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冷战

第二次冷战[1][2]英语Second Cold War[3][4]),亦称冷战2.0[5][6]英语Cold War II[7][8])或中美新冷战[9]英语Sino-American New Cold War[10][11][12])、新冷战[13],指的是冷战结束以后在对立的地缘政治集团之间再度发生的政治与军事紧张局势:自201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之间不再维持和平合作共同发展,重新开始陷入有克制的全面对抗,如同1945年至1991年的冷战时期一样,故而得名。

一般认为,第二次冷战的一方是美国及其盟友,另一方是中国俄罗斯及其盟友[14][15],中国客观上与俄罗斯实施协作[16];另一方面,欧盟日本等美国的传统盟友也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在政治、外交上出现一定独立性,但仍然保持军事上的协同关系;此外,美国、俄罗斯和世界其他各国还需要合作面对非常规的国际性的挑战,如伊斯兰恐怖主义气候变化

第二次冷战的特色在于,相较于第一次冷战主要是意识形态和军事方面的竞争,第二次冷战各方在意识形态、政治、外交、经济、国际贸易、军事、科技、文化、外太空和网路空间等各个层面全面实施对抗,很多對抗發生在國家內部。

简史

冷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塑(1991年-2000年)

1980年代后期,世界各国出现了争取民主化的浪潮。当时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斯大林主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1989年为集中爆发期的一系列革命中纷纷倒台;大韩民国中华民国等一批实行威權主义的美国盟友也逐渐轉型成西式民主;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力日升及其政府在紧急关头稳定住了国内情势,西方国家认识到了中国的威胁性,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结束1972年以来对中国的以利用为主的特殊关系;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的核心苏联,不仅共产党失去了权力,而且国家在1991年解体;美国成为仅剩的一个超级大国,开始长期的一强独大冷战以美国的彻底胜利告终。

冷战结束之后,原先的社会主义国家逐渐西化,主要是经济西化和政治西化,然而并不顺利:在部分国家,投机的高官和政商新贵互相勾结,成为寡头,使得普通群众成为西化的受害者。经济转型比较成功的国家,一是采用政治上迅速肃清原政权的势力,经济上在迅速向西方开放,并学习其经验的国家,如波罗的海三国;二是政治上继续由共产党领导,在经济上实施受控的缓和的自由化的国家,如中国。东欧各国的西化和经济转型基本上在2007年宣告完成。

共产党消失后,其继业者基本上不能维持对国家各地的集中管理,各地骚乱频发。尤其是在多民族国家,本来在一个国家下的兄弟民族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反目。在捷克斯洛伐克斯洛伐克人积极要求独立并成功[17];在外高加索,出现了三个微型国家;在南斯拉夫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阿尔巴尼亚人波斯尼亚穆斯林在塞、克、波黑、科索沃大打出手[18]。在部分骚乱严重的国家,原共产党政权出身者重新领导国家,实行威权统治,如白俄罗斯

作为超级大国及其盟友之间的对抗的冷战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对美国而言,其对手永远需要被遏制甚至消灭至对其不再有威胁。俄罗斯和中国是美国的主要对手。美国虽然表列了一些“暴政据点”、“邪恶轴心”和“流氓国家”,但这些国家只是短期内对美国内政外交不利,且美国有能力使用制裁和局部战争等方式消除其威胁,而俄罗斯和中国有能力对美国发动直接挑战,且美国不能保证能完全抵抗这种挑战,又不能訴諸武力,因为这相当于第三次世界大戰。故美国对俄罗斯和中国只能采取遏制其发展能力和战略回旋空间的方法。

美国在欧洲积极推动北约东扩,将北约推到俄罗斯的国境线前[19][20];在亚洲强化岛链以防止中国三军出海[21],同时与日本、韩国、东盟列国等结盟压缩中国的战略空间。美国在非洲、中东和拉美扶持亲美国的势力,一方面防止自己后院起火,另一方面稀释中国在这些区域的影响。经济上,在俄罗斯实施休克疗法成功摆脱恶性通货膨胀后,美国拒绝提供过多援助,使得俄罗斯陷入经济衰退[22]。宣传上,自由电台自由亚洲电台向俄罗斯、中国和旧大陆的其他与美国相对抗的国家进行富有争议的广播服务,作为意识形态战争的工具。冷战早期提出遏制策略乔治·凯南在1998年称北约东扩为“新冷战的开始”,并预测“俄罗斯将逐渐做出相当不利的反应并将影响到其政策”[23]

