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轄區 (中華民國)

縣轄區中華民國曾經存在的行政區劃類型之一,介於之間,不具地方自治團體身分,僅作為縣政府的派出機關。最高首長為區長,由所屬縣之縣長指派;行政機關則稱為「區署」。

縣轄區在國民政府於1929年中國大陸改革縣的行政區劃後開始設置[1],1945年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也開始將日治時期改制而為縣轄區,直至1950年台灣實施地方自治後,即廢除縣轄區制度。

1949年中共建政後,中國大陸的縣轄區繼續延續中華民國的縣轄區制度,但在1990年前後已陸續大量撤銷,今日全中國大陸已經幾乎少有,僅存一個縣轄區(南山区)。

沿革

台灣縣轄區列表

等級[3]備註
臺北縣 七星區21947年2月4日裁撤,轄內汐止鎮內湖鄉南港鎮士林鎮北投鎮改隸屬淡水區,1949年士林、北投併入草山管理局
新莊區2
海山區21947年2月4日裁撤,改為縣直轄,縣政府由臺北市遷至板橋鎮
文山區2
淡水區21947年接收七星區轄區。
基隆區1區署設於瑞芳鎮
1947年1月18日轄內七堵鄉劃為基隆市七堵區(1949年2月1日劃出暖暖區)。
宜蘭區2區署設於宜蘭市(不屬宜蘭區)內。
1950年宜蘭市與宜蘭區、羅東區(含原蘇澳區)以及北峰區南澳、大同鄉合併為宜蘭縣
羅東區2
蘇澳區31947年2月4日裁撤,併入羅東區。
北峰區1949年3月將文山區烏來鄉以及羅東區太平(今大同鄉)、南澳鄉合併為北峰區。
區署設於三星鄉(屬羅東區)內,後遷羅東鎮(屬羅東區)內。
新竹縣 新竹區21950年新竹縣重組,將新竹市併入。
竹東區11946年4月轄內竹東鎮寶山鄉劃為新竹市竹東、寶山區。
苗栗區11950年竹南、苗栗、大湖三區以及新峰區大安鄉合併為苗栗縣
竹南區1
大湖區3
桃園區21946年7月裁撤。1950年桃園、中壢、大溪三區以及新峰區角板鄉合併為桃園縣
大溪區31949年3月裁撤。
中壢區2
新峰區1949年3月將大溪區角板鄉(今復興鄉)與竹東區尖石五峰二鄉以及大湖區大安鄉(今泰安鄉)合併為新峰區。
臺中縣 豐原區2
東勢區2
大甲區1
大屯區11947年2月1日轄內北屯鄉西屯鄉南屯鄉劃為台中市北屯、西屯、南屯區。
彰化區11950年彰化市與彰化、員林、北斗三區合併為彰化縣
員林區11945年臺中縣政府設於此,1950年行政區域調整後,臺中縣政府遷至豐原鎮
北斗區1
南投區21950年南投、竹山、能高、玉山四區以及中峰區信義、仁愛鄉合併為南投縣
竹山區3
能高區3
新高區31948年5月更名為玉山區
中峰區1949年3月將東勢區和平鄉、玉山區信義鄉、能高區仁愛鄉合併為中峰區。
臺南縣 新營區11946年7月25日裁撤
新豐區11946年3月10日轄內安順鄉劃為臺南市安南區
新化區1
曾文區2
北門區1
嘉義區11946年6月1日轄內水上鄉劃為嘉義市水上區。
1950年嘉義市與嘉義、東石兩區合併為嘉義縣
東石區11946年8月1日轄內太保鄉劃為嘉義市太保區。
斗六區11950年斗六、虎尾、北港三區合併為雲林縣
虎尾區1
北港區1
高雄縣 鳳山區1947年裁撤,改為縣直轄。
岡山區
旗山區
屏東區1946年4月長治、九塊(今九如,含鹽埔下倉村)併入屏東市,更名為長治、九如區。1950年屏東市與屏東、潮州、東港、恆春、高峰區以及雄峰區霧台、瑪家、三地鄉合併為屏東縣。
潮州區
東港區1946年4月萬丹鄉併入屏東市,更名為萬丹區。
恆春區
雄峰區雅爾(今桃源區)、多納(今茂林區)、瑪雅(今那瑪夏區)、霧台瑪家、三地鄉(今三地門鄉)合併為雄峰區,區署設於三地鄉。
高峰區1949年3月將獅子泰武來義春日牡丹鄉合併為高峰區,區署設於枋寮鄉
花蓮縣 花蓮區
鳳林區
玉里區
蓮峰區1949年3月將秀林、萬里(今萬榮)、卓溪鄉合併為蓮峰區。
臺東縣 臺東區
關山區
新港區
東峰區1949年3月將海端達仁、金山(今金峰)、延平蘭嶼鄉合併為東峰區,區署設於關山鎮
澎湖縣 馬公區
望安區

参考文献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zh;zh-hans;zh-hant|

  1. 縣組織法
  2. 地方制度法}-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