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
兩岸三地是指位於臺灣海峽兩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辖的中國大陸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中華民國所管辖的台灣地區(台澎金马)三地。如果再包含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澳門特别行政区,則稱為兩岸四地。
該詞條屬於 |
中國的稱謂 |
---|
兩岸三地在當今是世界上華人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但因近代清朝割讓領土,以及现代第二次國共內戰等原因而處於分裂分治、互設邊境的狀態。「兩岸」指臺灣海峽兩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統治的中國大陸,以及由中華民國政府統治的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地區以及部分南海諸島;「四地」是將兩岸中的「中國大陸」與「臺澎金馬」外,另外再詳細分出香港和澳門,為特別強調澳門地位的說法,所以香港和澳門是「兩岸」中的一部分,並用「四地」來強調它來作區別。
由於香港和澳門作为歐洲國家殖民地,曾一度并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华民国任何一方所控制,因此在兩岸對立時期,一直作為第三地,如九二香港會談,擔當两岸溝通的橋樑及政治的緩衝地帶:曾经香港是往來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航班的主要中轉地,兩岸在達成直接通郵、通航以前,幾乎所有的郵件、人員及貨物都是經過香港轉駁;兩岸的部分商談(包括上述九二香港會談)亦在香港進行。
自现代以來,目前没有任何政府同時實際統治兩岸四地。[註 1]清政府在1683到1841年间统治除了澳门的以外三地。
各種簡稱
中港臺、陸港臺[1]、陆港澳、臺港澳、港澳臺、港澳、中港、陸港[2]、港臺、兩岸[註 2]。
這些簡稱中,“中”和“陆”指中國大陸,“港”指香港,“澳”指澳門,“”和“”指臺灣,其中「」即使是在使用傳統漢字的地區也常常被簡稱作「」。
在中國大陸,常用「港澳台」來包含香港、澳門及台灣,港澳台會被區別於中國內地。在涉及地區關係或者時政的不穩定要素的場合時,澳門有時會被忽視或省略而稱作「港台」。
地區資訊
註釋
- 明末葡萄牙人即已在澳門居留並建立政權統治,與中國大陸分離,詳見澳門歷史。1683年滿清始將台灣併入版圖。鴉片戰爭後香港被割讓給英國,1895年台灣割讓給日本。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只統治中國大陸,1945年始接收台灣但無港澳。1949年遷台後又與中國大陸對立至今。詳見中國疆域史。
- 兩岸有時僅指排除港澳的中國大陸和臺澎金馬
- 官方已停用,民间特定政见人士仍会使用。
- 在如“中国人口”、“中国(人均)GDP”等情况下会使用,实际上不包括港澳臺数据。
- 暂无官方法定国花,但民间多视牡丹为国花[4]
- 部分法律文件与宪制性文件称为紫荆花
- 中華民國總統由直接選舉產生,身兼國家元首和三軍統帥,為最高領導人。
- 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一党执政体制,事实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一般为最高领导人。
- 根据现实情况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现今中共中央总书记同时担任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含党和国家军委主席)。
- 選舉委員會選舉產生,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任命。
参考來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