危机再临(2000年-2014年)

2000年初,亲西方的叶利钦突然辞任俄罗斯总统克格勃出身的普京接任,并且逐渐疏离西方。2001年初,中国海南岛发生撞機事件;同年9月11日,美国本土遭遇了恐怖袭击。部分学者,如英国作家爱德华·卢卡斯[24]复旦大学教授王义桅[25]等认为这一系列事件之后,人类实际上已经进入新冷战状态。

弗拉基米尔·普京的内政外交政策被认为是与前任迥异:普京更倾向于使俄罗斯变得强大,以至再次成为超级大国[26],全然不似叶利钦般顾及西方国家的感受。英國歷史學家馬克斯·黑斯廷斯曾在他的文章《我們是否要在本世紀和俄羅斯戰鬥?》中描述普京是“斯大林的精神繼承者”[27];《时代》杂志对普京的评价则是“沙皇再世”[26]

在1993年至2001年的一系列军事危机之后,中国在21世纪的前10年,终于有机会重新启动因经费不足而长期中断的军事科技研发。随着中国积极入世,承接中低端产业,中国的经济在2001年之后,呈腾飞态势;甚至A股崩盘国际金融危机都没能阻挡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中国虽然部分开放但仍相对集中的经济体系,又使得中国经济的飞跃能够迅速的在财政收入上体现出来,进而反哺科技,尤其是航天、信息产业、高端制造业和武器产业。到2013年,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接手的是一个拥有五代机、航空母舰、空间站、独立自主的互联网、全球最大规模的高速铁路系统、全球唯一的全门类工业产业链、一系列初具规模的民族品牌、世界第二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家:与世纪之交相比,中国再次实现了飞跃,成为21世纪第一个有能力改变国际局势的地缘政治事件[28]

九一一袭击事件后,美国政府利用民意并联合盟友和全世界其他有相似目标的政治势力(甚至包括俄罗斯和中国),发动反恐战争[29]。美国并借机发动伊拉克战争以铲除反美的萨达姆政权[30],在伊斯兰世界各国扶持亲美势力,挑动阿拉伯之春[31],并进而促使利比亚反美的卡扎菲政权倒台。但旷日持久的美国在中东行动使得美国大量军力被集中在西亚、北非、印度洋,无暇顾及俄罗斯和中国的快速发展,尤其难以遏制中国。在2001年,这种判断是正确的,因为中国的在役海空军装备仍然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水平,以当时空军大量的歼-7、歼-8、海军大量的052、053,甚至无力巡航南海,遑论突破岛链;但到了2013年,中国已经在理论上拥有突破第一岛链的能力[32],美国的军事重心却仍然被拖在阿富汗、叙利亚,顾此失彼。

微危机,主要是朝鲜半岛和原苏联地区的危机,开始逐渐激化。在朝鲜半岛,朝鲜第二代领导人金正日虽然表面上接受国际社会的调解,但暗地里由于国际社会不能满足其野心,仍然继续其核武器和导弹的开发计划,导致朝鲜半岛南北关系几近破裂;而且由于朝鲜开发核武器的试验基地位于朝鲜最东北,亦最靠近中国和俄罗斯的咸镜北道,使得中俄都因为自己的安全受到了切实的威胁而不再支持朝鲜,朝鲜因而陷入彻底的孤立——讽刺的是,朝鲜早年试图向全世界开放的窗口罗津也在咸镜北道境内。金正日最后在全球制裁导致的内外交困中因心脏病突发而猝死。2013年,由於美韩进行了针对朝鲜的名为“关键决断”联合军演,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宣布从韩美联合军演的3月11日起,《朝鲜停战协定》全面作废。

