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簡化爭論

「漢字簡化运动」主要指中國推行、新加坡马来西亚跟进采用的簡化字中華民國政府于1936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是汉字简化运动的首次官方尝试。但次年因時任考試院院長的戴季陶反对而作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重新推行简化字。中國共產黨推行簡化字當時也曾招致多方批評,於「大鳴大放」時更有激烈辯論,反右運動中批評者则遭到清算[1][2][3][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汉字简化运动者一度认为,“漢字簡化不是文字的根本改革,要進一步進行拼音化”。但其后在二简字失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放弃此设想[5][6]。1985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改名爲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要求國家語委“促進語言文字的規範化、標準化”,正式宣告拉丁化道路的放棄,簡化字作爲中国大陆的官方書寫系統一直使用至今[7]

漢字簡化爭論是一個討論漢字正式字體議題。

本條目中的“繁體字”是中國大陸對傳統漢字字體的稱呼,在香港、澳門等地區也較常使用此名稱,中華民國官方稱之為“正體字[8][9][10]。由於两岸三地的使用習慣、文化認同、意識形態不同,至今簡繁雙方仍爭執不休。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如日本越南韩国則較少關注這一爭論。[11]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分類,簡化字為規範漢字,繁体字、异体字為非規範漢字,非特殊場合如書法、藝術、古籍、教育、研究外,不可使用於普通印刷品。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其他部分海外華人地區也採用簡化字。[12]日本和韓國的漢字簡化方案,沒有中國的簡化字規模大。

背景

魯迅曾經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並認為「漢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勞苦大眾身上的結核」,「倘不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13]魯迅臨終前接受《救亡情報》記者訪問時指出:「漢字的艱深,使全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

毛澤東最早在1940年指出:「文字必須在一定條件下加以改革,言語必須接近民眾。」[14]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1956年中國討論文字改革的時候說「漢字是一種落後的字體」,所以「必須要改革成像拉丁文那樣」[15],方便學習及辨識,以使其能夠符合其救國的思想。

蘇聯十月革命列寧提出「拉丁化之東方偉大革命」運動,開始協助遠東地區中國人進行掃盲[16]

1931年9月26日蘇聯為推動中國廢除漢字改行拉丁化文字,在海參威舉行「中國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會」,中共代表瞿秋白吳玉章等人與蘇聯共同草擬「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並發表13條共同宣言:(節錄)「中國漢字是古代封建社會的產物,成了統治階級壓迫勞苦群眾的工具之一」、「要根本廢除象形文字,以純粹的拼音文字代替。並反對用象形文字的筆劃來拼音或注音」、「大會反對中國資產階級的所謂統一國語運動」[17]

1935年8月21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教育部選定了在民間流傳最廣的324個俗體字,公佈了《第一批簡體字表》,並準備次年7月起編入小學課本,卻引起軒然大波。考試院院長戴季陶尤為反對。在一些人士的反對下,1936年2月《第一批簡體字表》被收回,因而夭折。

1938年9月26日,蘇聯真理報表達應協助世界各民族改用俄國語言[18]

1941年蘇聯控制下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創立以斯拉夫字母為基礎的新蒙文[19]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蘇聯史達林表示:「全世界都是要通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而實現共產主義的,全人類的語言文都是要通過統一的民族語走向區域語,而實現共同的世界語。」毛澤東對此附和:「中國文字改革的方向要走向世界各國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並採納吴玉章提議,著手進行廢除漢字的工作[20]

1952年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下成立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重點研究漢字簡化問題。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俄籍顧問謝爾應琴柯(Selchiuchinko)在「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會議上指示:「嚴格的拼音原則是採用中共黨員在蘇聯創制的那套拼音文字是最合理的」[21]

1953年毛澤東提出:「作簡體字要多利用草體,找出簡化規律,作出基本形體,有規律地進行簡化。漢字的數量也必須大大減縮。只有從形體上和數量上同時精簡,才算得上簡化。」[22]1954年12月,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改組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簡稱文改會,直屬於國務院。

1955年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说明》中提出漢字難以在短時間改成拼音文字,在开始实行拼音文字后,仍会有一个新舊文字并用的過渡時期,汉字仍然是一定时期内必须使用的重要工具,并提出了三种简化汉字的方法:笔画、字数、写法。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漢語拼音方案》。[23]

隨着時代的進步,人們認識到廢除漢字的不現實,漢語拼音成為輔助中文學習的注音工具[24],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25]

1956年1月《漢字簡化方案》由國務院正式公佈。從1956年2月至1959年7月先後分四批推行。1964年5月文改會編印出《簡化字總表》。經過補充、調整,簡化字由方案收錄的515個增加到2236個。

1977年12月20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及各省級行政區一級報紙發表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二簡字正式開始推行,此後不斷引發爭議。1978年4月到7月,教育部、中共中央中宣部分別發出內部通知,在中小學課本、教科書和報紙、刊物、圖書等方面停止使用二簡字,最終於1986年6月24日正式廢止。[26]

1986年10月,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對原來總表中的個別字進行了調整。[27]

2013年,《通用規範漢字表》正式頒布,恢復了部分異體字,並明確規定表外字不作類推簡化。原有字表全部停止使用。[28]

