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與德國關係

中華民國與德國關係是指中華民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之間的關係。1913-1941年,兩國有官方外交關係,但曾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斷,第二次斷交後由於德國分治冷戰緣故,中華民國只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保持非官方交流,直到兩德統一。目前均在對方首都互設具大使館性質的代表機構。

中華民國與德國關係

中華民國

德國
外交代表機構
駐德國台北代表處德國在台協會
外交代表
代表 謝志偉[註 1][2]處長 王子陶[3]

政治

外交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派駐德意志國外交代表。

1913年10月6日,德國外交承認中華民國。在首都柏林設立中華民國駐德意志國公使館,並派駐公使

1917年3月14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華民國北洋政府與德國斷交,德國在上海的全部6艘船艦遭扣留[4]。3月16日,直隶交涉员黄荣良陪同中華民國政府代表、直隶全省警务处处长杨以德前往德国驻津领事署、天津德租界工部局办理接收事宜。3月17日,天津德租界收回后改名为天津特别一區,并设管理局行使行政管理职能[5]。7月1日,撤館。8月14日,加入協約国對德國宣戰

1921年5月20日,中華民國與德國在北京簽署《中德協約》,此為中華民國簽署的第一個平等條約,[6]兩國恢復邦交。

1927年,總統蔣中正聘請馬克斯·鮑爾等德國軍官為軍事顧問和教官。

1934年,前德國國防部部隊局漢斯·馮·塞克特國民政府軍事顧問團資深顧問。

1935年5月18日,駐德國公使館升格為中華民國駐德意志國大使館,並派駐大使

1938年2月,納粹德國承認滿洲國。4月對中國禁運軍火、6月召回駐中國大使、7月撤出軍事顧問團。

1941年7月1日,納粹德國承認汪精卫國民政府。7月2日,與納粹德國斷交、10日撤館。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12月11日中華民國对納粹德國、大日本帝國及法西斯義大利宣戰,中德兩國正式進入战争狀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年底,中華民國政府遷至台灣。同年,德意志地區亦分別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

1950年,東德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7]之後由於東西冷戰,中華民國在意識形態制度上均偏向與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復加上共產集團國家的封閉,使雙方幾乎沒有往來。在過往中華民國政府更曾禁止國民前往包括東德在內的東歐共產集團國家。

1955年10月,中華民國政府宣佈終止對德戰爭狀態。[8]:83

1963年7月2日,中華民國政府成立簡稱「明德小組」(德語:)的「明德專案連絡人室」,以推動與西德培訓在台之中華民國國軍事宜。與白團美軍顧問團並列為戰後台灣三大外國軍事顧問團。另有派軍官赴德培訓的「培德案」,前後合計共培訓了25位軍官[註 2]

灰色國家表示非聯合國會員國統一前的東德西德當時尚未加入,因此不能對中華民國續留聯合國一案參與投票,即《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

1971年10月25日,由於當時兩德皆非聯合國會員國,因此無法就中國代表權問題表態。

1972年,西德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7]之前,西德與中华民国没有正式外交关系,是當時少數與兩岸均沒有建交的西方國家

1979年1月4日,總統蔣經國接受德國《明鏡週刊》記者德薩尼訪談時嚴正表示,中華民國政府絕對不會與北平偽政權發生接觸,因為與共產黨談和,無異「與虎謀皮」。

1999年9月21日,臺灣中部發生九二一大地震總理施洛德對災民及家屬表達最深沉的哀悼。德國紅十字會救難協會成員11人,22日帶著7隻受過專業訓練的救難犬,以及1500公斤的各式器材抵台,救難犬經過緊急檢疫通關後,立刻投入救災。[10]另有德國殯儀協會專家團15人抵台協助台中市。[11]

2003年9月,歐洲議會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會友台小組共同倡議籌組「馬可波羅俱樂部」(Marco Polo Club)。2004年11月,舉辦成立典禮暨第1屆年會。[12]

2019年1月16日,對於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的有關談話,德國外交部長馬斯國會答覆議員質詢時表示,德國政府將秉持過去立場,向中方清楚表達「德國無法接受用武力威脅台灣的作法」。並提到在歐洲聯盟外交事務委員會,中國用了不可不謂狡猾的方式影響了個別成員國,至少一次成功阻止針對台灣的決議案,因此期盼歐盟將來能採多數決,而非共識決,對台灣問題採取一致立場。馬斯是近年針對台灣問題,清楚表達立場的最高層級德國官員;另一方面,德國外交部次長羅思以書面答詢時則表示,德國一向認為台灣問題只能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在雙方互相尊重的基礎上進行對話。唯有在雙方都同意的情況下,兩岸的現狀才可以改變。[13][14]

