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历史

福建历史福建省的歷史:汉地的一部份。福建在上古时代原為百越人聚居地,屬揚州在福建設置閩中郡是第一個在福建設立行政機構的中國政權,但秦王朝并未能对福建实施直接管辖,福建地方政權作為秦的事实藩屬國而存在。[1]

福建標志性的自然文化遗产,從上至下、從左至右依次為:武夷山 (閩西北),莆田湄洲島媽祖雕像,福州三坊七巷傳統建筑的大門(左)和封火墻(右),廈門鼓浪嶼建筑,泉州城古清凈寺,福建土樓之振成樓。

福建歷史系列条目

史前福建
 昙石山文化
 七閩 · 古閩人 · 閩越人
閩越 334 BC 111 BC

 闽中郡 222 BC 209 BC
兩漢
 扬州刺史部
  會稽郡
孙吴
 扬州
  會稽郡
   会稽南部都尉
  建安郡
六朝
 扬州
 江州
 闽州陈宝应政权557 564
 丰州
  建安郡
  晉安郡
  南安郡
隋唐
 江南道
 岭南道
 江南东道
  福州
  建州
  泉州
  漳州
  汀州
  临汀郡
 福建观察使
 威武军王氏政权893 909
909 945
943 945
威武军李仁达政权945 947
清源軍 949 978
南唐
  永安军 945 956
  忠义军 956 976
吴越
  威武军 947 951,977 978
  彰武军 951 977
兩宋
 福建路 985 1278
  福州
  建州
  泉州
  漳州
  汀州
  南劍州
  邵武軍
  興化軍
  建寧府
  福安府
  兴安州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
  福建道宣慰司
 福建等处行中书省
  兴化分省
  泉州分省
 泉州行中书省
 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
亦思巴奚政权 1357 1366

 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1376 1646
南明
 隆武政权 1645 1646
 明郑政权 1646 1680

 福建省 1647 1911
耿精忠政权 1674 1676
厦门英租界 1852 1930
鼓浪屿公共租界 1902 1943
中華民國
 福建省 1912至今
 闽南护法区 1918 1920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福建省 1932 1935
 闽浙赣省 1932 1935
 闽西特区
中華共和國 1933 1934
 福州特别市
 厦门特别市
 闽海省
 兴泉省
 龙汀省
 延建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
 福建省 1949至今

漢高帝五年(西元前202年),漢朝劉邦封越王勾踐的後代無諸為閩越王,封福建為閩越國,其形式仍為藩屬國,都城設於东冶(今福州)[2]三國時期,孫吳於建安元年在今福州市設侯官縣。

史前时期(公元334年以前)

由于史前考古不足,导致福建在这一段历史时期的资料严重缺乏。福建首例有明确地层记录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化石遗址,是1988年发现的清流县狐狸洞,最新的晋江深沪湾旧石器遗址则表明距今80—5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已经有古人类频繁活动于福建海岸地区。

距今11万年前,台湾海峡的海平面比现在低130~140米,福建沿海岛屿和大陆是连在一起的,此后海平面不断上升,直到距今4,000~3,500年前左右,海平面到达最高水平,海水侵蚀沿海地区和岛屿。这可以从目前发现的包括金门公元8000年前的复国墩遗址,平潭公元6000年前的売丘头遗址, 马祖公元5500年前的炽坪垅遗址看出。闽侯公元5000多年前的昙石山遗址,东山公元4500多年前的大帽山遗址,霞浦公元4000年前的黄瓜山遗址,闽侯公元4000多年前的庄边山遗址,金门3500年前的浦边遗址等发现证据。

闽越国

福建古代為百越的一支古閩人七閩)所居住之地。

公元前306年,越國楚國消滅,越王無彊被殺,越國貴族與居民向南遷徙並與福建的古閩人融合成閩越人

公元前220年,秦朝在統一中原七國的隔年,開始進攻南方的閩越地區,秦政府廢除騶無諸的王號,貶為君長,但仍繼續由他統治新設置的閩中郡秦始皇駕崩後,中原六國的遺民貴族開始擁兵反抗秦朝。由於中原各國陷入內亂,遙遠的閩越地郡縣在沒有壓抑下開始出現割據政權。其中,閩越與東甌為兩支最活躍的閩越人,其領導人騶無諸與騶摇皆為閩中郡的君長,先後率領閩越與東甌的軍隊北伐秦國與楚王項羽,為漢帝國的創建立下功勞,並雙雙封王,其中騶無諸為閩越王