雙方觀點

漢字簡化的優點

筆畫少
  • 支持者认为简化字能够方便书写,比如许多简体字大幅的减少了繁体字中含有的笔画[29]。中國大陸曾作過一項統計,取一百篇北京《人民日報》的社論,總字數為255,124字,傳統字每字平均9.15畫,簡化後7.67畫,平均每寫一個字減少了1.48畫(約16%),一份論文集取日常用字1,250,320個字頻,簡化前後為9.0減至7.3劃,相差1.7劃(19%)。[29]
  • 支持者认为简化字普遍使用较小的字体,且字形较简,可在印刷或书写中减少用墨,達致環保。批評者則認為,由於事實上不能完全廢除繁體字,簡化字政策讓本來統一的漢字系統分裂成兩套,造成電腦字庫成本增加、簡繁轉繁的人力浪費、華文教學難以統一、網站、文件需要準備兩份等諸多問題,環境負擔遠超過印刷用墨減省。[30]
  • 支持者认为简化字由於多字兼併减少了總字数,且筆劃少字體簡單,能减少记忆量,更容易学习。且經驗顯示給中文初学者自由選擇,一般會較傾向选择學習简体字。
  • 支持者認為,雖然中國部分地區已消除大部分文盲和半文盲,但農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仍不樂觀。在欠發達地區和社會弱勢群體中,錯別字二簡字和不規範字依然普遍存在,說明語文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字形清晰、容易辨識
  • 支持簡化字的人認為,簡化字可大幅減少書寫所耗費的時間、精力;筆劃減少較為簡單,新造形聲較有系統,可大幅減輕學習難度,達到掃除文盲的效果。[31]
  • 支持簡化字的人認為,簡化字結構清晰,更易辨認,能提高閱讀者的整句閲讀能力,這在一些簡化前的形近字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然熟識簡體後辨識繁體,會出現繁字不易識別之情況; 類似情況也會出現在繁字使用者閲讀簡體時,面對個別結構變化極大的簡化合併字,出現誤解或難以識別的情況。
  • 支持者认为因为电子产品屏幕的解析度有限,简化字可以显示出更多细节而不仅仅是保留外形,字級較小時尤其明顯。使用繁體字的網站及印刷品,一般字體大小會略大於使用簡化字者。[32]
  • 支持者认为简体字更便于阅读,比如:等。經過簡化字教育且熟識簡化字的群體業已步入老年,易於書寫辨認的字體對於長者有所助益。
  • 有些簡化字支持者认为繁体字「」「」不分,统一写成「著」经常会引起阅读上的混乱。[註 1]
順應“歷史規律”
  • 支持者认为民间大量的简写现象证明了简化字符合民意。中國文字從圖形文字,遞改草書以迄於楷書,大多是由繁入簡,簡化字符合這個規律。且李斯作篆,程邈定隸,本是秦朝國策。各朝各代或傳承沿用,或創作新字,或兼而有之。武曌自作字,明成祖沈度為正字,皆擬政令下達。以政令推行書寫規範,符合歷史現象。且推行簡化字時,中國大陸亦參照部分古體制定簡化字,符合六書原則[33]。絕大多數的簡化工作參照民間俗體簡化規範異體字,以歧義較少筆畫最簡為優。符合歷史傳承與連貫。

