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经

般若(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1],為大乘空宗主要依靠的一系列经典,其中部分经典位于大乘佛教最早出现的经书之列。般若梵语是“智慧”的意思,与世俗的智慧不同,它专指佛陀开始的,指引人超越世俗,来到彼岸的智慧。

般若经核心思想,是空性与慈悲。空性在于体验到一切存在皆空不可得,慈悲在于强调救度众生的利他精神和种种方便。这二者是般若经乃至大乘佛教体系的两根支柱,缺少对空性的体悟,或者缺少慈济众生的心願与实行,都是不能成佛的。

般若经的历史

般若经的结集从公元前一世纪开始,一直延续到公元十世纪。学者愛德華·孔茲把般若经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2]

  1. 原始阶段,最早的般若经《八千颂般若》首先诞生。这个阶段大致在公元一世纪中叶,在印度处于安达罗王朝时期。佛学家也认为它是最早的大乘经之一。因为,般若经典和其他大乘经相比,更明显具有巴利经典所采取的对话方式。这种方式通常是早期佛经特征的。而且般若经中的佛陀通常与祂的弟子,如须菩提、满慈子、舍利弗对论佛法,在其他大乘经中,与佛对话的,更多的是菩萨。
  2. 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般若经的篇幅不断扩充,从八千颂扩展到一万八千颂,二万五千颂乃至十万颂。在二到三世纪的龙树时代,就已经有了大品般若经和小品般若经的流行,大品般若指的是两万五千颂的版本,小品般若指的是八千颂的版本,二者篇幅详略不同,但内容相近。
  3. 浓缩阶段,有两种浓缩方式,一种是把长篇的般若经用散文的方式压缩,形成了《金刚经》、《心经》这样的作品;另外一种方式是用诗颂总结经文的奥义,《现观庄严论》就是这样被创作出来的;
  4. 密教阶段,这期间密教思想在印度得到了大大的发展,因此具有新特点的般若经也随之应运而生。这样的经典以《理趣般若经》为代表。这些经典以中观瑜伽行派的思想作为其理论基础,而实践上则采用各种咒术和仪轨。

般若经列表

十一世紀蘭札文梵語《八千頌般若經》()貝葉。

仅存于汉语大藏经中的单行经典

朝代译者经名简称
后秦鸠摩罗什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仁王经
不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
般若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施护佛说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
天息灾佛说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

仅存于藏语大藏经中的单行经典

经名地位
一切如来母般若波罗蜜多一字母经子般若
圣般若波罗蜜多二十五门大乘经
圣般若波罗蜜多日藏大乘经
圣月藏般若波罗蜜多大乘经
圣般若波罗蜜多普贤大乘经
圣般若波罗蜜多金刚手大乘经
圣般若波罗蜜多金刚幢大乘经

心经

汉译年代汉译译者汉译经名广本或略本藏译经名在藏语般若经典中地位
后秦鸠摩罗什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略本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入历代藏文藏经,近代发现于敦煌
玄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共利言广本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本教版《一切法远离戏论和形象大平等性意义总集唯一明点经》[3]依《德格大藏经》分类,这两种译本均属广本,《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般若部,属子般若;《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续部
智慧轮
法成
法月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施护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西夏德慧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4]

汉藏两地大藏经共有的其他单行经典

汉译年代汉译译者汉译经名对应藏译经名在藏语般若经典中地位
法贤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圣般若波罗蜜多撮要颂或译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母般若
惟净等人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圣般若波罗蜜多五百颂子般若
施护佛说五十颂圣般若波罗蜜经圣薄伽梵般若波罗蜜多五十颂
佛说帝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圣帝释般若波罗蜜多
天息灾佛说圣佛母小字般若波多罗蜜经圣般若波罗蜜多少字大乘经
施护圣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一百八名陀罗尼经圣般若波罗密多一百八名经

