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站

香港大學站英語:[4])是一個位於香港香港島中西區石塘咀薄扶林道鄰近香港大學地底,屬於港鐵港島綫鐵路車站,主要服務石塘咀及龍虎山一帶。此車站由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凱達環球負責設計,由金門西松聯營負責興建。車站於2014年12月28日正式啟用,並與堅尼地城站成為全港首兩個以四個中文字命名的重鐵車站。亦是全港首個站名中中文字比英文字母多的車站。

香港大學

HKU
香港大學站大堂(2014年12月)
位置 香港香港島中西區
石塘咀薄扶林道地底
地理坐标22°17′03″N 114°08′08″E
机构香港鐵路有限公司
途经 港島綫
1個島式月台
股道2條
交通巴士小巴的士電車
车站构造
站体类型地底車站
车站层数2層[1]
出口数目6個[1]
15部[1]
扶手電梯數目扶手電梯13條;自動行人道2條[1]
建筑设计Aedas(港大百週年校園建築師王歐陽有為設計提供意見)
车站色系  嫩綠色
其他
使用状态使用中
车站代码HKU
历史
启用日期2014年12月28日[2][3]
营运
車站服務時間05:51-01:20
首班车堅尼地城:06:13
柴灣:06:01
班车堅尼地城:01:10
柴灣:00:52
邻近车站
上一站 港鐵 下一站
堅尼地城
终点站
港島綫 西營盤
位置

香港大學站興建在地底洞穴內,車站A1出入口至大堂的垂直距離深入地底70米,成為全港最深及最大的洞穴車站。[5][6][7]

車站設計

香港大學站的設計打破了半山區沒有港鐵站的慣例,車站在山體下方建造,並透過多組升降機連接位於半山的薄扶林道以及香港大學本部校園。車站位於香港大學的出入囗以磚紅色為外牆主色,選色與香港大學百周年校園外牆匹配,外牆也設有香港大學校徽,同時也設有8部高速升降機和有蓋天橋與香港大學的有蓋行人通道系統對接。而車站大堂及月台以青檸綠色為主色,與香港大學所用的綠色互相匹配,也象徵此站所處的位置充滿綠化[8],並具環保意義。

樓層

FB/U3 出口 A2(香港大學本部校園上層出入口)、C1出入口(香港大學百週年校園出入口)
U2 黃克競樓 A1出入口(連接薄扶林道及香港大學本部校園下層出入口)
LB/U1 行人天橋 A1出入口行人天橋(橫跨薄扶林道)
G 薄扶林道 A1、C1出入口
地面 B、C2出入口(屈地街/山道/卑路乍街)
BL1 不對外開放(只限C1出入口)
REF 防火層 避火區(只限A及C1出入口)
C 大堂 客務中心、車站商店、洗手間
出入口通道 連接各出入口、避火處(只限A及C1出入口)
P1
1 港島綫往柴灣西營盤
島式月台,開右邊門
2 港島綫往堅尼地城(終點站)

大堂

大堂,付費區(2020年3月)
車站商店以及自助服務設施

香港大學站內提供7間商店供乘客購物或進食,包括兩間7-11便利店759阿信屋、点点綠、美心西餅及銀行櫃員機等服務[9]。車站亦自助服務設施、以至男、女、及傷殘洗手間。另外,大堂近B出入口設有1部「會員服務站」,供乘客享用港鐵友禮會的會員優惠[10]

大堂全景圖(2018年6月)

月台

由於港島綫、南港島綫(西段)的工程不是同步進行,兩綫的月台將會分階段興建。根據地鐵公司在2006年8月發表的修訂建議方案,香港大學站在港島綫啟用時會設置一層島式月台,供港島綫列車使用[11]

在此之前,根據地鐵公司在2005年9月發表的港島綫的初步設計方案,香港大學站在港島綫(工程期間稱為「西港島綫」)啟用時,將會由上下兩個側式月台構成,港島綫的路軌會先置在車站月台的北面(月台設計已經計算南港島綫(西段)的轉車流量);當南港島綫(西段)興建時,才把南港島綫(西段)的路軌加建在月台的南面,成為兩層的島式月台設計,使車站成為諸如北角站的順方向跨月台轉車站。然而,由於南港島綫西段的興建時間尚未明朗,因此地鐵公司在2006年8月發表的修訂建議方案中,放棄上述跨月台轉車的設計,以求使興建西港島綫的成本略為下降。

1號月台全景圖(2018年6月)
2號月台全景圖(2018年6月)

出入口

香港大學站設有6個出入口,而當中A出入口和C1出入口以合共12部高速升降機連接位於薄扶林道、香港大學黃克競樓及山道的出入口,來往半山及車站大堂只需四分鐘,比起以往使用寶翠園之登山扶手電梯快兩倍。各出入口如下[12][13]