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廢閩越首領王號,使之臣屬於秦而行自治;秦末大乱时,闽越王摇及无诸率兵由闽中北上中原,参与楚汉战争。前202年,汉朝刘邦越王勾践的后代无诸为闽王,封國為闽越国。无诸定都于东冶(今福州),后东越王余善武夷山城村修建闽越王城,国势日强,多次扩大领地,成为汉朝劲敌。

闽越国一称东越国,因漢朝封騶餘善為东越王之故。

汉朝

西漢初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1年),因閩越國叛漢之故,派朱买臣率领大军灭闽越国,焚毁城池宫殿,將閩越王族及軍吏全部遷至江淮之間,無意經營閩越國故地(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全省),當時福建遍布森林的崎嶇山區,難以派駐軍隊和行政人員。到西漢後期才設置了第一個縣-冶县(今福州)属会稽南部都尉,隶属会稽郡,而到二百多年後的東漢末也僅有二縣,僅有少量中原移民从海路南下,进入福建。当时东南沿海一带,從寧波向南數千里的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基本上仍是以閩越人為主,其後成為福建漢族。

六朝

三国时期,东吴孙权自196年—257年,五次出兵,才占有福建,开始有一批江南人从海陆两路移居福建,206年在今建瓯设置建安郡,下辖5个县,出现了福建历史上第一个城镇——建安(即建瓯)。

西晋于282年从建安郡分设晋安郡,下辖8个县(侯官、原丰、温麻、晋安同安新罗宛平罗江),闽北的建安郡也有8个县(建安吴兴东平建阳邵武将乐延平、绥城)。

晉惠帝永嘉年间,八王之亂永嘉之乱,大批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入闽。其中有八姓入閩

南朝梁天监年间(502年-519年),又从晋安郡分置南安郡,郡治设今南安丰州镇。

547年(梁太清元年),发生侯景之乱长江流域的主要城市:建康(南京)、江陵、江州(九江)、广陵(扬州)等都受到战火破坏,大批三吴难民南下入闽避难。

永定元年(557年),为羁縻割据闽中的陈宝应,在晋安郡置闽州(不久改为丰州,治所在今福州),为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省级建制,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

隋唐

開皇九年(589年),隋朝灭陈,废三郡置泉州,后又改为建安郡。

唐太宗李世民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福建属江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南安市丰州镇)、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

唐代在福建地区共设置了5个州、23个县:福州8县、建州(建瓯)5县、泉州4县、漳州3县和汀州长汀)3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军区长官职称),始出现福建名。

總章二年(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到福建,治理岭南地区,平息广东陈谦与“蛮僚”首领苗自成、雷万兴等“寇乱”,呈请设立漳州并开发漳州,被后世尊为“开漳圣王”。

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率中原光、寿兵攻占福州,开始新一轮入闽的移民潮,史称“十八姓从王”。

唐代,伴随着一波波的移民潮,福建的人口与经济规模渐长。

附郭县
福州闽县侯官县 万安县 长乐县 连江县 古田县 长溪县 尤溪县
建州建安县建阳县 唐兴县 邵武县 将乐县 沙县
泉州晋江县南安县 莆田县 清源县    
汀州长汀县黄连县 杂罗县
漳州漳浦县龙溪县 怀恩县

五代十国

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后梁封为闽王,定都福州。在他的统治下,闽地的经济、文化得以迅速发展,他被后世尊为“开闽圣王”。940年以后,闽国由于王氏家族内斗,分裂出殷国并发生内战。天德三年(945年),闽国被南唐所灭,共历6主37年。闽国时期对后来福建的文化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审知次子王延钧杀兄篡位称帝,升福州为长乐府,立为东都,领福、泉、建、汀、漳、镛(将乐)、镡(延平)七州。