2019年9月16日,有一名德國民眾發起國會網站編號95643連署,要求德國政府與中華民國(台灣)「Republik China (Taiwan)」復交,此連署於10月3日超越5萬人門檻,後續將由請願委員會審查,由執政黨和反對黨至少各2名成員決定是否繼續提交國會審議。[15]

2019年10月16日,歐洲議會和德國、法國、英國等國會友台小組共同成立「福爾摩沙俱樂部」(Formosa Club),強化跨國支持台灣的力量。[16]

2020年4月1日,對於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在全球擴散,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宣布捐贈1,000萬片口罩給疫情嚴重的國家。外交部指出,其中700萬片給德國在內的9個欧洲联盟成员国以及瑞士與英國、300萬片給美國、100萬片給中華民國的邦交國[17]15日,原本在德國舉辦小型的捐贈儀式突然以「衛生規定」為由取消。德國政府發言人塞柏特被問到此事時,對「他國」的援助表示感謝,沒提到台灣,也不願評論。[18]17日,蔡英文對此表示,如果別人感謝台灣,當然很感謝,若是沒有公開地表達,相信他們心裡一定也有感謝之意。[19]23日,德國衛生部長斯潘正式致函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稱讚口罩即時支援德國前線醫護,並再次感謝台灣協助。[20]

2020年5月20日,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連任就職德国联邦议院副議長庫比基表達祝賀。[21]

2020年7月10日,德國外交部副發言人布洛伊爾(Rainer Breul)對於媒體詢問外交部網站的各國國情介紹中,為何沒有中華民國國旗,只留下一欄空白,表示「你曉得台灣的特殊地位,你知道我們的立場,我們的一个中国政策,我們和台灣沒有邦交,台灣不是我們所承認的國家,因此這不是令人驚訝,我們在介紹世界的區域時,將它和有邦交的國家做區別。」[22]

支持中華民國參與國際組織

德國組織德中協會-台灣之友

2016年10月,德國國會友台小組主席魏爾胥與97位跨黨派議員聯名致函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秘書長,表達支持臺灣參與ICAO。[23][24]

2018年4月,德國在台協會Facebook表示「德國聯邦政府支持臺灣實質性參與國際組織。尤其,就衛生領域的國際合作,其中包括隸屬世界衛生組織所安排的活動。臺灣是個非常重要且有傑出貢獻的夥伴。」[25]5月,德國在世界卫生大会(WHA)全會為台灣的參與執言。[26]10月,德國在台協會處長王子陶表示,德國盡可能在一個中國政策的框架下,表達對台灣的支持。例如台灣參與WHA、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以及其他類似的國際場域。[27]

2019年4月15日,歐洲議會友台小組主席和英國、德國、法國等國會友台小組主席聯名致函世界衛生組織(WHO)呼籲邀請台灣出席世界卫生大会(WHA)。[28][29]5月9日,德國在台協會表示「強烈反對全球衛生議題政治化」,對於臺灣再次未能獲邀參與WHA,德國至感遺憾。德國歡迎臺灣參與WHO相關活動,共同努力解決全球化對健康議題帶來的挑戰,德國也與其他國家共同支持臺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30]5月18日,德國聯邦議院健康委員會主席盧德爾在該國電視媒體專訪表示,台灣是一個民主的現代化國家,擁有優良的健康體系,應該到WHA分享經驗。[31]5月21日,德國衛生部長斯潘在WHA以間接方式表達,全民均健意指世界地圖上無被遺漏之處,全球健康所面對之挑戰不因國界止步,因此WHO應成為所有相關夥伴平台。[32]

2020年4月2日,德國國會60位議員聯名致函WHO秘書長谭德塞,肯定台灣對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的因應模式值得學習,WHO排除台灣是對台灣民眾的歧視與不公。[33]5月7日,在美國與日本領銜下,德國、法國、英國、加拿大、澳洲與紐西蘭駐日內瓦聯合國大使,向WHO對外關係執行主任艾里森與首席法律顧問索羅門(Steven Solomon)發出外交照會,敦促接納台灣成為WHA觀察員。[34]

人員互訪(1990年至今)

僅列舉部分名單:

