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音字
汉字字体风格 |
---|
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 古文 ‧ 石鼓文 |
字形 |
笔画 ‧ 笔顺 ‧ 偏旁 ‧ 六书 ‧ 部首 右文說 ‧ 同形異義詞 本字 ‧ 石经 ‧ 舊字形新字形 ‧ 通用规范汉字表 國字標準字體 ‧ 常用字字形表 |
汉字文化圈 |
吴语字 ‧ 粵語字 ‧ 四川方言字 ‧ 南京官話字 舊字體 ‧ 新字体 ‧ 擴張新字體 韩国国语国字问题
吏讀 ‧ 鄉札 ‧ 口訣 |
衍生文字 |
合文 ‧ 女书 ‧ 则天文字 ‧ 閩南借音字 ‧ 注音符号 |
字音 |
日本漢字音
古音 ‧ 吳音 ‧ 漢音 ‧ 新漢音 ‧ 宋音 ‧ 唐音 ‧ 慣用音 ‧ 聲調 ‧ 音讀 ‧ 訓讀 ‧ 重箱讀法 ‧ 湯桶讀法 |
統一碼 ‧ 中文输入技术 ‧ 中文输入法 |
漢字詞 ‧ 錯別字 ‧ ‧ 廢除漢字論 ‧ 漢字復活 ‧ 字謎 |
注意:本條目可能有部分無法顯示,若遇此情況請參閱Wikipedia:Unicode擴展漢字。 |
多音字(或稱破音字)是指有多個讀音的字,在各種語言普遍都有。一字雙音或一字多音往往影響該字的意思。
產生原因
形態變化
漢語中詞彙(早期漢語主要是單字詞)殘存的形態變化遺留到文字上,就表現為多音字。四聲別義是漢語形態變化的一種。經過多次讀音規範後,這類多音字趨於消失。如:
- 雨:名詞讀yǔ/ㄩˇ;動詞“下雨”讀yù/ㄩˋ(如:天雨粟、鬼夜哭)。(現中國統讀yǔ/ㄩˇ)
- 騎:名詞讀jì/ㄐㄧˋ;動詞讀qí/ㄑㄧˊ。(現中國統讀qí)
漢語的形態變化消失極早,很多詞彙在現代以前已無異讀,如:
- 敗:《廣韻》中記載有兩種讀音,但這兩個讀音早在近代以前,由於濁上變去已經合併。
文白異讀
一個語言往往含有不同層次(不同時空借入的讀音),當兩個(或以上的)層次都具有某一個字的讀音時,便會形成文白異讀。
語音變異
漢語在傳播過程中,與其他語言融合或自身發展時,會演生出許多讀音,諸如懶音、語音脫落等。
入派三聲的不同情況
官話的入聲消失之後,派入其餘三聲,但不同官話方言派入的方式不同,這些不同的官話方言相互影響,造成了一字多音(一部分在北京话中可以看作文白异读),如:
- 角:jiǎo/ㄐㄧㄠˇ、jué/ㄐㄩㄝˊ(《廣韻》中“角”有兩個讀音,但其中一個是專門用於地名及複姓的“角里”一詞,今讀lù/ㄌㄨˋ。剩下的一個讀音對應於今日的jiǎo/ㄐㄧㄠˇ、jué/ㄐㄩㄝˊ兩音)
- 殼:ké/ㄎㄜˊ、qiào/ㄑㄧㄠˋ、què/ㄑㄩㄝˋ(《廣韻》僅一音)
叶韻產生的錯誤讀音
過去,人們不明白語音會隨著時間的流逝發生變化,為了讓上古的詩歌押韻,錯誤地提出了叶韻的讀法。我們現在知道,一切叶韻都是錯誤的。
漢字簡化後的合併
漢字簡化的同音合併主要以北方話為基礎,不少在北方話同音但在其他語言如粵語並不同音也被迫合併,如「」為「」、「」的合併字,「」為「」、「」的合併字,間接變成多音字。有些被合并的字甚至普通话也不同音。将字源和意义不相关、甚至读音也不同的字合并,这样一来就容易误读,例如:唐德宗的“”(kuò)就很可能被误读为shì。
简化字 | |||||
---|---|---|---|---|---|
字形 | 漢語拼音 | 注音符號 | 粵拼 | 用例 | |
biǎo | ㄅㄧㄠˇ | biu1 | |||
biǎo | ㄅㄧㄠˇ | biu2 | |||
fā | ㄈㄚ | faat3 | |||
fà | ㄈㄚˇ | faat3 | |||
shì | ㄕˋ | sik1 | (唐代詩人) | ||
kuò | ㄎㄨㄛˋ | kut3 | (唐德宗) | ||
sōng | ㄙㄨㄥ | cung4 | |||
sōng | ㄙㄨㄥ | sung1 | |||
zhǐ | ㄓˇ | zi2 | 只有/衹有 | ||
zhī | ㄓ | zek3 | |||
shù | ㄕㄨˋ | seot6 | |||
zhú | ㄓㄨˊ | seot6 | (一種中藥) |
參考文獻
- 潘國森. . 次文化堂. ISBN 978-962-992-315-0 (中文(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