原苏联地区的危机则更加激烈。苏联为了保证中央权威,在各个加盟共和国都设置了与主体不连接的飞地,或者主体民族是其他民族的民族聚居区: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阿塞拜疆的纳希契凡阿尔察赫、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之间、乌克兰的东部俄罗斯族人聚居区、摩尔多瓦的德涅斯特河地区,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阿布哈兹,长久来看,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之间的领土纠纷和内部民族矛盾将成为更大规模战争的导火索。2008年8月1日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发生数次交火[33],8月8日凌晨格鲁吉亚展开全面军事行动并很快控制了2/3以上的南奥塞梯地区,包围了其首府茨欣瓦利[34]。俄罗斯军队于8日进入南奥塞梯地区,9日展开军事行动很快控制了茨欣瓦利[35],并在随后几日占领了南奥塞梯以外的格鲁吉亚领土和军事基地[36]。在国际各方的调停下,格鲁吉亚和俄罗斯分别于15日和16日在停火协议上签字,俄军于18日开始撤离格鲁吉亚[37][38][39],战争结束。南奥塞梯战争爆发後,欧美等国纷纷谴责俄罗斯入侵格鲁吉亚破坏其领土完整,俄罗斯则指责格鲁吉亚对南奥塞梯居民进行屠杀。战争结束后,俄罗斯于8月26日承认南奥塞梯以及另一个单方面宣布独立的格鲁吉亚地区阿布哈兹独立[40],格鲁吉亚于9月2日与俄罗斯断交[41]

国际金融危机是促进第二次冷战降临进程的另一重要因素。面对金融危机,美国[42]和中国[43]分别抛出近万亿美元的救急方案,但经济救急方案后来被证明只是兴奋剂式的方案——很多结构性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有激化的趋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而后各国普遍出现了经济疲软、通货紧缩贫富差距加大[44]失业率增长、债务增加[45]、房价上涨[46]购买力下降。各国国内不同阶层之间、不同分工的国家之间,愈发割裂开来,孤立主义民族保守主义开始盛行,甚至法西斯主义也开始重新抬头,经济全球化進展受阻。

新冷战前夜(2014年-)

2010年2月7日,俄罗斯的邻国乌克兰选举亚努科维奇为总统。该总统在2013年,转而采取亲俄的外交政策,停止加入欧盟的努力[47],导致部分乌克兰人选择示威[48],致使亚努科维奇于2014年2月下野[49]流亡俄罗斯[50];而新政府采用过分的手段消除俄罗斯的一切影响[51],又使得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哈尔科夫第聂伯罗克里米亚诸州先后发动示威,其中克里米亚更径自宣布独立和加入俄罗斯[52],顿涅茨克、卢甘斯克也成立了独立政府,在俄罗斯的支持下与乌克兰政府军交战,交战中甚至有载有艾滋病学专家的民航飞机被击落。这促使乌克兰更加靠近西方,而美俄、欧俄关系彻底恶化[53]。《外交政策》杂志认为克里米亚危机是第二次冷战的重要开始标志[54]

而在2016年,随着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之后,美国对中国的关系开始转向。特别是在2018年美国中国发动的中美贸易战则是加速了新冷战的步伐。2019年6月,香港爆發反送中運動,美中多次陷入輿論衝突;2020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兩會中提出「港版國安法」,並於6月底表決通過,7月1日生效,招致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強烈反應並意圖制裁,當中美國參議院在7月1日通過香港自治法眾議院则在7月2日通过此法。國務卿蓬佩奧同日宣佈,將對有份參與破壞香港「一國兩制」及「高度自治」的中共前任及現任官員(包括其非美籍家屬),實施簽證限制,引起中國強烈反對及不滿。2020年7月22日,美國又以保護智慧財產為由下令關閉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相应的,中国关闭了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55]