945年,闽国被南唐灭亡,但南唐仅得建州、汀州。福州先是为李仁达所据;947年,李仁达割据势力被吴越消灭。泉、漳二州,为原闽国泉州散员指挥使留从效割据,南唐封留从效为晋江王、清源军节度使。留氏卒后,继由清源军统军使陈洪进割据。陈洪进割据漳州、泉州达19年之久,拥有近2万人的武装部队。保大四年(964年),清源军改名平海军,名义上归两浙西南路。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陈洪进上《纳地表》,将其所辖漳、泉二州14县献给宋廷。

宋朝

北宋的福建地区属于福建路,设置6个州、2个军和47个县——福州12县、建州7县、泉州7县、南剑州5县、汀州5县、漳州4县、邵武军4县、兴化军(979年起)3县。此后,福建地区长期保持8个州府级的行政区划,因此称为“八闽”。

北宋末年,兵占领中原,汉族第三次大规模南迁,有相当一部分在福建定居。宋代福建户数已突破百万大关,到嘉定年间户数达到159万多。

南宋单独设置了福建路,设置1个府、5个州、2个军和48个县——建宁府7县、福州12县、泉州7县、南剑州5县、汀州6县、漳州4县、邵武军4县、兴化军3县,福建路治所设在福州。

南宋初,二程洛学入闽,闽学创始。南宋绍兴淳熙年间,福建人朱熹对北宋以来的理学思潮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闽学发展成熟。

德祐二年(1276年),军占领临安,益王赵昰在福州即位,改号景炎,提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

宋朝时福建的经济文化达到鼎盛。海外贸易发达,泉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文教方面,两宋(淳祐二年,即1242年以前)福建共产生进士5,986名,状元19名,分居全国第一、第二。

宋朝是福建出產最多駙馬,郡馬的朝代,是史上罕有的。

林存:娶宋寧宗和曹美人女趙玉屏

葉益:娶魏王趙從政妹趙環娘

吳翁保:宋末三主時娶郡主趙氏

陳立可︰娶廣王之女趙氏,居赤砂

陳植:娶安定郡王趙伯澤女郡主趙孟姬,趙氏1224至1297,陳植1212至1293。

陳概:1210至1286,娶安定郡王趙伯澤女,和陳植是襟兄弟。[3]

黃天從:娶郡主趙溫淑

黃材:黃天從和趙溫淑之子,娶宋度宗女趙貞靜

林真子:宋理宗時娶郡主趙氏

州、军附郭县
福州闽县 侯官县怀安县 福清县 长乐县 永福县 闽清县 连江县 罗源县 古田县 长溪县 宁德县
建州建安县 瓯宁县建阳县 崇安县 浦城县 松溪县 关隶县
泉州晋江县南安县 惠安县 同安县 清溪县 永春县 德化县 
南剑州剑浦县顺昌县 将乐县 沙县 尤溪县
汀州长汀县上杭县 武平县 宁化县 清流县
漳州龙溪县漳浦县 长泰县 龙岩县
兴化军莆田县仙游县 兴化县
邵武军邵武县光泽县 泰宁县 建宁县 

元朝

元朝江浙行省统治下的福建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设福建等处行中书省于福州,江西行省并入福建行省,十六年(1279年)设泉州行中书省于泉州,十七年(1280年)合并为福建等处行中书省,治于泉州,同时复置江西行省。十八年(1281年)迁治于福州,十九年(1282年)迁回泉州,二十年(1283年)迁回福州,二十二年(1285年)福建行省并入江西行省,二十三年(1286年)复置,旋并入江浙行省。二十五年(1288年)复置,二十八年(1291年)废,二十九年(1292年)复置,大德元年(1297年)改称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移治泉州,三年(1299年)废,并入江浙等处行中书省,置福建道宣慰司都元帅府,分管福州路建宁路泉州路兴化路邵武路延平路汀州路漳州路等八路。至正十六年(1356年),恢复福建等处行中书省。至正十九年(1359年),前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三旦八和前兴化路总管安童在兴化路自设兴化分省[4]