漢字簡化的缺點

部分中國老一輩人書寫漢字時習慣使用少量繁體字或偏旁。如中國一傳統餐廳招牌,其中大部分用簡化(包括遺留的二簡字「」),部分筆劃用繁體。繁體字為。
中國大陸一張政府宣傳廣告海報中,最顯眼的毛筆字是一個錯字。書者對傳統漢字生疏,誤以為「魂」字中的「」是「」的簡化,結果寫出一個不存在的字。
繁简混用的一个例子:
山東东平明湖中学北大门
其上書寫“”
漢字簡化破壞漢字結構和六書原則、破壞字體演變系統性、破壞傳統文化,造成文化斷層,並引發一系列問題。
  • 针对简体字方便方便書寫的觀點,反對者認為繁體字正書系統裡原本即存在很多自古襲用之簡寫,如台、鉄、岩、塩、体...等,熟練的繁體字使用者在日常手寫時筆畫也常會自然加快和潦草化。
  • 針對簡體字易於閱讀的觀點,反对者則认为簡化後更易閱讀的情況相對少數,有更多的简化字因形體相近而混淆,如偏旁「」簡化為「」造成與「水」的偏旁「氵」難以分辨。[34]目前為止,根據許多老年知識分子的經驗,熟悉繁簡兩種字體的人,繁簡閱讀一樣快。[35]而台灣學界論辯認為,繁體字與簡化字閱讀時間一樣,但繁體字於辨識,閱讀較為省力。[36]
  • 針對簡體字順應歷史的觀點,批評者則認為,從甲骨文到篆書,再到楷書,筆劃數目增加才是主要趨勢,所謂簡化只是從刀刻到毛筆書寫形式的簡化。另一些批評者認為,篆、隸、草之繁衍是自然的過程,不能與由政府制定推行的簡化字相提並論。推行簡化字時,中國大陸政府尚未改革開放,在“極權統治”下,對政策的反思意見很可能受到打壓。也有一些支持者認為簡化字來自古體,比繁體字使用地區規定的正字更符合六書原則,但這類古体只占簡化字總數的一小部分,常是生硬照般冷僻古字而忽視字體演化的歷史連貫性。[37]
  • 批評者指出漢字簡化破壞漢字的字形結構,以及由此帶來的部首歸類等問題。漢字源出有理,構字的“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字體結構中往往包含聲音和意義,簡化字則破壞了漢字的結構,無法讀音和解意。如簡化成,失去了形聲意義。且有許多簡化字並非是以六書原則進行簡化,往往是照搬筆畫少的罕見古字俗字,或以無關聯的記號替代部首,或將草書楷化,或合併字義字形完全不同的同音字、諧音字。[38]
  • 批評者認為簡化字「篡改」了人名。如简化后,變为,成了,姓變。简化字改革中还出现了不尊重姓氏原字导致“姓氏合并”的事例发生,比如「」、「」原本是不同的兩個姓氏,卻被合二為一,依《华夏百家姓探源》不同姓氏代表著不同的起源族群與血脈傳承,例「」氏起源于冯翊,祖宗姬氏,「」氏起源上古圣君夏禹的后裔,支裔世居项遂姓氏,在兩姓合一之後「」「」不分,造成代對於探尋先祖起源產生一定的困擾[39]。而1975年二简字的推行,导致大量“萧”姓人士的姓氏被简化成“肖”,对“萧”、“肖”两个氏族造成的影响延续至今。[40]同理,还有詹姓被简化成“占姓”。另外,「」「」兩字皆為規範字,但因受“于”做虚词义时,两岸用字不同的影响,被误解为简繁转换关系,造成網站的简繁转换中在繁體環境下都被轉成「」,反之在簡體環境下都轉成“”「」源自於則;“”源自邘国,有極大不同卻被混淆。
  • 由於民眾對簡化字的各種簡化方法和官方文件(如《簡化字總表》)不瞭解,對偏旁類推的規定不熟,自行「發掘」簡化原理,容易造成不正確的「類推簡化」[41][42]。不僅一般民眾對簡化方法不了解,甚至學者也不時出紕漏。有支持簡化字的學者舉「」字為例,稱讚該「新造」的字又妥當、又巧妙[43],但其實「」是俗字[44],簡化時將其升格為規範漢字,把原字「」降為「不規範漢字」。
  • 文改會委員曹伯韓,雖然支持並從事漢字簡化,但在《漢字簡化方案》推行一年多後,表示他認為有部份同音代替簡化字應該取消,其中一部份另作簡化,比如:(1986年恢復「疊」「像」「覆」「囉」四字。)[45]
  • 古文字学家陈梦家:“文字是需要简单的,但不能混淆。这些简化字,毛病出得最多的是同音替代和偏旁省略。简化后有些字混淆了。”[46]比如“()”字,“”字是“”加“”產生的分化字,表示“旋”义,这是一个发展的结果,杜甫的詩句“”简化字寫作“”,难免会讓人誤解為“飞回来”,從而丢失经典文本的特定语境,所謂的“一簡多繁”中還有甚多這樣的例子。
  • 文字學家裘錫圭:「在20世紀50年代的漢字簡化裡,也採用了一些記號字和半記號字,如‘’ 是記號字,‘’、‘’是半記號字。」而「為了把象形的古文字改造成隸、楷而破壞一部分字的結構,是迫不得已的,也是值得的。在楷書早已成熟的情况下,僅僅為了減少筆畫而去破壞某些字的結構,把它們變成記號字,這樣做究竟是不是必要,是不是值得,就大可懷疑了。」[47]
  • 有些简化字较有争议,例如「」是熊的一种,按照字源为“罒+熊”,但《简化字总表》却按照「」类推简化为「」,造成表意不明。再如:“”簡化為“”[註 2]、“”簡化為“”、“”簡化為“”、“”簡化為“”等,其中“乂”“又”倾向“符号化”[48];「陝西」的「」簡化為「」,《简化字总表》列在「」之下,但事實「」字右方是「㚒(大+兩個『入』)」而非「(大+兩個『人』)」;作兩個「人」的「」是另一個字,音義同「狹」。《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將不少常用於人名的異體字廢除,造成了一些问题,例如废除“浚”的异体字“濬”,会使人混淆晋朝大将王濬王浚,再如將常用於女子名、帶「愉快」義的「」字視為「」的異體字廢除,实际上“媮”除了tōu还有另一读音“yú”。[49]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的異體字概念不嚴格,保留下來的字不能完全代替廢除的異體字,影響了表達的準確,造成使用上很多不便。[50]
  • 有些原來不相似的漢字,簡化後變成形似字。如「、」、「、」、「叉、」、「、、」、「、、」「、升」、「丙、」、「、」、「、」、「、」、「、」等。2016年9月3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2016年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工商峯會的開幕演講,把「輕關易道,通商寬農」的「寬農」說成「寬衣」,事後當局緊急封殺網上的相關言論和影像。有批評者謂,乃因簡體字「」、「」二字近形而累事。[51]
  • 批评者认为部分简化字的部首被改變,與繁體字不同,造成使用古代词典等工具书进行检索时的不便。[34][52]