2020年初爆發的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蔓延至全球200多個國家與地區,多國採取封城方式,使經濟活動幾乎停擺。而美中兩國交相指責彼此為疫情源頭,美国認為中國應為一開始的隱瞞疫情負責,甚至提出向中國索賠,與中國關係更形惡化。4月27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刊发国际锐评:《散播“政治病毒”的蓬佩奥正把自己变成人类公敌》[56]。5月20日,白宮發布《美國對中國之戰略報告》,全面抨擊中國的掠奪性經濟政策、軍事擴張、虛假宣傳和侵犯人權等。甚至有評論將其比擬為喬治‧凱南在1946年發布的8000字電報。[57]6月3日,美国交通运输部宣布计划从6月16日起禁止中国客运航班飞往美国,中美直飞航班中断。[58]

朝鮮半島方面,在2018年朝韓3次首腦會晤朝美首腦會晤之後,雙方關係開始破冰,甚至一度意圖推進和平條約甚至統一。然而在2020年6月,朝鮮全面關閉了朝韓之間所有通信聯絡渠道,並于16日將朝韓聯絡大樓炸毀[59],次日又宣布將军队重新部署至两国之间的非军事地区、增员炮兵部队、恢复边界各种军事演习[60]。朝韓關係再次跌入冰點。而在印度次大陸,中印兩國也於6月間在實際控制線附近大打出手,雙方皆有傷亡。

2020年7月21日,美国要求中国在7月24日16时前关闭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强烈谴责,并表示将做出反应[61]。7月24日,中国宣布撤销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的设立和运行许可。[62][63]

2020年7月23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前總統尼克森的紀念圖書館發表演說《共产中国与自由世界的未来》,指責中國造成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擴散並實施暴政威脅美國和世界各國的經濟、自由、國家安全和民主,呼吁改变中共威胁自由世界的行为[64][65]。蓬佩奥亦批评“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个破产的极权主义意识形态的真正信仰者”(英語:),呼吁中国人民改变中共[66]。此次蓬佩奧的演講被BBC視為開啟第二次冷戰的新鐵幕演講[67]

主要国际关系

美俄、欧俄关系

中美关系

中俄关系

中俄目前并非盟友关系,在克里米亚问题上,中国表示支持乌克兰领土完整[68],至今中国地图出版社自然资源部的世界地图上都将克里米亚划为乌克兰领土。但在2019年后,两国关系已经发展成为准盟友关系,并为日后可能发生的第二次冷战结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69]

中欧、中日、中国和与朝鲜半岛和中國與東盟的關係

中国与欧盟日本朝鲜半岛朝鲜韩国)、东盟交好,一方面是为了使欧盟日本朝鲜半岛朝鲜韩国)和東盟在未來可能會发生的中美冷战时保持一定的中立,避免中国自己届时再次陷入全面孤立的窘态,另一方面是为了今后一带一路协作发展,以及横跨整个亚欧大陆的合作共赢的关系。

中欧关系

中国与欧盟之间维持稳定的合作关系。从2007年起,双方开始谈判提升关系到新的合作伙伴层面,目前已经有20多个项目的谈话和协定签署,涉及环保、教育等领域[70]。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国视欧盟为一带一路的终端节点,同时欧盟亦视中国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因而双方皆相当重视[71]。中国与欧盟的主要国家,如法国和德国,都维持有较高层次的战略伙伴关系。但雙方在人權,意識形態上的衝突始終存在。在2019年中香港反送中運動、2020年春新冠肺炎爆發以及港版國安法實行後,兩邊關係逐漸緊張。2020年8月31日和9月1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出訪德國期間批評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訪台,威脅要讓捷克「付出沈重代價」。這番言論招致歐盟各國批評,使中歐關係進一步惡化[72]

中日关系

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起伏不定,呈现“剪不断,理还乱”的情形。但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并非完全是美国的原因。两国之间复杂的关系史以及两国政府和民众相对于背离的历史认知(主要是在于抗日战争中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也占据了很大的因素。在昭和末平成初(1989年至1995年)和平成末令和初(2018年至今)中日关系都相对较好,而小泉纯一郎六次参拜靖国神社以及2012年的日本单方面国有化钓鱼岛都曾使得中日关系变得冷淡。但中日双方都有意改善双边关系,如在2020年因应东京奥运会安倍晋三打算在4月份邀请习近平國賓的身份访问日本。但却因为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以及港版國安法問題而遭到延后。2020年8月28日,安倍晉三因溃疡性结肠炎复发而辭職,导致习近平延后访日的行程增加了不确定性。[73]