中華民國:總統夫人吳淑珍[註 3]周美青[註 4]、前副總統連戰[38]、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胡為真[39]、立法院長王金平[40]、司法院長翁岳生[41][42]、考試院長姚嘉文[43]、總統府資政胡為真[44]葉菊蘭[45]、總統府國策顧問蕭新煌[35]阮銘[46]陳錫蕃[47]、經濟部長王志剛[48][49]林信義[41]林義夫[42]、財政部長顏慶章[41]、交通部長蔡兆陽[48]陳建宇[50]賀陳旦[51]、內政部長張博雅[41]、教育部長杜正勝[43]吳思華[50]、法務部長曾勇夫[52]、科技部長楊弘敦[51]、文化部長龍應台[53]鄭麗君[51]、衛生福利部長邱文達[53]、考選部長林嘉誠[46]董保城[52]、蔡宗珍[45]、銓敘部長張哲琛[44]、監察委員趙榮耀[47]周陽山[47]、國防部軍政副部長楊念祖[40][39]夏立言[53]陳永康[50]李喜明[51]、外交部政務次長楊子葆[43]沈呂巡[40]吳志中[51][45]、外交部常務次長林永樂[54]史亞平[52]、新聞局長程建人[49]、主計處主計長韋端[55]、人事行政局長朱武獻[41]李逸洋[42]陳清秀[54]、調查局長蔡清祥[51]、國際貿易局長黃志鵬[43]、衛生署長楊志良[40]、環境保護署長沈世宏[47][39]魏國彥[53][50]李應元[51][45]、僑務委員會委員長焦仁和[49][55]張富美[56][54]吳英毅[47]陳士魁[53]、吳興新[51]、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張京育[48]吳釗燮[35][46]、勞工委員會主任委員潘世偉[44]、體育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全壽[57]、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保基[53]、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管中閔[44]、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李羅權[47][39]、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其南[57]黃碧端[54]、青年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李紀珠[55]、公平交易委員會主任委員趙揚清[55]湯金全[43]、台北市長郝龍斌[52]、高雄市長謝長廷[41]陳菊[45]、高雄市議會議長蔡見興[57]、民主進步黨主席許信良[48]蘇貞昌[53]

德國:西德前總理施密特[49]、西德首都波昂市長譚理爾[58]、東德前總理德邁齊爾[43][54]、德國經濟部長雷斯洛特[48]、經濟暨科技部次長莫斯多夫[41]法棻巴賀[46]奧圖[40][39]、經濟暨能源部次長馬赫尼希[50]葛萊[51]、勞動暨社會部次長柯樂眉[50]、教育暨研究部次長舒特[51]、交通建築暨住宅部次長葛萊[57]、交通暨數位基礎建設部次長奧登瓦[45]必爾格[59]、內政建設暨家園部次長施勒德[45]、對外經貿總署長布蘭諾(Karl-Ernst Brauner)[42]、法蘭茲(Eckhard Franz)[45]、聯邦政府殘障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雷根斯樸格[60]、專利法院長藍斐曼[35]、憲法法院副院長哈塞梅爾[43]、國會副議長索姆斯[41][39]、國會觀光委員會主席辛司肯[35]、國會經濟委員會主席辛司肯[44]、國會環境自然保護建築暨核能安全委員會主席霍恩[51][45]、漢堡邦議會議長喬熙[61]、下薩克森邦議會議長米爾德[49]、不來梅邦議會議長梅茲[49]、巴伐利亞邦議會議長波姆[41]、巴登-符騰堡邦議會議長許陶柏[42]、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議員代表大會副主席魏謨[48]、醫師協會主席霍普[35]、漢堡市長倫德[55]、杜塞道夫市長艾爾文[46]

代表機構

1956年10月,行政院新聞局西德首都波昂設立自由中國新聞社。1972年,改名為遠東新聞社波昂總處。1980年10月20日,更名為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波昂總處。1992年9月23日,復更名為駐德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1997年7月1日,再更名為駐德國台北代表處德文:)。[62][63][53]1999年10月4日,駐德國代表處隨德國聯邦政府遷至兩德統一後的首都柏林,座落於市中心的衛士廣場前。[64]另在漢堡慕尼黑法蘭克福設立辦事處[2]亦於波昂分設代表處科技組。[53]

1950年代,西德在首都台北設立德國學術交流總署[65]1963年6月,在臺北成立德國文化中心[66]:p709(2009年7月1日,更名為台北歌德學院[40])。1981年5月26日,於台北設立德國經濟辦事處[55]:p709是德國駐外商會(AHK)分支機構、德國工商總會(DIHK)代表處。[67]2000年2月1日,德國亦在臺北設立德國在台協會(德文:),[68][3]並派遣外交官接掌會務[69]:p5。創立後的協會辦事處座落於中山區民生東路建國北路交叉口[70]。後搬遷至台北101大樓。