宋末,由于蒲寿庚弃宋降元,使泉州港没有受到破坏,反而发展成国际著名的港口,市内形成大批外侨(主要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定居的居留地“蕃坊”,当年留下的清真寺一直保留至今。天主教也于元代传入泉州,元代中国天主教仅有两个主教区,一个在泉州,建于皇庆二年(1313年),另一个在北京。蒲寿庚大力拓展泉州海外贸易,使泉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

1357年,亦思法杭人赛甫丁凭其所拥有的武装和市舶的财源,伙同阿迷里丁割据泉州,伺机北略兴化、福州,妄图建立“亦思法杭国”。1366年,福建行省参政陈友定奉命讨伐番寇,收复兴化,攻克泉州,收复漳州,长达九年之久的亦思巴奚兵乱遂告平息。亦思巴奚兵乱导致泉州港经济文化的大衰退以及泉州伊斯兰教的衰落。

明朝

吳王元年(1367年),朱元璋派将军汤和从宁波经海路攻取福建。

明朝置福建承宣布政使司,下设8个府、1个直隶州和57个县:福州府9县、建宁府8县、泉州府7县、兴化府2县、邵武府4县、延平府7县、汀州府8县、漳州府10县、福宁州(1473年起)2县。

洪武三年(1370年)以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福建正常的海上贸易受阻,民间走私贸易发达,走私的中心是漳州龙海月港。较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海外移民也从明朝开始产生,移民目的地包括了台湾东南亚琉球日本

正统十三年(1448年)二月,邓茂七沙县发动农民起义,,连破二十余县,“控制八闽”,次年被平定。

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倭寇日本海盗)活动渐盛,福建沿海受害严重。1557年和1558年,省府福州曾两次被倭寇攻陷。

隆武元年六月廿八日(1645年7月19日),泉州南安郑芝龙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福京天兴府)登基,年号隆武。隆武二年八月十日(1646年10月6日)隆武帝被清军俘虏。此后,郑成功(国姓爷)先后以厦门台湾为基地继续抵抗清军大约40年之久。

附郭县散州、厅
福州府闽县 侯官县/福清县 长乐县 永福县 闽清县 连江县 罗源县 古田县
建宁府建安县 瓯宁县/建阳县 崇安县 浦城县 松溪县 政和县 寿宁县
泉州府晋江县/南安县 惠安县 同安县 安溪县 永春县 德化县 
兴化府莆田县/仙游县
邵武府邵武县/光泽县 泰宁县 建宁县
延平府南平县/顺昌县 将乐县 沙县 永安县 尤溪县 大田县
汀州府长汀县/连城县 永定县 上杭县 武平县 宁化县 清流县 归化县
漳州府龙溪县/海澄县 漳浦县 长泰县 南靖县 平和县 诏安县 龙岩县 漳平县 宁洋县
福宁直隶州//宁德县 福安县

 

清朝

清朝福建全省地图,含今福建省及台湾地区。

清朝在福建省增设了福宁府台湾府龙岩州永春州。共设10个府、2个直隶州和63个县、5个厅:福州府10县(闽县侯官福清长乐永福闽清连江罗源古田屏南)、建宁府7县(建安瓯宁建阳崇安浦城松溪政和)、泉州府5县(晋江南安惠安安溪同安)1厅(马巷)、兴化府2县(莆田仙游)、邵武府4县(邵武光泽泰宁建宁)、延平府7县(南平顺昌将乐沙县永安尤溪)、汀州府8县(长汀连城永定上杭武平宁化清流归化)、漳州府7县(龙溪海澄漳浦长泰平和南靖诏安)1厅(云霄)、福宁府5县(霞浦宁德福安福鼎寿宁)、台湾府4县(台湾嘉义彰化凤山)3厅(淡水噶玛兰澎湖)、龙岩州2县(漳平宁洋)、永春州2县(德化大田)。