編號指示圖片建議前往的目的地
   香港大學薄扶林道
聖安多尼學校
聖保羅書院
聖士提反堂中學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周亦卿樓、黃克競樓、鈕魯詩樓、陸佑堂、黃麗松講堂、邵逸夫樓、中山廣場)
  屈地街屈地街
香港萬怡酒店
均益大廈2期
香港華美達酒店
石塘咀市政大廈
聖安多尼學校
聖類斯中學
聖士提反堂中學
翰林峰
One Eight One
維港峰
  山道
香港商業中心
今旅
均益大廈1期
聖公會聖彼得小學(山道70號)
業昌大廈
Eight South Lane
 
   薄扶林道薄扶林道
香港潮商學校
賽馬會第一舍堂村
利馬竇宿舍
聖公會聖彼得小學(山道88號)
寶翠園
任白樓
香港大學百週年校園(鄭裕彤教學樓、李兆基會議中心、逸夫教學樓、賽馬會教學樓)
  卑路乍街
卑路乍灣公園
維壹
堅尼地城游泳池
西寶城
註︰ 設有 |  設有 |  設有

升降機

香港大學站連接位於半山的出入口的12部高速升降機配備兩套獨立供電系統亦有防火捲簾和抽風裝置,萬一車站通道發生火警,升降機可阻擋濃煙,讓乘客即時用升降機逃生。港鐵亦首次在車站設置避火區,有加壓裝備可防止濃煙滲入。港鐵表示,每部升降機最多可載28人,設計是根據2031年乘客使用量作為設計標準,估計通車後出入口的客流量只會用到設計上限的一半。[14]

車站藝術

A出入口通道設長約80米的香港大學百年壁,展示香港大學過去百多年來不同階段的發展史

A出入口通道設長約80米的香港大學百年壁,展示香港大學過去百多年來不同階段的發展史,然而對於有關國殤之柱於港大校園陳列的事情,卻全無揭示。該出入口升降機設牆身藝術《大學歷史建築》,C出入口升降機牆身設藝術品《西城小巷 II》,大堂西面牆身為社區畫廊。

利用狀況

本站鄰近香港大學,因此有不少香港大學的師生,甚至校外的市民亦會選擇使用本站往返大學。另外本站亦鄰近多所中小學以及石塘咀商住區,亦且有不少前往南區西部的市民亦會選擇於本站轉乘其他交通工具前往目的地,故此本站自啟用以來一直有高企的客流量。

接駁交通

接駁交通列表
電車
巴士
專線小巴

歷史

香港大學站於1970年的《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出現。香港大學站作為港島綫的車站,應該在1980年代與港島綫一起興建。但是當時地鐵公司(即現時的香港鐵路有限公司)以上環站以西的路段客量不足和存在技術困難為由,未有展開工程。

根據2005年6月的建議,香港大學站將會是港島綫延伸段(即西港島綫)和南港島綫的轉綫站,而不是在較早前的建議中,一個南區鐵路支綫(當時也被稱為西港島綫,即現時南港島綫西段的前身)的車站。

此車站由金門西松聯營負責興建,結構工程已於2013年10月31日完成,整體工程於2014年6月30日竣工,並已於2014年12月28日投入服務[2]

港鐵在2014年12月13及14日(星期六、日)開放堅尼地城站和香港大學站予公眾參觀,由中西區區議會派發入場券。12月13日有逾二千名中西區居民參觀本站。[15]

建議位置

在1980年代或之前的方案中,這個車站位於嘉安街屈地街山道之間的一段德輔道西的地底,而附近的商住大廈創業中心及商業大廈太平洋廣場均設有預留位興建車站出入口和大堂[16]。然而,由於大型私人屋苑寶翠園的發展,車站西南移至寶翠園一帶。到了設計2006年的方案時,地鐵公司打算遷就香港大學和其鄰近半山區的乘客,所以再將車站位置設於山道以及薄扶林道之間的山坡底下。

短期優惠

港鐵曾於2014年12月28日至2015年3月28日(西營盤站投入服務前)推出「減$2優惠」,持特惠八達通者則可享1元車費折扣優惠。[17]。乘客在設置於西營盤站附近的四間 7-Eleven便利店內的自助機以八達通拍卡,再經由上環站或香港大學站入閘往其他港鐵車站,便可享有優惠。

4間7-11便利店位置如下﹕

  1. 西營盤德輔道西 125 號大興大廈地下 E 號舖位
  2. 西營盤正街 18 號啓正中心地下 A 號鋪位
  3. 西營盤般咸道 55 號
  4. 西營盤皇后大道西 240 號