1990年10月1日,在東德第2大城設立萊比錫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英文:)。[71]現已關閉。

事件

2019年7月,駐漢堡辦事處長沈文強被指控涉嫌性騷擾,經調查後,中華民國外交部於8月14日做出將沈文強在8月21日提前調部、申誡1次及降調非主管職務的處分。[72]沈文強的叔叔、經濟部長沈榮津辦公室亦發出書面聲明,表示「沈部長的立場很清楚,就是國有國法、公事公辦。」[73]

2020年1月2日,中華民國空軍救護隊一架UH-60M黑鷹直升機在新北市烏來區失事墜毀,包括參謀總長沈一鳴上將等8人罹難。德國在台協會發文表示「造成包括參謀總長沈一鳴將軍在內等八名人員不幸罹難的直升機墜毀事件深表哀慟,同時祝福生還者早日康復。」[74]

2020年1月,中華民國總統與立委選舉結束後,德國在台協會處長王子陶發文表示「尊敬的蔡總統英文女士:本人及以全體德國同胞之名,恭祝您連任中華民國臺灣的總統,獻上本人衷心的祝賀。對您繼續肩負起總統之重責大任,本人由衷地祝福您一切順利。」[75]

簽證

中華民國護照中華民國公民可以「申根區免簽證」的方式入境德國。
歐盟德國護照德國公民可以免簽證的方式入境中華民國

歐洲申根區給予持有載明身分證字號的中華民國護照中華民國公民可以申根區免簽證入境,停留日數與申根區合併計算,每6個月期間內總計可停留90天。[65][76][77][78]

德國公民持有歐盟護照者也可以免簽證的方式入境中華民國,停留最多90天。[79]

此外,兩國皆提供18-30歲青年為期1年的度假打工簽證(皆必須未曾取得此種簽證),德國每年給予500名,中華民國則每年給予200名。[80][81]

相關警示

有鑑於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中華民國外交部國外旅遊警示分級表將德國歸類為紅色警示:不宜前往,宜儘速離境(2020年3月19日發布);[82]衛生福利部的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表已將各國家與地區歸類為第三級警告:避免至當地所有非必要旅遊(2020年3月21日發布)。[83]

價值觀外交

2007年10月,執政基督教民主聯盟基督教社會聯盟通過一份亞洲政策文件,阐述了外交政策中更多价值取向的重要性。该文件讚揚日本印度韓國臺灣是民主體制最鞏固的亞洲國家,应加强與同享「共同價值」的亞洲國家的雙邊關係,並與美國澳洲合作。[84][85]

2008年3月,中華民國總統選舉落幕後,德國外交部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表示「德國政府為臺灣的選舉喝彩。德國支持臺灣的民主價值以及這個島嶼的經濟發展。」2012年1月15日針對中華民國總統暨立委選舉結果出爐,外長吉多.魏斯特魏勒亦表示「臺灣舉行了自由、公平的選舉。我在此恭喜總統馬英九博士連任成功。這正是再次清楚地證明了臺灣高度的民主與法制」。[86]

死刑執行問題

德國長期配合歐盟政策在世界各地推展廢除死刑的運動。[87]2010年起至2013年,中華民國政府連續四年恢復執行死刑,均引起德國政府人權事務專員的譴責與批評。[88][89] 但由於臺灣民間大多支持死刑的存在[90][91][92],不認同德國或歐盟方面的主張,故雙方經常因此而有不小的爭論。

經濟

每年輪流在對方首都舉辦「臺德民間經濟合作會議」,至2016年已舉辦第16屆。[51]

貿易

德國是中華民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伙伴[51]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外貿協會)於德國第3大城慕尼黑、第7大城杜塞道夫設立台灣貿易中心[93]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則在首都與第1大城柏林設立駐德國代表處經濟組、第5大城設立法蘭克福辦事處經濟組[94]

2019年,德國是中華民國第9大貿易夥伴、第7大進口夥伴、第9大出口夥伴,在歐洲經濟體皆排名第1。出口至德國的金額為65億2,252萬1,602美元,年減7.594%。自德國進口的金額為94億0,304萬0,120美元,年減5.697%。貿易呈現入超赤字)28億8,051萬8,518美元,年減1.101%;2018年,德國是中華民國第8大貿易夥伴、第5大進口夥伴、第10大出口夥伴,在歐洲經濟體皆排名第1。[95]

投資

根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投審會)統計,1969年-2014年,臺商對德國的總投資金額為2億4,334萬美元,共179件。