清初,福建先后隶于南明的南京弘光政权和福州隆武政权,并作为郑成功的抗清基地。永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在大陆失势,转而进攻荷兰人占据的台湾,并于永曆十六年(1662年)占领台湾。永曆十七年(1663年),郑成功控制的金门厦门易手于清军,清朝控制福建全境。

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颁布迁界令,福建沿海大量居民被迫流离失所,直至1669年复界以后才得以重返家园。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从明郑政权手中夺取台湾,并于二十三年(1684年)增设台湾府。至光绪十二年(1886年)台湾单独设省。

清朝时福州是中国与琉球国贸易的规定口岸。福建也是清朝茶叶出口贸易的主要省份。福建在清朝时粮食无法自给,需要从外省输入,特别与台湾的贸易关系十分密切[5]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中南京条约》签订,将厦门和福州均辟为通商口岸,向外国商人开放。1902年在厦门还开辟了鼓浪屿公共租界

洋务运动中,左宗棠开办福州船政局船政学堂,成为近代中国海军的摇篮。

光緒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国袭击了马尾军港

清代福建的科举文教兴盛,进士数量居全国前列,培养出大批官员和文人。到了清末新学兴起,福建作为船政学堂的所在,也产生了大量近现代知识分子。

清朝,福建人持续向海外移民,海外福建籍华人人口剧增。到了清末,部分海外福建华人回国创办实业甚至资助中国革命。

福建还是近代西方传教士人数最多也最活跃的省份。19世纪,基督教新教有6个主要教派进入福建:美以美会、英国圣公会美国公理会以福州为基地,传入福建大部分地区;归正会伦敦会英国长老会以厦门为基地,传入闽南地区。

附郭县散州、厅
福州府闽县 侯官县/福清县 长乐县 永福县 闽清县 连江县 罗源县 古田县 屏南县
建宁府建安县 瓯宁县/建阳县 崇安县 浦城县 松溪县 政和县
泉州府晋江县马巷厅南安县 惠安县 同安县 安溪县
兴化府莆田县/仙游县
邵武府邵武县/光泽县 泰宁县 建宁县
延平府南平县/顺昌县 将乐县 沙县 永安县 尤溪县
汀州府长汀县/连城县 永定县 上杭县 武平县 宁化县 清流县 归化县
漳州府龙溪县云霄厅海澄县 漳浦县 长泰县 南靖县 平和县 诏安县
福宁府霞浦县/宁德县 福安县 福鼎县 寿宁县
台湾府台湾县淡水厅 噶玛兰厅 澎湖厅嘉义县 彰化县 凤山县
龙岩直隶州//漳平县 宁洋县
永春直隶州//德化县 大田县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民國初年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福建新軍第10鎮統制孫道仁、第20協協統許崇智於九月十九日(11月9日)起義,控制福州,殺福州將軍樸壽、閩浙總督松壽自盡。二十一日(11月11日)成立福建都督府。二十三日(11月13日),革命軍授予孫道仁「中華民國軍政府閩都督之印」,總理全省軍事和政務[1]。民國二年(1913年)7月,國民黨發動「二次革命討袁行動,孫道仁和許崇智於7月19日通電宣佈福建獨立。在蘇、川等地討袁失敗後,孫道仁於8月9日通電宣佈取消福建獨立。北洋軍將領李厚基帶兵入閩,任福建鎮守使。

袁世凱死後,福建省先後為皖系直系軍閥的勢力範圍。民國六年(1917年),孫中山率革命黨人南下廣州,建立護法軍政府,組織護法軍討伐段祺瑞北洋政府。先後在湖南、湖北、四川、廣東、福建等地進行護法戰爭。1918年,陈炯明率援闽粤军闽南建立了闽南护法区

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間,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等從廣東出兵福建。至12月初,北伐軍攻克了整個福建。

