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轄市

省轄市为地方行政单位,即管轄的建制市,可以指:

  1. 中華民國:1994年之前稱為省轄市。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級市省直管市
  3. 越南省轄市:越南文是(越南语),中文翻譯為省轄市。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行政區劃單位‎
(虛級化)








相關行政區劃
臺灣日治時期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模板)
原中華民國公告疆域
簡易版行政區劃表

現在為中華民國的行政區劃,地位與同級,省虛級化後直接由中央政府內政部管轄。[1]

大陸時期

  • 民國10年(1921年)7月3日,北洋政府頒布《市自治制》,將「市」分為「特別市」與「普通市」兩種;其中,普通市由省管轄,乃省轄市的最初雛型。
  • 北伐結束後,國民政府於民國19年(1930年)制定《市組織法》,將「市」分為院轄市(後改稱直轄市)和省轄市;其中,省轄市與縣同級,並受省之監督與管轄。

1949年以前,中華民國大陸地區所設置的省轄市,當時的設立標準為20萬人:

編號行政區所屬省分
01050徐州市江蘇省
01060連雲市
02001杭州市浙江省
03040蚌埠市安徽省
04001南昌市江西省
05001武昌市湖北省
06001長沙市湖南省
06030衡陽市
07001成都市四川省
07090自貢市
09001福州市福建省
09019廈門市
11042汕頭市廣東省
11073湛江市
12001桂林市廣西省
13001昆明市雲南省
編號行政區所屬省分
14001貴陽市貴州省
15049唐山市河北省
15380石門市
16001濟南市山東省
16083煙台市
16090威海衛市
18001太原市山西省
20001蘭州市甘肅省
21001銀川市寧夏省
22001西寧市青海省
23002包頭市綏遠省
23022陝壩市
24001張垣市察哈爾省
26002錦州市遼寧省
26003營口市
編號行政區所屬省分
26004鞍山市遼寧省
26005旅順市
27001通化市安東省
27002安東市
28002四平市遼北省
29001吉林市吉林省
29002長春市
30001牡丹江市松江省
30002延吉市
30001佳木斯市合江省
32001北安市黑龍江省
33001齊齊哈爾市嫩江省
34001海拉爾市興安省
35001迪化市新疆省
36001海口市海南特別行政區

臺灣

  • 民國83年(1994年),立法院三讀通過《省縣自治法》,規定省以下設,其中之市即為舊制之省轄市。
  • 1998年,《省縣自治法》廢除,改以《地方制度法》作為行政區劃之法源依據,仍規定省劃分為。依《地方制度法》規定,人口聚居達50萬人以上未滿125萬人,且在政治、經濟及文化上地位重要之地區,得設市。市以下分設,區以下設,里之下設有

設置標準

No.市名(由北而南排列) 人口數(2014年7月) 面積 (km²) 區劃市政府所在地市長
1基隆市373,702132.75897區中正區林右昌
2新竹市430,295104.15263區北區林智堅
3嘉義市270,81860.02562區東區黃敏惠

中华人民共和国

年份省辖市
1949年 55
1952年82
1953年 116
1954年141
1961年 58
1963年76
1974年 78
1976年88
1977年 97
1978年97
1979年 103
1980年102
1981年 107
1982年109

宪法仅有“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概定,没有“省辖市”提法。从区划意义上,省辖市是指直接接受省级政府管辖,区划层次上与“地区”相同的“市”,旨在区别地区(盟)管辖的“市”(地区管辖的市称为“地管市”)。1983年开始,区划部门口径上,对“省辖市”全部改称“地级市”,但作为与地区同一层次的“市”,对同一对象,同时出现“地级市”与“省辖市”称谓。因1983年开始出现“地区”改“市”(简称“地改市”,即区划范围没有改变,只是局部小的区划调整,实际上仅称谓改变而已)、“地市合并”,实际出现了市管市(即地级市管辖县级市),与之对应对原地管市改称“县级市”。现实称谓上,“地级市”即“省辖市”,“省辖市”亦即“地级市”,二者意义相同。

1983年以前

1983年以前,省辖市即指明确由省直接管辖的市,不同于"地辖市"(地区管辖的县级市, 如白城地区白城市)。省辖市可以分为实际由省管理,层次上与地区相同的市;以及由地区代管的省辖市。前者为省会、设区(市辖区)的市等大型城市,一般会管辖多个县,如七十年代长春市管辖5区5县。后者一般不设区,但工矿业发达,例如邵阳市安庆市抚州市新余市万县市等等。

1983年以后

1983年开始,地区这一层次的区划广泛推行“地改市”、“地市合并建市”与“撤地建市”,地级区划改革之后,在区划层次上的“省辖市”改称为“地级市”,被称为“地区”()的大量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地级市”,由于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比较低,除沿海发达地区以外,内地绝大部分地级市辖域仅具备原有地区区划概念而已,非真正意义的城市。与此同时,在县级区划层次上,出现“县改市”,即区划范围没有改变,由县改称为市。同时为应对“地改市”、“地市合并建市”与“撤地建市”涌现的“地级市”建制,地级市局部范围内设立市辖区的需要,很多县级市、县改为市辖区建制。

原来的地区(或盟)所辖区划单位有县、市(不设区的市),其中所管辖的“市”被称为“地管市”(或“盟管市”),上一层次区划名称由原来的地区改为市建制后,“地管市”(或“盟管市”)称为“市管市”,至此,不论是地区管辖的市,还是地级市管辖的市,甚或省、自治区直接管辖的不设区的市,均改称为“县级市”。

特点

“省辖市”和现行“地级市”(1983年至今)在城市建制上有很大的区别。

  • 1983年以前,“省辖市”没有“市管市”,除较大的市外,不实行“市管县”。“省辖市”的行政区划(直管区划单位)以市辖区为主,包括服务功能的郊区,其时的“省辖市”属于真正意义的城市。官方对“省辖市”既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同时也作为城市看待。尽管“省辖市”行政区划地位不低于地区,甚或高于地区(如立法权),但官方统计上,“省辖市”和“地辖市”作为“市”单独统计,并未作为地级行政区统计。
  • “地级市”为1983年随地级行政区划改革之后形成的概念,实行“由地级市代管县级市”(市管市)和“市管县”,即事实上的地级市管辖县级市,其行政区涵盖各种形式的县级行政区;1980年,中国大陆地区的地级市(省辖市)为102个,地区为170个,9个[2];到2004年,地区减少至17个、盟减少至3个;“地级市”增加至283个,占85%。

越南

参考文献

  1. 地方制度法》第六條第二項第三款、第三十三條第六項(2010年修正改成第七項)、第三十八條、第四十條第四項、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一至三款、第五十三條第二項、第五十四條第二項、第四項、第五十六條第一項、第六十二條第二項、第四項(2007年修正改成第五項)、第七十七條第二項、第七十八條第一項、第七十九條第一項、第八十二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五項
  2. 《一九八〇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表》

外部链接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