臺商在資訊業軟體業已在德國打開品牌市場並穩定成長。例如:宏碁華碩電腦明基電通宇達電通創見資訊微星科技友訊科技天瀚科技曜越科技昆盈企業等。在海運運輸上,長榮海運陽明海運萬海航運等公司群聚於德國漢堡港中華航空長榮航空在德國經營已久。中華航空除貨運外,也提供臺北法蘭克福直航客運服務,而長榮航空則以貨運為主要經營業務,其德國分公司也出售客運機票[96]

德商在臺從事化學機械金融通訊物流生物技術醫藥半導體綠能及面板等產業。例如:安聯默克集團羅德史瓦茲伊諾力克工業股份拜耳蒂森克虜伯漢高創浦飛斯妥曼茲自動化DHL、英華威、應薄、皕德等公司;中華民國經濟部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與德國ExtraEnergy合作,建立電動車電池共通介面與安全標準;默克化學製藥與生技中心共同宣佈在臺灣建立亞洲技術訓練中心;阿托科技進駐高雄環保科技園區,並成立研發中心;西門子公司投資設立研發中心,協助業界開發高階工具機[96]2017年10月,西門子在臺灣成立離岸風力發電亞太營運中心。[45]

臺商組織

根據GTAI(Germany Trade And Invest)的資料,目前在德國約有325家臺灣廠商,雇用人數超過3,000人,重要產業包括商用機器、消費性電子產品通訊科技等。但根據臺商會的估計,在德臺商約有250家。兩者估計差異是部分臺商在德國早已本土化,公司幹部及員工均為德國人,並且沒有參加臺商會任何活動。臺商分布以杜塞道夫所在的北萊茵威斯伐利亞邦最多,其他分散於漢堡慕尼黑法蘭克福斯圖佳特等地區。[96]

目前已成立的組織有:德國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德東臺灣商會、德西地區臺灣廠商聯誼會、德南地區臺灣廠商聯誼會、德北地區臺灣廠商聯誼會、德中地區臺灣廠商聯誼會,以及德國華人工商婦女企管協會等。[96]

交流

交通部觀光局柏林熊展覽中贊助展出的「臺灣熊」

會展

2003年7月,國立故宮博物院柏林舊博物館德國聯邦藝術及展覽館合作,於柏林、波昂舉辦《天子之寶》文物展,展期至2004年2月。[35]

2005年6月,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德國聯邦藝術及展覽館、人類學博物館合作,於波昂、慕尼黑舉辦《蒙古帝國成吉思汗及其世代》特展,展期至2006年1月。[97]

2015年5月,世界自由民主聯盟(世盟)中華民國總會與德國分會於柏林共同舉辦年會,與會代表來自35國近百人,並會見國會副議長德國聯邦經濟合作及發展部次長兼國會議員則宴請與會代表。[63]

學術

中華民國科技部在前西德首都波昂設立駐德國代表處科技組[98]教育部則在首都與第1大城柏林設立駐德國代表處教育組[99]

2013年3-5月,德國研究船太陽號前往台灣海域探勘,由台灣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與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海洋環境科學研究中心合作,進行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遙控潛水器的科學應用,結合二氧化碳海底地層儲存地質探勘及黑潮發電海洋地質鑽勘。[44]雙方於2009年在台北首次舉行關於可燃冰議題的雙邊會議,第四屆「可燃冰雙邊會議(TaiGer IV)」於2014年2月13-14日在德國不萊梅大學海洋環境科學研究中心舉行,會中並簽署合作備忘錄[100]

中華民國外交部提供臺灣獎學金、教育部提供華語文獎學金給予德國留學生,科技部則提供德國學者及研究人員赴台研究獎補助;德國各相關機構也提供台灣學者及研究人員赴德獎補助。2017年,台灣留德學生有2,013人,德國留台學生則有1,174人。[45]

2016年8月,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次長舒特與中華民國教育部政務次長陳良基於台北召開「臺德職業教育論壇」。11月,於柏林舉辦首屆「臺德高等教育論壇」,研討大學合作、教學、培養博士人才及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交流等,會中並簽署合作備忘錄。[51]