反围剿战争與福建事變

民國十八年(1929年)初,国民党江西省主席朱培德以3個旅兵力,企圖圍殲紅四軍於贛南地區。此時,閩西及閩南的国民党军队大部,正在廣東潮汕地區同粵軍與地方紅軍交戰,閩西守備力量薄弱。紅四軍為避敵鋒芒,決定挺進閩西,解放长汀后,分兵龍巖、永定、上杭、連城、武平等縣,建立起閩西革命根據地。红四军在长汀召开万人群众大会庆祝解放,会后发动群众没收土豪劣绅和反动分子的财产、粮食,分发给贫苦的工人、农民。在闽西、赣南20余县范围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闽西地区的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由此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由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消灭中国共产党,民国十九年(1930年)起,对位于福建、广东、江西等省份的「革命根据地」区域实行闽、 粤、赣“三省会剿”,先後实行五次军事围剿。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軍將領陳銘樞蔡廷鍇等人,聯合其他反蔣勢力,發動福建事變,成立「中華共和國」,福州成為臨時首都。蒋介石以大軍鎮壓。由於福建事變未取得其他勢力支持,十九路軍內亦有反對意見,在兩方實力懸殊下終告失敗。最後十九路軍主力被国民党政府的军队擊破。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冬,中央紅軍突圍長征後,国民党政府集中了16個師約20萬兵力,扑向福建各个革命根据地,轮番对红军和游击队进行“清剿”。福建的地方红军和游击队,在当地中共组织的领导下,紧密依靠人民群众,于闽西、闽北、闽东、闽南和闽中五个革命根据地,独立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反「清剿」游击战争。直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和中國共產黨再次合作,福建的紅軍遊擊隊才被国民党政府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第2、第3支隊和軍部特務營,成为在大江南北进行抗日战争的重要武装[6]

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期間,因日軍與國軍在長江流域對峙,在福建地區抽不出足夠的兵力來進行佔領,僅在福建沿海部分地區的港口及腹地進行小規模作戰,並派軍機轟炸福州、莆田和閩南地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春,為配合進攻武漢,日軍決定佔領廈門和廣州,企圖遮斷國際對中國的供應線。5月,福州廈門先後失守。

第二次国共内战

抗日戰爭勝利後,抗日战争胜利后,国軍設立閩東、閩南、閩西、閩北、閩中五個綏靖區,部署保安團等部隊进攻中共革命根據地和遊擊區。福建各地中共組織一面發動和平民主運動,反對內戰;一面分散隱匿中共游擊隊,與国府军周旋。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集中兵力进攻東北、華北的解放區,福建兵力空虛,福建各地中共组织积极发动群众運動,开展遊擊戰爭,配合全国的国共内战。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閩浙贛區委(中共福建省委于1947年1月改称闽浙赣区委,同年9月又改为闽浙赣省委)領導人和武裝力量分赴福建各地開展遊擊戰,並發動反抽丁、抗徵糧和打穀倉等群眾運動。並於6月18日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總隊」(簡稱粵東支隊)。解放軍日益活躍,地方治安不復平靜;是年底,全省行政區劃為7行政督察區、67縣、2市、10市轄區、899鄉(鎮)。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月底 中華民國政府在廣東口成立「閩粵邊區剿匪總指揮部」,以涂思宗為總指揮。將福建的武平、上杭、龍巖、永定、平和列為「匪區」。因應「剿共」需要,於2月實施戰時體制,恢復福建省保安司令部。8月至9月,集中3個保安團,在各縣地方保安隊等配合下,對中共據點實行大規模的掃蕩[7]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軍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迅速攻占芜湖、南京、镇江等地,取得渡江戰役勝利後,乘勝南下,国军兵敗如山倒。第三野戰軍解放上海後,向東南沿海進軍。5月下旬,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第二野战军转向西南进军,命令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进军福建,解放福建。中共閩浙贛省委和閩粵贛邊區委隨即領導福建各地遊擊隊,全力配合和支援南下野戰軍解放福建大陆和沿海岛屿。8月,驻闽國軍福州市退往金門。8月17日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司令葉飛解放福建省省會福州,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和福建軍區。