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

中国朝鲜半岛交往的历史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国历史朝鮮历史,关系長達二千多年。但中國與朝鲜韩国的现代关系史,始于“二战”以后。“二战”以后朝鲜半岛分裂为大韩民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个国家;与此同时中国因“国共内战”,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国民党战败后退居台湾。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社会制度差异、朝鲜战争爆发等诸多因素,位于中国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位于半岛南部的大韩民国一直处于敌对关系,与半岛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保持友好关系状态。一方面,中华民国政府从1948年开始承认“三八线”以南的大韩民国政府;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承认三八线以北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朝鲜半岛合法政府,并一直认为朝鲜半岛应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来统一。但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伴随1970年代末邓小平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实行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重视国际环境的稳定,同时关注朝鲜半岛的和平与安定。1992年8月24日,中韩正式建交。建交后两国关系即进入蜜月期。1992年9月27日,时任韩国总统卢泰愚在两国建交仅1个月後,便率庞大访华团出访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见了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等领导人。[74]。双方在北京发表了《中韩新闻公报》,并签署了《中韩贸易协定》、《中韩投资保护协定》、《中韩关于设立经济、贸易、技术联合委员会协定》、《中韩科学技术协定》[75]:183-185[76]:832-834。自建交以来,韩中关系不断提高,双方高层互访频繁,经贸、文化、人员往来迅猛发展。1997年12月,金大中总统访华期间,两国关系提升为“面向21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75]:247-251[76]:841。2003年,又被提升为“面向21世纪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75]:287[76]:847。2008年5月,时任韩国总统李明博访华时,两国关系被再次升級为“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双边关系走向成熟[75]:350-352[76]:841。2013年6月,朴槿惠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习近平主席会谈,李克强总理、张德江委员长分别会见。双方发表《中韩面向未来联合声明》。中韓關係急劇升溫。直到韓國決定部署薩德導彈防禦系統,兩國開始有交惡跡象。[77]不过随着2017年时任韩国总统文在寅访问中国以后,两国关系开始趋于缓和。

中国也跟朝鲜持续的保持友好的关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曾经形容中朝「保持传统友好合作关系」[78]。中國曾在韓戰中大力支持朝鮮,並於1961年簽署《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与朝鲜建立互助同盟关系。而中國是朝鮮最大的貿易夥伴。自2000年代末期以來,朝鲜在經濟、貿易方面越來越依賴中國[79]。并持续至今。不过在朝鲜核问题上,自1990年代起,中國開始關注朝鮮的核計劃,反對朝鮮進行核試驗,並贊成聯合國安理会推行多項制裁朝鮮的決議。但中国在安理会决议案通过后会为朝鲜经济“开后门”。中国这么做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自朝鲜战争后,在三八线以南的驻韩美军因可能的朝鲜政权垮台而推进至中朝边界,另一方面是让中国对朝韩关系上保持绝对的影响力。不过也因为安理会的制裁问题,中朝关系在2017年趋于紧张。但自2018年起,中共中央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已經舉行了5次會談,中朝雙方也恢復了頻繁的高層互訪,兩國關係出現緩和的跡象[80]

中國與東盟的关系

中國與東南亞各国有極為密切的政治、經濟往來。加之东南亚大部分的国家都加入了东盟,因此双边的政经往来极为密切。在政治上,东盟每年都會舉辦东盟十加三会谈。在经济上,于2010年1月1日全面生效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拥有19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近6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4.5万亿美元。因此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81],也是继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全球第三大的自由贸易区。如果加上已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那么两个协议加起来的总体贸易额会超过欧洲联盟。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的自由贸易区。另外伴随着中国大陆的一带一路战略政策,中国大举投资东南亚国家,这其中以马来西亚柬埔寨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国的投资居多。而东南亚国家几乎全部加入了以中国为主导的亚投行,使得双边不论是在政治或者是经济上,都有密切的往来。但是,中国与部分靠近南海的东南亚国家有着主权争议,虽然双方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但对主权争议的解决影响不大。