協定

雙邊協定[101]
日期簽署備註
1921年5月20日中德協約[6]
1928年8月17日《中德條約
1929年10月11日《中德外交官領事官用品相互免稅辦法換文》
1987年10月28日國家科學委員會德國科學研究協會科技合作議定書》
1988年6月27日《臺北國家科學委員會與波昂德國學術交流總署間協定》
1988年8月23日《遠東新聞社波昂總社與德國經濟臺灣委員會關於互免船運事業所得稅議定書》
1989年6月20日《臺北國家科學委員會與波昂德國學術交流總署間有關博士候選人赴德研究訪問協定(三明治計畫)》
1990年4月9日《德國萊茵邦經濟發展協會與中華民國臺灣經濟部投資業務處間互助協定》
1990年7月9日《臺北投資業務處與卜來梅邦經濟發展組織間促進投資合作協定
1990年10月26日《中華民國經濟部投資業務處與漢堡商業發展組織間促進投資合作協定》
1990年11月23日《中華民國經濟部投資業務處與巴登玉騰堡邦國際經濟合作處間促進投資合作協定》
1993年5月15日《台德通航協定》[註 5]
1994年10月26日《中華民國國家標準實驗室與(德國)布朗史威格及柏林聯邦物理技術研究院間計量領域合作瞭解備忘錄
1995年10月中華民國商品檢驗局與德國品質保證驗證協會間協定》
1997年11月7日台北證券暨期貨管理委員會法蘭克福證券管理委員會資訊交換瞭解備忘錄》
1998年12月1日德國品質及環境管理登錄協會與中華民國經濟部商品檢驗局合作協議書》
2001年11月16日《台德醫藥品及植物保護產品延長專利保護期間備忘錄》[註 6]
2009年8月28日德籍青年研究人員赴臺研究獎助合作備忘錄》[註 7]
2010年10月11日《臺德青年打工度假計畫聯合聲明》[註 8]
2011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與於利希研究中心合作意向書》[39]
2011年12月19日駐德國台北代表處德國在台協會避免所得稅及資本稅雙重課稅及防杜逃稅協定》[註 9]
2012年9月25日臺灣海關德國海關打擊關務詐欺合作協議》
2013年10月23日《駐德國台北代表處與德國在台協會關於移交受刑人及合作執行刑罰協議》[註 10]
2014年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巴伐利亞邦立圖書館及漢學研究所中文古籍聯合目錄合作備忘錄》
《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與巴伐利亞邦立圖書館及漢學研究所臺灣漢學資源中心合作備忘錄》
[53]
2014年2月13日《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地熱天然氣水合物主軸中心與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合作備忘錄》[註 11]
2015年7月9日臺灣鐵路管理局德國鐵路股份公司策略合作夥伴備忘錄》[註 12]
2015年9月1日《臺德加強教育合作意向書》[註 13]
2015年10月3日《台德藥品與醫療器材合作聯合宣言》[註 14]
2016年8月25日《臺德科技合作聯合宣言意向書》[51]
2016年8月27日《臺德鋰電池科技研究合作計畫備忘錄》[51]
2016年11月1日《經濟部投資業務處與茲威考應用科技大學攬才合作備忘錄》[51]
2016年11月28日臺灣綜合大學系統德國理工大學聯盟合作備忘錄》[註 15]
2016年12月21日《臺德能源轉型領域合作共同宣言》[51]
2017年3月31日國立清華大學柏林工業大學學術交流協議》[45]
2017年4月4日《國立清華大學與達姆城工業大學學術交流協議》[45]
2017年6月28日《臺德中小企業創新研發合作聯合宣言》[45]
2017年7月14日國立屏東大學柏林愛麗絲·薩洛蒙應用科學大學學術交流合作協議》[45]
2017年8月23日《當代臺灣研究助理教授合資計畫合作備忘錄》[註 16]
2017年9月20日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與不來梅邦經濟促進會合作備忘錄》[45]
2017年10月25日《經濟部投資業務處與柏林自由大學攬才合作備忘錄》[45]
2019年8月《台德陸路運輸合作意向共同宣言》
《台德道路安全合作意向共同宣言》
[103]
2019年12月12日《台德互換駕照程序共同意向書》[註 17]

交通

航空

兩國有直航班機,雙邊航班來往的城市如下(截至2019年12月9日[註 18]):

客運

 中華民國 德國
臺北法蘭克福中華航空

18歲以上,持有載明身份證字號的中華民國護照中華民國公民可以快速通關(easy pass)。[104]

貨運

 中華民國 德國
臺北法蘭克福(中華航空貨運)

駕車

持有中華民國汽車駕駛執照(經德國法院翻譯的德文譯本)、中華民國國際駕駛執照,並辦妥旅遊保險,可在德國駕車。[105]