行政督察區專员公署駐地
省直轄地區/福州市 廈門市林森縣 閩清縣 永泰縣 長樂縣 福清縣 連江縣 平潭縣 羅源縣
第一區福安縣/福安縣 霞浦縣 福鼎縣 寧德縣 壽寧縣 周寧縣 柘榮縣
第二區南平縣/南平縣 尤溪縣 沙縣 順昌縣 將樂縣 建寧縣 泰寧縣 古田縣 屏南縣
第三區建陽縣/建陽縣 建甌縣 浦城縣 邵武縣 崇安縣 松溪縣 政和縣 水吉縣 光澤縣
第四區晉江縣/晉江縣 莆田縣 仙游縣 南安縣 同安縣 永春縣 惠安縣 安溪縣 金門縣
第五區龍溪縣/龍溪縣 雲霄縣 漳浦縣 詔安縣 海澄縣 長泰縣 東山縣 南靖縣 平和縣 華安縣
第六區永安縣/永安縣 大田縣 德化縣 三元縣 寧化縣 清流縣 寧洋縣 明溪縣
第七區龍巖縣/龍巖縣 永定縣 長汀縣 上杭縣 武平縣 漳平縣 連城縣

現代

1950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控制了除金门马祖烏坵等岛屿之外的福建省绝大部分地区。國共內戰後,福建省分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華民國政府實質管轄,雙方的行政區劃中也都設有福建省。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管辖除了金門馬祖烏坵外的福建省大部分地区,省会设在福州市;中华民国福建省实际管辖金門和連江縣、烏坵,省会设在金門县。

1949年的古寧頭戰役,解放軍的渡海作戰受挫之後,解放軍受限於海空軍力量不足,在東南沿海島嶼的戰事中,大體處於守勢。1950年初,解放軍準備再進攻金門。為孤立金門守軍,造成再戰金門的有利態勢,命解放軍將領周志堅率31軍並指揮32軍94師和炮兵14團3營,於5月初解放東山島[8]。6月朝鲜战争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擊敗北朝鮮,大舉越過三八線,進抵鴨綠江畔。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軍委暫停攻台計劃,將主力部隊調往朝鮮,與美軍對峙。美國開始認識到台灣对牵制中国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將台灣重新納入防禦體系,並派遺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中华民国政府获得大量美援,得以進一步鞏固其統治基礎,借機加緊在沿海島嶼進行游擊戰。1953年7月,韓戰停戰協定簽署前,国民党政府将领胡璉率1萬多名军队,對位於福建和廣東二省交界處的東山島突然發起了登陸進攻作戰。解放軍擊敗國軍,取得東山島戰役的勝利。戰役後,蔣中正反攻大陸」的軍事作戰行動至此告終。双方在福建沿海曾发生过数次战斗,包括了1958年的八二三炮战

多山的福建在近代一直未能修建铁路(直到1956年建成鹰厦铁路),因而阻碍了该省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内地的联系。在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之前,福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的前线省份,基础建设落后,经济不发达。改革开放以后,福建省依靠民营企业和海外投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曉望,《福建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2. 《史記·東越列傳》中華書局1982
  3. 趙伯澤墓志沒記載這兩名郡馬的名字,墓志只記載徐氏所出之一子七女,兩名郡主未知是否繼室所出。另,趙孟姬生年有問題,未知是否福建那邊記載錯誤。因趙伯澤生卒年是1137至1218。
  4. 福建省志
  5. 胡夏米. . [2008-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2). 英国人一般很少认识沿海贸易对于中国人有巨大的意义,更不知道中国某些地区的人的生活必需品整个儿是仰仗沿海贸易供应的。例如,福建省就是从富庶的台湾(台湾不愧为所谓中国的谷仓之一)吸收大米以满足其大部分消费需要的。当我们一八三二年四月泊在厦门港的时候,我每天看见有一二十艘三百至五百吨的帆船进港,装载大米和糖。我又令人计算船数,在七天内进口一百至三百吨不等的帆船共不下四百艘,其中大部分是从满洲来的沿海商船,装载各种谷物,也有不少是从[麻六甲]海峡来的,装有很值钱的货物。
  6. 《福建通史 大事記》
  7. 《福建通史 大事記》
  8. 國共在大陸的最後一戰發生了什麼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