2019年配合警方行動暫停本站列車服務

2019年7月29日晚上10時18分,港鐵宣佈因應警方要求,港島綫列車服務只維持柴灣站至上環站,西營盤站、香港大學站和堅尼地城站列車服務暫停。直至晚上11時34分全綫服務回復正常。[18]

薄扶林道香港大學衝突事件

2019年11月15日晚上,A2出入口外被人架設大量鐵馬和雜物,防止警員走入校園

2019年11月11日凌晨1時,警方指有人破壞港鐵香港大學站薄扶林道出入口的閘門,警方及後拘捕一名男子,涉嫌刑事毀壞。[19]

及後,示威者發起一連多日的「大三罷」行動,各大學亦演變成戰場。因應衝突情況,A1、A2和C1出入口要長期關閉。經歷多日的衝突後,於薄扶林道出入口的升降機被大肆破壞,車站出口其他設施包括多塊玻璃也碎裂。由11月13日起,為期多日,本站須每晚提早關閉。 [20]

而被受嚴重破壞的A1、A2和C1出入口,需要較長時間復修方能重開。[21][22]

問題

命名爭議

香港大學站曾經是西港島綫的3個車站中,唯一未有命名共識的車站。1967年至1980年代的方案中,該站是以石塘咀的一條較為著名的街道屈地街而命名為屈地站,這亦是香港電車的其中一個總站。而到了1990年代,這個車站因附近的大型私人屋苑寶翠園而改名作寶翠站。後來,在香港大學的要求下[23](所持的理由是香港大學的歷史較寶翠園悠久[24]),地鐵當局於2003年再將該車站改名至大學站

然而,這引起了當地居民反對,認為車站主要是應該服務社區而非服務大學,加上他們亦不滿地鐵作出此決定前亦未進行任何諮詢。當時較為主流的意見,是建議把車站命名為石塘咀站,因為車站所處的地區是石塘咀,亦較為符合地鐵站一貫命名的準則[25]。另一方面,3名中西區區議員則爭取該站命名為各自所屬選區的名稱(也就是爭議中的大學寶翠石塘咀)。[26]兩鐵合併前的官方最新建議方案中提及的本站,依然是選用了大學作為站名[27]

由於兩鐵合併,如果該站名稱不作更改,未來的港鐵將會同時有兩個大學站出現。由於當時有傳現時東鐵綫大學站會因此復名馬料水站[28],令部份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不滿,在網上論壇和香港大學的學生激辯[29]。但港鐵發言人指西港島綫的大學站仍不屬於正式名稱,並重申名稱將會反映該區的地區特色[28]。直到2009年,西港島綫動工興建後,港鐵將該站暫時命名為香港大學站[30],但英文名稱則命名為「Hong Kong University」,與香港大學的正式英文名稱「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有別。雖然如此,但車站的正式名稱仍可能會更改為其他名稱(如柯士甸站在興建時一直稱為「西九龍站」,直至車站啟用前不久才改為現時的名稱)。[31]

其後,《明報》根據於2012年1月12日定立的一份港鐵文件引述,該站中文名稱有機會更改為港大站,英文名稱維持不變。[32]有關消息在該文件以外,未有被其他港鐵網站確認。1月26日,港鐵公司指有關站名為「手民之誤」,尚未落實。[33][34][35]

2013年10月月尾,港鐵將該站英文名稱改為「HKU Station[36](即香港大學之正式英文名稱縮寫),中文名稱則暫時維持為「香港大學站」。其後,根據「西環變幻時」Facebook群組於2014年3月及5月網民發佈的相片,可見車站名稱確實為香港大學站[37]HKU Station[4]

啟用首日發現問題

在車站啟用首日,有乘客發現香港大學站A1出入口連接行人天橋的升降機,顯示屏上將行人天橋英文「Footbridge」串錯成「Foodbridge」,其後港鐵於29日作出更正[38]。其餘問題包括乘客發現升降機門開關掣提示對調、而月台「香港大學 HKU」名牌亦有錯處,「港」字左上角的兩點掉轉[39]