注釋

  1. 中華民國外交部為統一駐外人員內部職稱,明定大使館、代表處設大使、公使。代表處對外仍稱代表、副代表。[1]
  2. 總統府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殷宗文與前陸軍總司令李楨林、孟澤爾將軍侍從官王玉麒[9]
  3. 應邀赴柏林參加國立故宮博物院《天子之寶》文物展開幕儀式並進行私人訪問。[35]
  4. 明華園歌仔戲團榮譽團長身份訪問柏林,並前往東部的科特布斯,參觀原住民博物館。[36][37]
  5. 由臺北市航空運輸商業同業工會與漢莎航空共同簽署。台灣由中華航空子公司華信航空執飛,德國則由漢莎航空子公司神鷹航空執飛。後德國考量市場供需,於1996年6月27日停飛,改以班號共用方式由泰國國際航空執飛。[48]
  6. 由中華民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德國專利商標局共同簽署。[41]
  7. 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與宏博基金會共同簽署。[47]
  8. 德國是首個與台灣簽署青年打工度假協議的歐洲國家[40]2014年11月13日修訂換文。[53]
  9. 2012年11月6日生效。[52]
  10. 2014年2月7日生效。[44]
  11. 於德國不萊梅大學舉辦第四屆「可燃冰雙邊會議」(TaiGer IV)時簽署。[100]
  12. 在中華民國交通部長陳建宇見證下,臺鐵與德鐵於駐德國台北代表處簽署。[50]
  13. 由中華民國教育部長吳思華德國各邦教育廳長會議副秘書長馬他(Heidi Weidenbach-Mattar)共同簽署。[50]
  14. 德國聯邦藥品暨醫療器材署署長波以西於駐德國台北代表處完成與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異地簽署。[50]
  15. 於柏林舉辦首屆「臺德高等教育論壇」時簽署。[51]
  16. 駐德國台北代表處教育組代表中華民國教育部與德國杜賓根大學共同簽署。[102]
  17. 2019年12月31日起實施。德國是繼法國、荷蘭、義大利、比利時、盧森堡、丹麥、芬蘭、瑞士、愛爾蘭、斯洛伐克、葡萄牙及波蘭之後,第13個與台灣免試互換駕照的歐洲國家。[103]
  18. 有鑑於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影響,暫停更新。

