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貪

無貪(巴利文與梵語),又譯不貪,佛教術語,指不貪婪,不貪著世間,是的反義字,被列入二善根[1]或三善根[2]中。為一種心所,說一切有部將其列入大善地法中。

概論

在梵文中,無貪(Alobha)的字根來自於貪(lobha),加上否定詞頭a-,成為反義字,也就是不貪[3]。對於與生存所需的物質都無有貪著,稱為不貪[4]。無貪被定義為是一種的行為與心態,能使人投生於善趣,成為天人[5]

註釋

  1. 《雜阿毘曇心論》卷2:「諸根者,謂二善根,不貪,不恚。」
  2. 《長阿含經》卷8:「復有三法,謂三善根:一者不貪,二者不恚,三者不癡。」
  3. 玄奘譯《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2:「無貪云何?謂有心所,與心相應,能對治貪。是名無貪。」
  4. 《雜阿毘曇心論》卷2:「於生及資生具,壞貪著,名不貪。」
  5. 玄奘譯《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1:「成就十法,身壞命終,升安善趣,生於天中,何等為十?一、離殺生,二、離不與取,三、離欲邪行,四、離虛誑語,五、離離間語,六、離麁惡語,七、離雜穢語,八、無貪,九、無瞋,十、正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