  • 批评者认为简化字有“一简多繁”的问题,導致對字義理解的偏差和學習的困難,如「粉」不知是化妝品(面)或食物()、「白」不知是「白」或「白」。又如等字亦同。[34][53](亦參見多繁对一简问题
  • 批評者認為,有些漢字的簡化没有理据,如己為人的“”有提手旁是明顯的動詞,簡化成“”跟房舍發生混淆;將植物類的食用“”簡化成帶女子底的“”等。反对者认为,此为“对华夏文化的侮辱”。[54]
  • 造成了閱讀古籍的障礙,全部古代文獻必須重新翻譯成簡化漢字,並且重新註釋。因為許多古籍及其註解的用字不復存在,需要用新字,從新角度解釋。如“”,訓為“ 兩王相爭”,簡化成“”,字形上就看不出了。如“”,繁體登音,且與橙、凳、蹬同組,可知是家具,簡化“”,音義皆失。[38]
  • 批评者认为简化字打亂了原有的字義系統,如本有共通部首「髟」,代表與毛髮有關,因不一致的簡化成了,成了不同的歸類。除破壞部分系統外,簡化字有時也建構了錯誤的系統。例如,批评者认为,對傳承字沒概念的人可能誤以為「」和「」裡面有個「」。
  • 批評者認為一些漢字在簡化後改變了原有的部件結構,破壞了原有的表意表音功能,例如:
①「」簡化作「」时,「」字上的橫畫消失了(通用規範漢字表試圖將該橫畫恢復)。
②「」简化作「」时,「」变成了「」。
③「」简化作「」时,「」变成了「朩」(通用规范汉字表试图将「朩」改成「木」)。
  • 批评者认为,簡化字破壞了漢字六書的造字方式,如象形字的形體同音化,不易联想到原形,難以過字源學習汉字(必須先瞭解對應的傳承字),若要不學習傳承字直接學簡化字,需要死記硬背。[註 3]還有反對者認為,簡化字破壞了組合字的形體,無法有效表達原有的含義;還有構成漢字的部件與漢字字意的關聯遭到破壞,諸如此類。
  • 有觀點指出現今的中國簡化字是中國共產黨受蘇聯影響而制定廢除漢字的步驟,並且進行“思想文化控制”的方法,正如《一九八四》小說中的新語一樣,簡化字只是一個「政治性產物」而不是一個文字自然的進化過程[55]
  • 批评者认为,简化字使得汉字失去原有的美感,簡化漢字的書法美感要比繁體字差,損壞了漢字固有的美。漢字以象形為本,逐漸演進為以線條和結構替代圖形,形成獨特的書法美感。簡化漢字打破了原有結構和線條的意義,使字形與音義脫離,喪失了書法的審美。[38][56][57]
  • 批評者認為,簡化字紊亂了文字系統,造成「一簡多繁」的問題,對古文考釋不利,音韻、訓詁部分也難以探究。但如能識得繁體字,可直接閱讀。
  • 南懷瑾認為“中華文化數千年都是在用繁體字,但将漢字簡化後不識繁体字,不可以很好地了解與傳承中華文化”。[58]
  • 香港前立法會主席曾鈺成認為沒有學過簡體字的一輩人在今天簡體字愈趨流行的環境“沒有讀寫困難”,但反過來只懂簡體字不懂繁體字的「恐怕稱不上有十足的讀寫能力的中國人[59][60]
  • 中國全國政協委員梅葆玖曾於200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提議恢復繁體字,稱“繁體字非常美,中國傳統文化不能丟”,2016年3月全國政協會議第12屆全國委員會第4次會議上,他再度提案,呼吁青少年练毛笔字、学繁体字、听京剧[61][62]
簡化漢字得不償失
  • 批评者则认为简化字能节省的时间有限,现代人多数使用电脑等电子产品,手写汉字的機會已减少許多,即便需要手寫,使用行书草书亦可快速写下汉字。[63]
  • 批評者認為,心理學研究表示,筆劃數效應僅對啟蒙時期有影響,對高頻字或閱讀技能較高者而言,多是以組塊為單位識別,筆劃數效應並不明顯,反而是組合性更有影響,簡化字自成一體,難以由常用部件組合,反而不利學習。[64]
  • 批評者指出,漢字簡化運動一開始就存在一個誤解,即繁體字難認、難讀、難寫,所以造成中國人不識字、文化低。事實上,識字水平和文化程度與社會經濟發展及教育的普及提高有很大關係,和字體難易程度的關係不是很大。18世紀之前,中國人的識字率持續是世界上最高的,維持在5%左右,這既得益於中國經濟的相對富裕,也得益於中國人「耕讀傳家」的教育傳統。相反,中世紀歐洲的鄉村,除了神職人員之外就再也沒有幾個識字的人[46]。文盲或半文盲,是在經濟與教育資源缺乏的大環境下所產生,而讀寫能力的貧乏,只是其中一個表象。文盲的數量,並不會因為文字系統書寫容易,識字的人就多;也不會因為文字書寫稍微複雜,識字的人就減少。有观点认为,整体較中國大陸富裕、以繁體字為主的台港澳,由於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于識字教育上,識字率近乎百分之百。因而得出,識字率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教育普及度及投入財力人力的多少有關,而非關文字系統的難易度。[65][66][67][68][69]
  • 批評者認為,繁體小字在電子螢幕和印刷品上顯示細節模糊的問題,只是囿於往日科技水準不足使然,現在已隨科技進步而被克服。如今高解析度螢幕隨手可得且價格低廉,高品質印刷成像科技和微型化高清螢幕也被普遍使用。簡字與繁字在所謂電子顯示細節和清晰度方面已幾無差距,構不成優勢和棄繁用簡的理由。
區域間交流障礙
  • 簡化字給兩岸三地交流以及漢字文化圈的溝通帶來困難。日本、朝鮮(韓國)、越南及一些東南亞國家,都有漢字文化傳統,多數並沒有接受簡化漢字。[38]
政治干預文化
胡亂解釋順應「歷史規律」
  • 字形趨於簡化,在歷代俗字中比較常見,但許多俗字並非古代的通用字體,亦不能就此妄斷漢字演變只是由繁趨簡。漢字在由甲骨文金文篆文等古文演化時,字體其實是呈現「由簡變繁」的現象,因為語言文字多由於社會進步使內容變得豐富,字義需配合語意而作出區分,遂於字形上加添偏旁,以表達某一特定語意,以致也會產生「繁化」現象。這與個別字形演變趨向簡化的情況是兩回事。故有論者認為字形「由簡變繁」與「由繁變簡」乃是雙軌並行,「簡化」不是主要的演變趨勢。事實上,漢字演變至漢代隸書時結構已趨於穩定,沒有根本性的大幅簡化或繁化,至唐代楷體(又稱今隸)時更是基本定型,與現今所用繁體字幾乎一致,故漢字往隸書、楷體過渡的這個現象稱為「隸定」(也稱隸變),今日的繁體字亦稱「正楷」。唐朝訂製的開成石經更成為自唐以降的官方標準字體參考,從唐朝至清朝、民國以來的官方文書、教科書、印刷典籍皆不脫這類楷體字形。整體而言根本沒有所謂漢字一律是「由繁趨簡」的歷史規律。

