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向

迴向,或作回向轉向施向梵语:Pariṇāmanā),大乘佛教術語,通常指回轉自己所修之功德眾生或到法界中。

概述

梵文的原义是转向、回转、前进,汉语译为回向,义爲“回转趋向”。簡單地說,就是將自己所做善业功德,回轉而投向於某一明確的目標,如有三種迴向:菩提回向、眾生回向、實際回向。菩提迴向即迴向於增長菩提覺悟),早成佛道,菩萨行者的回向,就要以自他皆成佛爲最高目标。眾生迴向即迴向於眾生,讓眾生同沾自己的福德利益,大乘佛教认为,自己所做善业功德,不仅仅要自己得到善报,也要佈施给所有众生同沾利益。比如在净土宗的回向文中,多称愿自他共同往生极乐世界[1][2][3]

回向是菩萨乘的重要修行方法,可长养慈悲心、施捨心。世親(天親)菩萨提出“五念门”「礼拜、讚歎、觀察、作願、回向」,迴向爲其中之一。曇鸞在《淨土論註》中提出二種迴向:往相回向(往生淨土)、还相回向(還歸穢土),即言往生淨土後要返歸娑婆世界渡化眾生,不捨眾生爲悲願。

常見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迴向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回向文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普賢菩薩發願偈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文殊菩薩發願偈
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
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
大慈菩薩回向偈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
我今大皈依,忏悔三業罪;凡有諸福善,至心用回向。
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見聞皆精進,同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無邊煩惱斷,無量法門修;誓願度眾生,總願成佛道。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法華經回向文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普賢行願品回向文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大寶積經回向文
若我此生、若於餘生,曾行布施、或守淨戒,乃至施與畜生一摶之食,或修淨行所有善根,成就眾生所有善根,修行菩提所有善根,及無上智所有善根,一切合集校計籌量,皆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作迴向,我亦如是迴向。

參考資料

  1. 佛學大辭典》【向】:(術語)或作向。回者回轉也,向者趣向也,回轉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於所期,謂之迴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與於他者,迴向於眾生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迴向於佛道也。
  2. 《大乘義章》卷第九 存檔,存档日期2013-05-26.:「言迴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迴向。」
  3. 往生論註》下曰:「迴向者,回己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止觀》七曰:「眾生無善我以善施,施眾生已,正向菩提,如回聲入角,響聞則遠,迴向為大利。」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