玄奘译《大般若经》中诸会与梵藏对应经典

汉译经典简称單行本译出年代译师经名大般若经》中诸会梵文或藏文对应经典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
初会(1~400卷)般若波罗蜜多十万颂 ,有梵文本《十万颂般若》母般若
大品般若西晋无罗叉放光般若經第二会(401~478卷)般若波罗蜜多二万五千颂,有梵文本《二万五千颂般若》
西晋竺法护光讚經
后秦鸠摩罗什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略同第二会第三会 (479~537卷)圣般若波罗蜜多一万八千颂大乘经
圣般若波罗蜜多一万颂大乘经
小品般若东汉支娄迦谶道行般若經第四会(538~555卷)圣般若波罗蜜多八千颂,有梵文版《八千颂般若》
支谦大明度經
前秦昙摩蜱、竺佛念摩訶般若鈔經
后秦鸠摩罗什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施护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
略同第四会第五会 (556~565卷)
胜天王般若月婆首那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第六会(566~573卷)
文殊般若曼陀罗仙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第七會(574~575卷 曼殊室利分)圣般若波罗蜜多七百頌大乘经,有梵文本《七百颂般若》子般若
僧伽婆罗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濡首般若刘宋翔公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第八會 (576卷 那伽室利分)
金刚般若后秦鸠摩罗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九会 (577卷 能断金刚分)圣般若波罗蜜多金剛能斷大乘經(《三百颂般若》),有梵文本《金刚般若》子般若
元魏菩提流支
真谛
笈多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义净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理趣般若菩提流志实相般若波罗蜜经第十会 (578卷 般若理趣分)圣般若波罗蜜多理趣百五十颂
金刚智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
不空大樂金剛不空真言三摩耶經
施护遍照般若波罗蜜经
法贤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
六分般若第十一会(579卷~583卷 布施波罗蜜多分)圣说五波罗蜜多大乘经( 《一千八百颂般若》)不在《德格大藏经》般若部内
第十二会(584卷~588卷 净戒波羅蜜多分)
第十三会(589卷 安忍波罗蜜多分)
第十四会(590卷 精进波罗蜜多分)
第十五会(591~592卷 静虑波罗蜜多分)
第十六会(593~600卷 般若波罗蜜多分)善勇猛般若經》(《二千五百颂般若波罗蜜多经》)子般若

釋論

詳細解釋《般若經》的論,在漢地有龍樹菩薩所作的《大智度論》,藏地則有傳為彌勒菩薩所作的《現觀莊嚴論》。

參考文獻

  1. 康熙字典》:「又《正字通》音缽。梵言般若,華言智慧。若,音惹。」
  2. 欧洲学者温特尼兹(M. Winternitz)在《印度文献史》中这样评论般若经的扩充:“有关这些的描述,并不是短短的几句话,而是无限的,一再的详述。在巴利经典所看到的再三重复的特质,在篇幅更长的《般若经》中更被强调。换句话说,仅仅依靠记忆而能产生《十万颂般若》这样的巨著,是由于相同的文章与表现手法一再重复的缘故。例如在序说中,佛全身放出光明,其光辉遍照全世界,又其足指、两踝……等身体各部分皆放出光明,又说无限光明遍照东方世界、西方世界……等等。对世界的所有方位,是以相同的措词,不厌其烦的复述……有相当多的人认为这样的叙述毫无意义,同时也有不少人认为它深具意义(佛教徒除外),事实上,它们既不属前者,也不是后者。它们只是一些经常被取入哲学史中的见解……使这些经典成为神圣的原因,在于人们想要理解这些经典中所说的那些难以测知的教理。人们总是崇拜那不可知的。”
  3. 此经是本教改造广本心经而成,托名佛祖东巴辛饶宣讲。
  4. 此经系西夏仁宗命兰山觉行国师沙门德慧,根据梵文经本重新翻译的。1909年和大批西夏文献一起出土于内蒙古额济纳旗的黑水城遗址,今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