兵於寧遠。辛酉,豪格、阿達禮、多鐸、羅洛宏奏拔松山,擒明總督洪承疇,巡撫邱民仰,總兵王廷臣、曹變蛟、祖大樂,游擊祖大名、大成等。”
  691. 《清史稿》(卷3):“冬十月癸卯,遣英俄爾岱等鞫朝鮮閣臣崔鳴吉等罪。辛亥,以阿巴泰為奉命大將軍,與圖爾格率師伐明。壬子,師行。”
  692. 《明史》(卷110):“延儒五月晉太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尋罷。”
  693. 《明史》(卷110):“演五月晉太子少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694. 《明史》(卷110):“德璟五月晉太子少保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695. 《明史》(卷110):“景昉五月晉太子少保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九月致仕。”
  696. 《明史》(卷110):“甡三月督師未行。五月晉太子少保戶部尚書兼兵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尋罷。”
  697. 《明史》(卷110):“魏藻德五月擢少詹事兼東閣大學士入。”
  698. 《明史》(卷110):“吏部右侍郎。十一月兼東閣大學士入。”
  699. 《明史》(卷110):“右副都御史。十一月兼東閣大學士入。”
  700. 《明史纪事本末》(卷78):“自成據襄陽,號曰襄京,其餘所陷郡縣,俱改易名號。修襄王宮殿,設官分職,武官有權將軍等九品,文官有太師、六政府諸品。封崇王由樻為襄陽伯。邵陵王在城、保寧王紹圯、肅寧王術授俱降賊,改封伯。偽吏政府侍郎喻上猷薦列荊州紳士,賊下檄征之。江陵舉人陳萬策、李開先在所薦中,偽檄下,萬策自經,開先觸牆死。楊永裕又勸進,牛金星不可,乃止。”
  701. 《明史纪事本末》(卷77):“獻忠遂據楚王府,僭稱武昌曰京城。偽設六部、五府,鑄西王之寶。開科取士,殿試取三十人為進士,授郡縣官。初,李自成兵臨漢陽不克,聞獻忠取之,自成怒,榜示遠近,曰:「有能擒獻忠以獻者,賞千金。」及聞取武昌,復遣人賀之曰:「老回回已降,曹、革、左皆被殺,行將及汝矣。」獻忠得書而懼,多齎金 寶,報使於自成。自成留其使,獻忠恨之。”
  702. 《明史纪事本末》(卷78):“癸丑,賊率精騎大至。傅庭問計於諸將,高傑請戰,白廣恩曰:「我師困,宜駐師分據要害,步步為營,以薄賊易耳。」傅庭恐賊遁,曰:「將軍何怯!獨不如高將軍耶!」廣恩不懌,引所部八千人先去。賊前鋒名「三堵牆」,一紅、一白、一黑,各七千二百人來薄。官軍接戰,陷賊伏中。賊乘之,官軍大敗,陷泥淖死者數千人。高傑立嶺上望曰:「不可支矣。」麾眾退,諸軍盡西走。賊驅大隊疾追,一日馳走四百里,至於孟津。官軍死亡四萬餘人,盡喪其軍資數萬。傅庭與傑收散亡數千騎渡垣曲,走河北。初,賊驅難民誘官軍,斬獲皆良民也。傅庭不知其詐,奏:「賊聞臣名皆驚潰。臣誓肅清楚、豫,不以一賊遺君父。」識者憂之,至是果敗。賊別將克汝州,殺僇過當。”
  703. 《明史纪事本末》(卷78):“丙寅,賊以纛紿守關者,乘間突入,潼關陷。李自成間道緣山崖出潼關後夾攻,官軍大潰。賊既入關西行,一隻虎陷華陰,傅庭及白廣恩退屯渭南。賊合眾數十萬陷渭南,傅庭沒於陣,知縣楊暄被執不屈死。賊屠渭南,陷華州。”
  704. 《明史》(卷110):“演二月免,未行,死於賊。”
  705. 《明史》(卷110):“德璟三月免。”
  706. 《明史》(卷110):“藻德二月晉兵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死於賊。”
  707. 《明史》(卷110):“建泰正月出督師。”
  708. 《明史》(卷110):“岳貢二月晉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死於賊。”
  709. 《明史》(卷110):“工部尚書。二月兼東閣大學士入。三月自盡殉節。”
  710. 《明史》(卷110):“禮部侍郎。二月兼東閣大學士入,死於賊。”
  711. 《明史纪事本末》(卷78):“十七年春正月,李自成稱王於西安,僭國號大順,改元永昌。”
  712. 《明史》(卷110):“十七年甲申三月,莊烈帝崩。明亡。”

来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