現況

繁体字使用地区

繁體字主要使用的地區,如台灣香港澳門等,這些地區的官方文件、電視、廣播、網誌、網路論壇雜誌著作新聞等公開媒體上,幾乎看不到希望改用簡化字的想法,學校亦一律教授繁體字。但也有人會在非正式場合部分地使用簡化字,但主流觀點仍反對在學校教授簡化字[73],不少反對簡化字人士會以「殘體字」、「殘廢字」、「文盲字」批評簡體字。[74]次要地區則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等。他們都能接受兩種字體,也不會引起較大的反感。

  • 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在2008年7月5日下午探訪臺灣作家陳冠學時表示,不會因大陸觀光客来台,而使用简体字,但会用繁、简對照,讓大陆人民领略繁体字之美,並希望未来中國大陸的人們都使用繁體字。[75]
  • 馬英九在2009年6月9日接見美國到來的華僑拜會中,建議大陸對中文採取「識正書簡」看法[9],一時招致各界不解與批評,後總統府於2009年6月23日發表新聞稿解釋其意涵以端正視聽[9]
  • 香港和澳門一直是使用繁體字地區,在1997年香港和1999年澳門回歸至中國時,基於一國兩制下,香港和澳門不受中國大陸推行簡化字政策的影響。但由於與中國大陸交流頻繁,尤其是自由行的影響,香港和澳門的商店在公眾地方有時會為大陸遊客提供簡化字的宣傳單張、大型廣告板、交通路線圖或路牌等。如果有簡化字在公共場合上出現有時會引起公眾譁然,香港有餐廳曾用只有簡體字及英文的餐牌引起大眾反感[76]
  • 香港和澳門的主權基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暫時未有香港和澳門的政府官員為此發表意見。然而近年來(指2003年自由行開放後一段時間之後),網上出現不少反簡體字的討論、文章,尤其是在Facebook高登討論區等網絡社群上。
  • 次要地區則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等。繁體字雖不是當地的主流漢字,但在民間卻廣泛使用。如:當地的報紙(標題繁體,內容簡體)、華人老招牌、寫書法、從港澳台地區進口的書籍、一些說明手冊、一些商標、些許標籤等等。因此,絕大部分的當地華人居民皆能看得懂繁體字,但在書寫上有一定的難度。

简化字使用地区

在中國商標設計可以保留繁體字。上圖為1991年遠眺廣州火車站東廣場,可見大北立交橋上繁体字商標有健力宝飄柔廣東万家乐,只有海飞丝為簡體字。然而至2020年,僅健力寶尚存繁體字商標,其他已改為簡體。

简化字通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及地区以及缅甸北部果敢佤邦勐拉等地,简体字也是联合国文件中文文本的指定字体。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簡化字以後,其公民自幼接受的是簡化字教育。[77]現時中國以《語言文字法》規定正式文書、印刷品必須使用簡化字,政府、教育、出版社等机构只可以在特殊場合上使用繁體字。

簡化字的主要使用地區,除一些研究歷史國學文字學學者外,有人將繁體字用於毛笔字书写,如書法店招[78],但不少字很不規範,很多大廈的題字錯別字相當多(繁體、異體、簡體與二簡混用)[79]。也有人主動閱讀用繁體字排印的古籍、古文,还有人提出應開放繁簡共存,或者全面或部分恢復繁體字的想法。

有觀點認為應該在簡化字的基礎上恢復部分繁體字,避免簡繁一對多轉換[80]。例如恢復「」以區分「皇后」和「」(恢復後為「」)。恢復「」以區分「」和「」(恢復後為「」),並就美感、傳統性將過於簡化的字做部分恢復。這種新造的漢字系統被一些人稱為「和諧體」,目前有學者專門研究[81],在中國大陸政商、學術界傳有部分人士已經正面支持,甚至簡體字支持者也對此有好評,是目前最有可能倡導恢復使用部分繁體的形式。有人认为这些主张在中國的影响力不大,中文学者主流观点及民众普遍看法仍然认为简化字易识适用,不赞同让下一代加重识字负担。[82]目前恢复繁体字的意见和呼声主要通过网络言论的形式体现出来。國家語委主任趙沁平曾公开承认“不學習繁體字影響文化傳承”進而主張“‘識繁寫簡’、‘繁體字申遺’等有一定代表性和影響力”,提出“要注意維護合法使用方言、繁體字的空間。”基本上表達了中共溫和派對於繁體字的態度。[83][9]

  • 1992年12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对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三条意见,重申了官方的一贯态度。[84][85]
  1. 继续贯彻国家现行的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汉字简化的方向不能改变。各种印刷品、宣传品尤应坚持使用简化字。
  2. 海峡两岸的汉字,当前可各自维持现状,一些不同的看法可以留待将来去讨论。
  3. 书法是一种艺术创作,写繁体字,还是写简化字,应尊重作者的风格和习惯,可以悉听尊便。
  • 2008年3月,作家王干在其博客上发表文章:《五十年内,废除简化字如何》[86],在网上引起支持方与反对方激烈辩论。随后,新浪网请王干在第四十九期的网上大讲堂作了简体字在当代尴尬境遇的专题阐述。[87]
  • 在2008年两会期间,宋祖英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88]这份提案更引起了繁体字传承教育的大讨论。但教育部部长周济以“国家有基本国策,就是要使用简化字,就是要推广普通话,这是一个基本要求”为由表示不考虑“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89]
  • 2009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90]根据《南方日报》和搜狐网的联合调查,反对恢复繁体字的网民略多于支持一方[91],但也出现了势均力敌的局面[92]。新浪网的投票调查结果显示支持简化字与反对简化字的人数比例大约在6:4。支持简化字的历史学王立群博客上发表文章《简化字不能轻率废除——二论繁简字之争》[93],一一驳斥潘庆林的观点,与王干爆发论战。
  • 2009年8月12日中國發表了《通用規範漢字表》的意見徵求稿,向全國公開徵求意見。該表試圖對用字現狀加以修補和完善,正式頒布後,將成為中國最新的漢字規範。
  • 2014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吴仕民提议国家应“恢复繁体字,传承传统文化”。[94]僅為提案討論。
  • 2019年兩會期間有政協委員提出《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中國教育部官方立場表示学校教学应依法使用规范汉字[95]但在教育中學習經典的過程會接觸繁體字,毛筆書法教育的古帖也以繁體楷書為主,並強調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漢字就有簡體兩用形式;南北朝以來楷書、草書、行書中也不斷有簡體字產生,簡體字本就是自古以來的文化組成。[96]