两岸关系

中国内地与香港关系/中港关系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予中國,但由於兩地分離多年,長期的價值觀及制度差異,進入2010年代後雙方矛盾逐漸浮現,2014年的佔中運動及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均達到最高峰。

美台关系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實際控制台澎金馬地區,獲得美國支持[82]多次擊退解放軍,反對及打擊共產或社會主義,维持台澎金马地区实质控制至今。迄今美方仍固定向中華民國出售防衛性武器。同时也通过《台湾关系法》维持双方关係。

美日关系

朝美關係

美欧关系

相關

參見

参考文献

  1. . 参考消息. 2018-10-20 [2019-11-03].
  2. Wertheim, Stephen. .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9-06-13 [2019-11-03] (中文(简体)‎).
  3. Mackenzie, Ryan. . The Des Moines Register. USA Today. 2015-10-03 [2016-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7).
  4. Trenin, Dmitri. . The Guardian. 2014-03-02 [2016-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0).
  5. 陈小茹. . 中国青年报. 2017-02-27 [2019-11-03].
  6. . 德国之声. 2019-05-22 [2019-11-03] (中文(中国大陆)‎).
  7. Dmitri Trenin. . Foreign Policy. Graham Holdings. 2014-03-04 [2015-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8).
  8. Kozloff, Nikolas. . Huffington Post. 2015-10-15 [2019-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19 October 2017) (美国英语).
  9. 参考消息. . 新浪新闻. 2019-10-22 [2019-11-03].
  10. Simon Tisdall. . The Guardian. Guardian News and Media Limited. 2014-11-19 [2015-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6).
  11. Philip N. Howard. . Reuters. Reuters Commentary Wire. 1 August 2012 [2 August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19 October 2017).
  12. Bovt, George. . The Moscow Times. 31 March 2015 [28 Januar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8 December 2015).
  13. . BBC News 中文. [2020-09-24] (中文(繁體)‎).
  14. 徐贻聪. . 新华网. 2019-06-09 [2019-11-03].
  15. Powell, Bill. . Newsweek. 2015-05-29 [2016-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2).
  16. . 2015-01-23 [2019-11-03].
  17. Kraus, Michael. . . Rowman & Littlefield. 2000. ISBN 0-8476-9020-2.
  18. Judah, Tim. . BBC. 17 February 2011 [1 April 2012].
  19. 托馬斯·弗里德曼. . 2014年3月7日 [2017年6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4月2日) (中文(繁體)‎).
  20. . Georgia Today. 26 September 2019.
  21. Zhiguo Kong. . Springer. 2016-10-25: 53. ISBN 978-981-10-1786-5.
  22. Sachs, Jeffrey. . Jeffsachs.org. 14 March 2012 [22 Ma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7).
  23. Friedman, Thomas L. . The New York Times. 2 May 1998 [13 March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March 2018).
  24. . BBC. 2008-02-12 [2019-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5).
  25. 王义桅. . 人民网. 2001-12-25 [2019-10-04].
  26. Ignatius, Adi. . Time. 2007-12-19 [2010-08-02].
  27. Hastings, Max. . Mail Online. 2007-06-05 [2010-08-02].
  28. 参考消息. . news.sina.com.cn. 2019-09-23 [2019-11-26].
  29. Eric Schmitt; Thom Shanker. . New York Times. 26 July 2005.
  30. . CBS News. 4 September 2002 [26 May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May 2006).
  31. Massad, Joseph. . Al Jazeera. 2012-08-29 [2019-11-26].
  32. . news.cri.cn. [2019-11-26].
  33. 格鲁吉亚与南奥塞梯再次交火致数十人伤亡,中国新闻网,2008年8月2日报道。
  34. 格鲁吉亚军队包围南奥塞梯首府,新华网,2008年8月8日13:14报道。
  35. 俄军已控制南奥塞梯首府 两架飞机被击落,新华网,2008年8月9日16:53报道。
  36. 俄罗斯军队进入格鲁吉亚西部基地,中国新闻网,2008年8月12日报道。