多處範圍出現滲漏

香港報章報導香港大學站通道由2015年4月中起至少有5處地方出現滲漏,最嚴重兩處靠近B出入口,水勢尤如水喉急勁,職員需要以膠帆布遮蓋漏水的天花板及以水桶盛載水,並且封鎖部份通道。港鐵稱事故涉地下水滲漏,正在維修。有立法會議員及專家質疑港鐵為了趕工而犧牲工程質素,擔心雨季來臨後滲水問題將會更為嚴重,甚至影響鐵路服務,敦促港鐵盡快改善。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副主席范國威批評是豆腐渣工程,認為單是一個香港大學站至少5處漏水,匪夷所思,質疑施工及監管有問題,過去30多年來,港鐵站極少發生漏水事件,憂雨季來臨情況惡化,盼港鐵交代事件[40]。港鐵車務營運主管李聖基回應表示,西港島線深入地底數十米,水壓比較大,而工程有建築夾縫,難免出現滲漏情況,以往香港站通車初期亦出現過類似情況,強調此情況出現與趕工無關。他又指出,滲漏不會影響車站結構及車務運作,車站設計已經考慮到保護供電裝置,而維修則會以灌漿方式修補縫隙,及將滲水引走,不過灌漿需時比較長,暫時難以確定完成日期[41]

出入口離站太遠

有市民反映連接本站出入口的行人通道太長,最長的達340米,要走5分鐘才能到達車站大堂,對乘客尤其長者極為不便;亦有市民指出前往荃灣搭乘小巴只需15分鐘便能到埗,相反前往本站卻要費時費力徒歩,利用港鐵出行反而沒有時間優勢。 [42]

工程期間相片

2013年
2014年

未來發展

南港島綫(西段)

南港島綫西段將由中西區的香港大學站開始,到達南區的瑪麗醫院站及數碼港站,再經華富站、田灣站及香港仔站,最終以黃竹坑站為終點站。

參考資料

  1. (PDF). 港鐵公司. [2020-02-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2-15).
  2. . 東方日報. 2014年10月18日 [2014年10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0月30日).(繁體中文)
  3. . 無綫新聞. 2014年5月29日 [2014年5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5月29日).(粵語)
  4. . [2014-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8).
  5. 香港大學位處山腰,70米是車站A1出入口至大堂的垂直距離,車站實際海拔與港島綫其他地底車站分別不大。如果是指A2出入口,應達100米。
  6. . [2015-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7. https://www.facebook.com/undergradnews/photos/a.394835403863522.107748.393883453958717/1067721536574902/
  8. 堅尼地城港鐵站曝光 湖水藍作主色調 書法字惹繁簡爭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蘋果日報,2014年3月22日
  9. . 港鐵. 港鐵公司. [2020年2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2月21日) (中文(繁體)‎).
  10. 港鐵公司. . 港鐵公司. [2016-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6) (中文(香港)‎).
  11. 地鐵公司就西港島綫向香港立法會提供的電腦投影片資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07年3月30日
  12. (PDF). 港鐵西港島綫網頁. 港鐵公司. [2011年8月30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年1月24日) (中文(繁體)‎).
  13. . [2008-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14. (PDF). 港鐵西港島綫網頁. 港鐵公司. [2014年11月19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年1月19日).
  15. (PDF). 港鐵公司. [2015-03-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4-02).(繁體中文)
  16. 西港島線歷史 ── 香港西港島線關注小組
  17. . HK.ULifestyle.com.hk. [2014-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31).
  18. . 香港電台. [2019-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8).(繁體中文)
  19. . [2020-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7).
  20. . [2020-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7).
  21. . [2020-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7).
  22. . [2020-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7).
  23. 〈港大倡西港島線建大學站〉,《文匯報》,2004年2月27日
  24. 〈「寶翠」「大學」爭命名〉,《成報》,2005年9月17日
  25. 〈大學站百米深 掘豎井建升降〉,《香港經濟日報》,2005年9月16日
  26. 太陽報:地鐵西港島線11出入口 大學站命名掀爭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05年9月13日
  27. 西港島綫最新建議方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港鐵公司,2006年8月31日
  28. 《大學站鬧雙胞》,明報,2007年10月23日
  29. . [2007-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01).
  30. . [2010-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1).
  31. 請參閱由港鐵(前地鐵)舉辦的西港島線社區聯絡小組會議之會議摘要 存檔,存档日期2014-12-13.,2011年10月20日
  32. 新一代鐵路車站的設計 存檔,存档日期2012-01-31. - 港鐵公司
  33. . 明報. 2012-01-26 [2012-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8).
  34. 東方日報:政情:大學站改名中大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2年1月26日
  35. 太陽報:政壇:東鐵大學站易名中大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2年1月26日
  36. 西港島綫車站結構工程竣工 向2014年通車邁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港鐵新聞稿,2013年10月31日(英文)
  37. 香港大學站月台書法字
  38. . 明報.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2月29日).(繁體中文)
  39. . 蘋果日報.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2月29日).(繁體中文)
  40. . 蘋果日報. 2015年4月20日 [2015年4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4月21日).(繁體中文)
  41. 新啟用西港島線三站全滲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東方日報》 2015年4月21日
  42. . [2020-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2).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香港大學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