解決方案

全面使用繁體字或全面使用簡體字並不是僅有的選擇,一些人提出以下觀點,試圖部分修正現今的簡化字政策,為繁簡混亂的現況提供解決之道:

  1. 消除一簡對多繁
    理由主要有二:一是簡體文章中可能出現相應繁體文章中不會出現的歧義情況,尤其是古文。二是免除繁簡自動轉換的錯誤,促進簡繁之交流及相互理解。[80][97]
  2. 停止非常用字的類推簡化
    現行的偏旁類推簡化字中有很多不是常用字,其對應的繁體字在識別上沒有太大困難,但卻佔用了大量漢字的編碼空間。因此,簡化字應當只對3500個常用字進行簡化,罕用的古字只收錄原型,不再收類推簡化偏旁後的形態。[97]
  3. 簡化時不應該破壞美觀及六書原則
    在簡化時不應該違背六書及美觀原則,不少違背這些原則的字還比原字難學難辨,應該回復繁體字或另造更科學的簡體字。因為六書是分類與歸納原則,若只有少數繁體字與簡體字用不同的六書原則,則可以減少記憶兩套字體的難度。
  4. 不應把草書簡化為簡化字
    草書的寫法只是方便書寫,筆劃次序違反傳統寫法。經草書楷化的簡化字,和原本的草書寫法差天共地,如「馬」字等。草書中連筆書寫的情況普遍,而且寫法不一。如繁體字「」和「」都有相同部件「」,但這部件經草書簡化後,寫法就不再統一。

也有一些人提出繁簡分工的概念:

  1. 繁體字用於印刷,簡化字用於手寫
    一些學者提出「讀繁寫簡」的觀點,認為簡化字用在手寫上即可,而不必用在印刷上面(至少像一些偏旁類推簡化字不必讓印刷完全與書寫等同),特別是現時中文數碼化,已經沒有過往輸入困難的問題。這種做法其實更為便利。[8]王若谷認為「繁體漢字文脈嚴謹但筆畫繁多不易書寫、反之簡體漢字易寫但文脈不清、因此是各有利弊。故繁體和簡體不應該是你死我活的冤家對手、而應該雙贏。英文有大小寫字體、日文有片假名和平假名字體、為何中文就不能有印刷體和書寫體的分工呢?繁體漢字嚴謹,完全可以作為法定印刷體用於各種文件書刊;簡體字易寫,完全可以作為日常書寫體用於各種信函便箋。這種分工、既方便了漢字的日常使用、又保障了漢字的科學嚴謹,相信施行起來也不會有文化障礙和牴觸。」[98]
  2. 以繁體字為主,允許書寫部分俗體字
    中華民國政府民進黨執政時的教育政策是鼓勵使用繁體字,考試時亦使用俗體字(部分簡體字)可以不扣分,而允許使用的俗體字簡化程度低於中國大陆使用的簡化字;民進黨對於馬英九在總統任內對中國大陆提出的「識正寫簡」建議[9],則表示譴責,原因在於中國大陆使用的簡化字與繁體字差異太大,允許識正書簡很容易消滅繁體字,對於文化傳承及字體美觀不利,政治上的反中立場也加強民進黨堅持繁體字的態度(漢字非中國專用)。[99]
  3. 古文用繁體字呈現
    一些人認為現代文用簡體字無妨,但古籍若使用簡化字,尤其是「多繁對一簡」的簡化方式,將導致理解上的障礙,應當以原文呈現較好。這個想法目前已使用於一些環境,例如與中醫學相關的文獻如一些《黃帝內經》注本,原文部分以繁體字印刷,而注解部分以簡化字印刷。[100]

現狀

臺灣、香港、澳門地區仍然沿用絕大部分的傳統漢字。而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的分類,簡化字传承字稱作規範漢字,繁體字和異體字是非規範漢字;除特殊場合如書法、藝術、古籍、教育、研究以外,繁體字和異體字在中國大陸不可用於一般印刷品。“繁體字”是中國大陸對傳統漢字字體的稱呼,在香港、澳門等地區也較常使用此名稱,中华民国官方稱之為“正體字[8][9][101]

两岸三地

由于网络的发达,跨文化交流越趋频繁,繁体字使用者因与大陆交流而需要认识简化字;简化字使用者则因研读古文、艺术需要及与港、台、华侨交流,而有学习繁体字的需求。由于大陆的许多输入法同时支持简体与繁体的输入,也有很多大陆人在使用电脑时录入繁体字。在繁体字使用區如台灣香港澳門,除少數特殊場合(如與簡化字有關之研究)以外,印刷品、契約書、網站等正式文件皆使用繁體字。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手寫時偶爾會使用個別的簡字[102],主要為民間廣泛流傳的俗體字,如等都很容易在宣傳海報、店家招牌、公告、書信等場合見到[103],目前「台」已被視為「臺」之通同字或正字而非簡體字[104]。商家為求方便亦使用簡體字;甚或使用「注音文」、「拼音文」等代號速記,正式文書則無此類用法。另由於英文在港澳台非常普及,許多使用者會乾脆使用英文及英文縮寫取代部分中文字詞,以節省書寫時間。

