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色

名色(梵文與巴利語),佛教術語,它是一個在梵文與巴利文都存在的複合字,由(nāma)與(rūpa)兩個字組成。名,泛指一切精神现象或意识现象,通常包括四种名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色法简称为“色”,指一切的物质现象。

  • 名:“心”但有字,故曰“名”也。即是心(八識心王)及相應數法(五十一相應心所),有能緣之用。有“心”“意”“識”種種別名,所以稱之為“名”。
  • 色:有形質礙之法,謂之為色。是十入(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及法入(法塵)少分,皆是質礙之法,無覺知之用,故名。
  十二因緣  
無明
名色
六入
老死
 

心、意、識三者是“名”的不同稱謂

丁福保先生在《佛学大辞典》中说:「十二因緣中,人在母胎,漸漸生長,五蘊完具,故稱名色。」

當打坐入較深定之時,心離五蘊而會進入「名色」之中,此時若不觀如幻或觀空則常會看到名色中所記憶的各種名相,有些「明顯深刻的記憶」會對此人產生很大的影響,這種名相是過去所發生刻骨銘心事件的記憶,這種名相有時會被「完整不變」的保存在名色中,當有機會再看到它時,此人就會像時光倒流重回當時的境界。

修行人能入八識身依名色記憶起用,則會生出神通,有人稱此為「願力成就」。

一個菩薩在世間行道渡生,長期累積由願力所生的渡生名相(例如使眾生得智慧),當此渡生名相在名色記憶之中增長,則依此就會有大神通。

願力與定力成就是可以移山倒海,使各種境界生滅或變易,如《維摩詰經》中之所說者。諸佛菩薩之所以能以大神通力渡生,與此「名色」亦有關係,由於諸佛在因地時都有大願力,且依此願力長期在世間渡生行菩薩道,因此名色中聚積很多相關的名相,例如,南無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

眾生長期行菩薩道,其名色中聚積大量的渡生善名相,依此可生不可思議的大神通,也依此成就不同名號的諸佛菩薩。

識生名色,名色生六入

在所謂因緣法之中的一部份。[1]

參考文獻

  1. 《增壹阿含經》卷46〈49 放牛品〉:「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因緣之法?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更樂,更樂緣痛,痛緣愛,愛緣受,受緣有,有緣生,生緣死,死緣憂、悲、苦、惱、不可稱計。如是成此五陰之身。」(CBETA, T02, no. 125, p. 797, b17-22)

2.天台教觀選錄,法界初門。

參考條目

前任:
十二因緣
名色
繼任:
六處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