參考文獻

  1. 陳培煌. . Yahoo!奇摩引用中央通訊社. 2012年8月31日 [2016年11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1月30日).
  2. . 中華民國外交部.
  3. . 中華民國外交部.
  4. 時報歷史上的今天:中國與德國斷交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紐約時報中文網,2017年3月16日
  5. . 天津地方志. [2012-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25).
  6. . 國立故宮博物院. 2011年 [2016-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8).
  7. 中德建交背景情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8. 陳雷等編著:《蔣介石先生年表》,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年6月1日
  9. 王慶偉. .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人社區新聞 (美國史丹福: 北美世界日報). May 15, 2013 [2016年4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5月22日) (中文).
  10. [各國救援隊到美、英、德等13國500多人抵台]【1999-09-23/聯合報/10版/集集大震 特別報導】
  11. [21個國家、38個國際救援組織來台,其中大部分均具官方身分]中時新聞資料庫,1999/09/25
  12. 公眾外交協調會.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04年11月13日.
  13. 綜合報導. . 蘋果日報. 2019年1月19日 [2019年1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21日).
  14. Abby Huang. . 風傳媒. 2019年1月20日 [2019年1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1月26日).
  15. 呂伊萱. . 自由時報. 2019年10月3日 [2019年10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10月4日).
  16. 中央社. . 聯合新聞網. 2019年10月17日 [2019年10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10月16日).
  17. 張庭瑋. . 上報. 2020年4月1日 [2020年4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4月4日).
  18. 中央社. . 聯合新聞網. 2020年4月16日 [2020年4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4月19日).
  19. 中央社. . TVBS新聞台. 2020年4月17日.
  20. 汪君邯. . 新頭殼. 2020年4月24日 [2020-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6).
  21. 禮賓處. (PDF).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0年5月20日.
  22. 鍾錦隆. . 中央廣播電台. 2020年7月12日 [2020年7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7月12日).
  23. 公眾外交協調會.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6年10月11日 [2019年7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8月31日).
  24. 公眾外交協調會.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6年11月3日 [2019年7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8月31日).
  25. 公眾外交協調會.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8年4月17日 [2019年7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9月3日).
  26. 公眾外交協調會.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8年5月24日 [2019年7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9月2日).
  27. 楊雨青. . 中央廣播電台. 2018年10月28日 [2019年7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7月14日).
  28. 中央社. . 中央社. 2019年4月16日 [2019年5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5月6日).
  29. 公眾外交協調會.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9年4月16日 [2019年5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5月11日).
  30. 公眾外交協調會.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9年5月9日 [2019年7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9月1日).
  31. 中央社. . 聯合新聞網. 2019年5月20日.
  32. 中央社. . 聯合新聞網. 2019年5月21日 [2019年5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5月20日).
  33. 陳子華. . 中央廣播電臺. 2020年4月11日 [2020年4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4月11日).
  34. 中央社. . 聯合新聞網. 2020年5月10日 [2020年5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5月31日).
  35.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8-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4).
  36. 中央社. .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2010年10月20日 [2018年8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8月28日).
  37. 林育立. . Yahoo!奇摩引用中央通訊社. 2010年10月28日 [2018年8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8月27日).
  38. 蔣志薇 陳藝緯. . TVBS新聞台. 2005年9月23日 [2018年8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21日).
  39. (PDF).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8-08-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8-10).
  40. (PDF).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8-08-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8-13).
  41.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8-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3).
  42.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9-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3).
  43.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9-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1).
  44. (PDF).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8-08-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2-02).
  45. (PDF).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9-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4-02).
  46.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9-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7).
  47.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8-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7).
  48.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8-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0).
  49.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8-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8).
  50. (PDF).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8-08-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8-30).
  51. (PDF).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9-04-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1-29).
  52. (PDF).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8-08-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2-13).
  53. (PDF).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7-01-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0-21).
  54.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9-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55.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9-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3).
  56.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9-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57.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9-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3).
  58. 公眾外交協調會. . 中華民國外交部. 1990年4月14日 [2019年1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1月29日).
  59. 張緒華. . 中央廣播電臺. 2019年8月26日 [2020年6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7月3日).
  60. 公眾外交協調會. . 中華民國外交部. 1998年3月6日.
  61. 公眾外交協調會. . 中華民國外交部. 1991年10月6日 [2019年3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3月6日).
  62. . 行政院新聞局. [2015-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5).
  63. . 中華民國駐外單位聯合網站. [2016-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1).
  64. . 中華民國駐外單位聯合網站. [2016-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1).
  65. . 德國外交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8) (英语).
  66. . 台北: 外交部外交年鑑編輯委員會. 2000. ISBN 957-02-5836-5.(繁體中文)
  67. . 德國經濟辦事處. [2015-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6).
  68. . 德國在台協會. [2017-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5).
  69. 胡為真, (pdf),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03-01-23 [2015-03-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4-02)(繁體中文)
  70. . 台北: 外交部外交年鑑編輯委員會. 2008: 頁576. ISBN 978-986-01-5731-4.(繁體中文)
  71. 公眾外交協調會. . 中華民國外交部. 1990年10月1日 [2019年1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1月31日).
  72. 陶本和. . ETtoday新聞雲. 2019年8月14日 [2019年8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8月14日).
  73. 林淑慧. . ETtoday新聞雲. 2019年8月14日 [2019年8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8月14日).
  74. 楊之瑜.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20年1月3日 [2020年1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月3日).
  75. 林育正. . ETtoday新聞雲. 2020年1月12日 [2020年1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月14日).
  76. .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
  77.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6-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23).
  78.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6-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23).
  79. .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 [2018-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6).
  80.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6-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05).
  81. .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
  82. .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 [2019-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30).
  83.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2020-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84. 绿党要求对华政策协调一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在線報導, 14.05.2012
  85. 德執政黨提亞洲政策視中國為競爭對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中央通訊社, 10/28/2007
  86. 台灣2012總統暨立法委員選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德國在台協會
  87. . 德國外交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5) (英语).
  88. . 德國外交部. [2010年3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6月19日) (英语).
  89. . 德國外交部. [2013年4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6月19日) (英语).
  90. . [2013-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3).
  91. . [2013-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9).
  92. . [2013-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1).
  93. .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2020-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7).
  94. . 中華民國經濟部 國際貿易局. [2015-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1).
  95. .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2020-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96. (PDF).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 2015年7月 [2015-10-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97. 谢震南. . 大紀元. 2005年10月17日 [2018年8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8月28日).
  98. . 中華民國科技部. [2019-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99. .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7年8月31日 [2019年3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2月23日).
  100. 公眾外交協調會.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4年2月18日 [2018年8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8月29日).
  101.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7-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2).
  102. . 駐德國台北代表處. 2017年9月1日 [2019年3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3月24日).
  103. 陳熙文. . 聯合新聞網. 2020年1月2日 [2020年1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月3日).
  104. 林嘉安. . 新頭殼. 2018年12月19日 [2018-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1).
  105. .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 [2018-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7).

參見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