即使用於考試之問答題,只要使用之俗字不致難以理解或過於突兀,通常都能被容忍接受;但台灣的國文相關科目要求較為嚴格,大考賦予閱卷者對簡體字斟酌扣分的權利,但標準不一,使用各式簡字仍有被扣分的風險[105]

多繁對一簡問題

中國大陸目前施行的簡化字,其中一部分是用筆劃較簡單的字替代多個傳統漢字,一方面為了減省筆劃,另一方面是藉由兼併文字減少總體字數。有些人認為這像假借,但實際上更像訓詁學裏的“本有其字”的“通假”。

正體字和簡體字對照範例,部分字型容易在簡化後混淆。

「多繁對一簡」大致上有3類:

  1. 依簡化原則簡化漢字,恰好和已存在的不同意義的(較少用的)字相同。例如將「」簡化為「」後恰好和古字「」()相同。其他例如:。
  2. 將多個字依簡化原則簡化為形體相同的字,如將「」、「」均簡作「」,「」、「」均簡作「」。
  3. 用本來就存在但形體較簡單的音近字取代較複雜的字,如用「」取代「」、「」、「」,有些字本不通用,如。而有些是本來就可通用,只是有時意義不同的字。如「」和「」常通用,但「」不用於「皇后」,其他尚有等等,其中一些字即使在繁體字使用區也常混用。

這樣的兼併造成了漢字的表意功能削弱,更依賴上下文才能準確理解文意,例如有些人會以「船()停在基隆港」[36]、「我下()给你吃」等造句,突出簡化字造成的歧義問題。就現代白話文而言,這些例子放在具體的句子中極少會造成歧義問題[106][107]。且這種會發生歧義的情況也不僅產生在用簡化字的造句中,如「書本在桌子上」、「喜歡上一個人」等。但在文學、古籍等較講究精煉用字的領域,使用簡化字則不易理解或容易誤解,如「」與「」,前者指「我一個人」,後者指「剩下(多出)一個人」,簡化字將併入,不利解讀古文。目前的新規範決定當“”字與“”字有歧義時,可使用“”的類推簡化字“”。

當初施行簡化字的本意是藉由強制規定達到統一,但由於中國大陸以外的一些政權並未採用相同的標準,造成現今在交流時,程式進行繁簡自動轉換時容易因「一對多」轉換錯誤,需要人工校對,造成諸多額外成本。比如軟體常把一概轉為,一概轉為,一概轉為,一概轉為[108];此等情況常見於人名,如香港立法會議員及及其他議員被兩名市民入稟申請司法覆核取消議員資格,據推測,該入稟狀雖以繁體中文寫成,但應為入稟人先以簡化字撰寫,再以軟件簡轉繁方式轉為繁體後再呈交至法院,因當中鄭姚兩人之名字被寫成「」及「」[109]。由於「簡一對繁多」較多,簡轉繁出錯的情形遠遠高於繁轉簡,這也是許多繁體字使用者批評與反對簡化字的原因。另外,不同姓氏的人也會被歸為同一姓氏,比如說和變成(目前新的规范将作为姓氏的“”改为简化为“”),和變成;另一個著名的例子是在二簡字中,和皆合併作。

一些簡化字的支持者認為,合併只是增多了一些多音多義字,現代文書主要以白話文為主,相較於書寫、學習等方面帶來的好處,簡化字造成的歧義問題小得幾乎可以忽略;而要解決轉換時的「一對多」問題,只要讓繁體字使用者全面改用簡化字即可。批評者則認為,簡化字在書寫、學習等方面帶來的好處相當有限,且因文學、古籍等因素,繁體字不可能全面廢除。一些簡化字使用者也對此現像做出省思,認為應當朝消滅「多繁對一簡」問題的方向努力。(亦參見不统一的问题[110][53][52][111][80]

不統一問題

簡化字創立後,由於各地使用不同的系統,很多媒體不得不設立繁體字和簡化字兩種版本,耗費人力物力。大的字庫、字典除繁體字以外,尚須收錄各種不同體系的簡化字,如中國、日本的簡化字,於是字數大大增加。如GBK中有「」、「」、「」,有「」「」「」。

漢字總數約有10萬上下,《簡化字總表》只收錄了2235字。然而,由於簡化字政策的偏旁類推原則,導致許多罕用字除原字形外,不得不加收簡化字版本,造成整理、編碼上的負擔。[112]

其他各国的汉字简化

國際上,新加坡、馬來西亞採用並推行了與中國《简化字总表》幾乎相同的用字政策。[註 4]联合国(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代表權後)及各国际组织也都采用了简化字。

此外,同屬漢字文化圈的日本採用新字體,甚至一度限制漢字使用,因而產生了和中文簡化字類似的遺留問題,參見日本国语国字问题

註釋

  1. 民間可聽聞此說,但「」「」並未出現於《簡化字總表》,且同用繁體字的臺灣香港便有不同用法,故此項嚴格而言並非簡化字政策是否適當之爭論,而是兩岸三地國字標準字體規範採取不同策略之議題。
  2. 「」类推简化作「」,但“怪”字与“”无关
  3. 例如字源演變動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4. 新加坡先是在1969年推出自己的《简体字表》,与中国大陆的简化字有差异。到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采纳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的简化字。

