窟外集結

窟外集結,又稱界外集結,佛教術語,意指在王舍城七葉窟外發起的集結,漢傳佛教傳說稱大眾部起源於此次集結,這次集結的內容多數被歸入論藏及雜藏之中,大乘佛教許多經典也被認為起源於此次集結。窟外結集一般相信是一不可靠的傳說。[1]

歷史考證

根據漢傳佛教的傳說,釋迦牟尼佛涅盤後,大迦葉尊者與五百羅漢發動第一次集結。相傳,未參加七葉窟集結的弟子,發動了另一次集結,此為大眾部的起源[2],這次傳說中的集結,稱為窟外集結[3]

窟外集結的傳說,不見於經藏與律藏,不確定這個傳說的起源為何。在大迦葉舉行第一次集結後,長老富蘭那迦率五百比丘至南方弘法,等到他趕回來時,集結已經結束。他曾對大迦葉的見解提出反對,並要求將他所聽聞的佛法也列入集結中。富蘭那迦這次抗議,可能是窟外集結傳說的原形。[4]

在南傳佛教《島史》傳說中,在第二次集結之後,東方比丘集合一萬人進行另一個集結,稱為大結集,成為大眾部的起源[5]。有學者認為,窟外集結的傳說可能起源於大集結。

参见

註釋

  1. 楊惠南佛教思想發展史論,東大,頁110
  2. 吉藏三論玄義》:「言二部者。如來二月十五日入涅槃。諸聖弟子。四月十五日。於王舍城祇闍崛山中。結集三藏。爾時即有二部名字。一上座部。謂迦葉為上座。迦葉上陳如一夏。為佛以法付屬迦葉。名上座部也。迦葉所領但有五百人。依《智度論》則有千人。二大眾部。即界外大眾。乃有萬數。婆師波羅漢為主。此云淚出。常悲苦眾生而淚墮也。即五比丘中之一人而年大迦葉。教授界外大眾。所以有二眾。迦葉有五百羅漢。前入界內結集三藏。後多人來結集三藏。迦葉並不許之。有二因緣。一者五百皆聰明人故。二者已羯磨竟故。依《智度論》。阿闍世王但設千人食。故餘人來不得。」
  3. 《大唐西域記》卷第九(一國):「大迦葉波結集西北,有窣堵波,是阿難受僧訶責,不預結集,至此宴坐,證羅漢果。證果之後,方乃預焉。阿難證果西行二十餘里,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大眾部結集之處。諸學、無學數百千人,不預大迦葉結集之眾,而來至此,更相謂曰:「如來在世,同一師學,法王寂滅,簡異我曹。欲報佛恩,當集法藏。」於是凡、聖咸會,賢智畢萃,復集素呾纜藏、毘柰耶藏、阿毘達磨藏、雜集藏、禁咒藏,別為五藏。而此結集,凡、聖同會,因而謂之大眾部。」
  4. 印順法師. . 第三冊. 《銅鍱律》、《四分律》、《五分律》,都有富蘭那長老,率領五百比丘,從南方來王舍城,與大迦葉重論法律的記載。......富蘭那對大迦葉結集的提出異議,說明了王舍結集,當時就為人所不滿(這也就是界外大眾結集傳說的初型)。
  5. 《島史》:「為上座所放逐者,惡比丘跋耆等,……集一萬人,而為法之結集,故名大結集。大結集比丘,違背教法,破壞根本集錄,另為集錄。……棄甚深經律之一分,別作相似經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