  37. 格鲁吉亚总统称已与俄签署停火文件,国际在线,2008年08月16日01:21报道。
  38. 梅德韦杰夫签署南奥塞梯停火协议,新华网,2008年8月16日19:19报道。
  39. 俄罗斯18日开始从格鲁吉亚境内撤军,中国日报,2008年08月18日报道。
  40. 俄罗斯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新华网。
  41. 格鲁吉亚宣布与俄罗斯正式断交,中国新闻网 。
  42. . www.sinchew-i.com. [2019-11-26] (英语).
  43. . finance.sina.com.cn. [2019-11-26].
  44. Binyamin, Appelbaum. .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4, 2014 [September 13, 2014].
  45. . Mckinsey.com. March 13, 2013 [August 17,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7, 2013).
  46. . Land Values Research Group. June 2, 2009 [2019-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2). (A survey of recessions or expected recessions in 40 countries, 33 of which arguably had property bubbles.)
  47. . 德国之声. 2013-11-21 [2014-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22) (中文(中国大陆)‎).
  48. . 亞太日報. 2013-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3) (中文(繁體)‎).
  49. . 新華網. 2014-02-22 (中文).
  50. . 国际在线. 2014-02-28 [2014-02-28].
  51. Traynor, Ian. . The Guardian. 2014-02-24 [2019-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6).
  52. 克里米亚公投96.6%赞成加入俄罗斯 存檔,存档日期2014-03-18.,亚太日报,2014年3月16日
  53. Eve Conant. . National Geographic.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12 September 2014 [4 Febr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7).
  54. . Foreign Policy. 4 March 2014 [10 Nov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9 November 2014).
  55. 下令中國駐休士頓領館關閉 美國:保護智慧財產
  56. 《新闻联播》痛斥蓬佩奥:正把自己变成人类公敌!
  57. 王赫:《美國對中國之戰略報告》七點解讀
  58. 新浪财经. .
  59. . BBC News 中文. 2020-06-16 [2020-06-18] (中文(简体)‎).
  60. Welle (www.dw.com), Deutsche. . DW.COM. [2020-06-18] (中文(中国大陆)‎).
  61. 于潇清; 刘栋. . 澎湃新闻. 2020-07-22 [2020-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2).
  62. . russiaembassy.fmprc.gov.cn. [2020-07-24].
  63. . mil.news.sina.com.cn. [2020-07-24].
  64. . 中央社CNA. 2020-07-24 [2020-07-26] (中文(台灣)‎).
  65. . 美国之音. [2020-07-27] (中文).
  66. . 美国之音. 2020-07-24 [2020-07-24].
  67. . BBC News 中文. [2020-09-29] (中文(简体)‎).
  68. .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4-03-02 [2014-03-03].
  69. . BBC中文网. 2019-09-18.
  70. . EEAS - European External Action Service - European Commission. [2019-11-04] (英语).
  71. 徐乾昂. . 观察者网. 上海. [2019-04-28] (中文(中国大陆)‎).
  72.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0-09-04 (中文(台灣)‎).
  73. . BBC News 中文. 2020-08-28 [2020-08-28] (中文(简体)‎).
  7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1992年第31号 - 中国政府网
  75. . 紐約時報中文網 國際縱覽. 2017-03-03 [2017-03-08] (中文).
  76.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11年5月 [201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3月31日).
  77. . 財經網. 2011年12月21日 [2012年1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月18日).
  78. Revere, Evans J.R. (PDF). Global China: Assessing China's growing role in the world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19-11-18 [2020-02-09].
  79. http://www.chinanews.com.cn/cj/cj-gncj/news/2010/01-01/2050136.shtml 十年功成崭新起点 中国东盟共创自贸时代,中国新闻网,2010年1月1日。
  80. 外媒:美支持台灣「事實獨立」 日阻礙中台統一,自由時報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