參考文獻

引用

  1. . 上海: 新知識出版社. 1958.
  2. 周恩來. (PDF).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 1958年, (2號): 頁35–44 [2016-07-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1-14). 一些右派份子對文字改革進行了惡毒的攻擊,說漢字簡化搞糟了,群眾都反對,要國務院收回成命,把《漢字簡化方案》撤回。將批評簡化字的人定性為「右派份子」,稱他們的批評意見是「惡毒的攻擊」。
  3. 編輯部. . 文字改革. 1957, (8): 4.反右運動展開後,《文字改革》組織了所謂「筆談」,列出十條問題,第九條為:「你對於右派份子對文字改革的攻擊有什麼意見?一切贊成文字改革的人應當怎樣向右派份子展開鬥爭?」,明言要針對批評文字改革人士組織群眾批鬥,其後多期刊出了不少此類批鬥文章。
  4. 王力. . 文字改革. 1957, (10): 22–24. 在粉碎了右派份子的陰謀的今天,我想有許多本來反對文字改革的先生們已經恍然大悟:原來文字改革並不是單純的學術問題,而是嚴重的政治性問題。
  5. 「漢字簡化不是文字的根本改革,要進一步進行拼音化,期許中共專家為拼音文字完成準備工作」人民日報,1955年10月26日,第一版
  6. 劉勝驥,中共改革漢字漢語之運動,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8期
  7. . 腾讯网. [2013-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09) (中文(简体)‎).
  8. 馬英九,《也是「正名運動」—為「繁體字」正名為「正體字」請命 Archive.is存檔,存档日期2012-07-14》,93年10月13日(週三)下午3時40分。
  9. . 中華民國總統府. 98-06-23 [2013-06-24] (中文(繁體)‎). 我在六月九日對大陸提出「識正書簡」的建議,主要是期待中國文字政策有所改變,使更多中國人民能夠直接認識自己的歷史與文化。
  10. 錢震宇、陳洛薇. . 聯合報. 2011-06-16: 焦點新聞 – A2 (中文(繁體)‎).
  11. 《字里乾坤》
  12. 联合国废繁体字真相调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环球时报》,2006年4月14日。
  13. . 六卷. : 160頁.
  14. .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
  15. . 1991年初稿 [2018-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6).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1992年已審讀
  16. 杜子勁,中國文字改革論文集,大眾書局,第184頁「拉丁字母是你用來在突厥民族中開始文化革命的第一步,拉丁化是東方偉大的革命」
  17. 第一次全國文字改革工作會議文件匯編,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第68頁
  18. 「俄文而外,其他文字只不過是過渡性的文字變體,要加以引導使其趨向統一。俄語要成為世界各民族的共同語言。」張席珍,文改內幕,中國語文月刊,第8卷第2期,1961年10月,第16頁
  19. 杜子勁,《中國文字改革論文集》,大眾書局,1950年,第184頁
  20. 汪學文,中共文字改革之概況及其對傳統文化之影響,《中共簡化漢字之影響》,第215-217頁
  21. 第一次全國文字改革工作會議文件匯編,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第68頁
  22. 黃加佳,書同文 :《漢字簡化方案》制訂始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新华网。
  23.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说明——汉字简化的目的和方法》,吴玉章等,中國語文雜誌社;中国语文丛书,《簡化漢字問題》,中華書局,1956年,第97-100頁
  24. 林成滔. . 中國檔案出版社.
  2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七條
  26. https://news.qq.com/zt2011/ghgcd016/index.htm
  27. 韓敬體,《談我國的漢字簡化問題》
  28.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
  29.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探究中國文字簡化問題論文集》,台灣:1997年,P.101-P.122。
  30. 《漢字簡化得不償失》,P.49,亦參 P.40 至 P.48。
  31. 周溯源 张广照. . 学习时报. 2013-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3) (中文(简体)‎).
  32. 《漢字簡化得不償失·西方的拉丁文教学与中文的繁体字》
  33. 李小狼(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學生),《正字與政治》,2006年4月29日《中國時報》E7人間副刊版。
  34. 許淑華,明道管理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漢字簡化對漢語教學的衝擊》。
  35. 《漢字簡化得不償失·简化字真的比繁体字易认易学吗》
  36. (中文)正體字簡化字優缺點對照表》,正體字主題網 存檔,存档日期2009-02-02.,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十月一日修正。
  37. 李小狼(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學生),《正字與政治》,2006年4月29日《中國時報》E7人間副刊版。
  38. . [2015-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39. 张学衔. .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179 頁. ISBN 9787305017087 (中文(简体)‎). 记载: 氏有西羌的血统,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有一支位于今青海省境内的西,以「项」为部落之名,根据史书的记载是夏禹的支裔。但是,由于文字的进化和演变,以及世人书写的以讹传讹、以代或以代的乱真现象
  40. . 南方都市報. 2013-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41. 彭小明. . 夏菲爾國際出版公司. 2008年1月 [2019-05-27]. ISBN 978962938068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7) (中文(香港)‎).彭小明指出一些正體字和簡化字的偏旁對應不一致,如「又」這個事實上的「簡化偏旁」產生了等字,原本對應數個不同正體漢字偏旁,作為簡化字不規則,不合理之證。胡喬木曾批評「又」「乂」都只是代替偏旁的「記號」。
  42. . 光明網. 2010-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1) (中文(简体)‎).十大錯誤中有三個與簡化字有關,分別是「」誤作「」、「潟」誤作「」、「薹」誤作「苔」。
  43. . 经济观察网. 2009-03-13 (中文(简体)‎). 裴钰稱:「比如说举个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这个“”字,这个“”字和繁体字的“”字完全不一样。是新造的,是极少数新造的,这也是遵循一个规律,会意。」
  44. . [2016-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5).
  45. 曹伯韓. . 文字改革. 1957, (8): 28–30.
  46. . 中國新聞網. 2009-03-23 [2016-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47. 裘錫圭. . 商務印書館. 2013-07: 43-44.
  48. . 中国新闻网 (南方报网). 2009-03-18 [2016-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中文(简体)‎).
  49. . 中国语言文字网. 2005-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1) (中文(简体)‎).
  50. 王宁. (PDF). 中国社会科学. 2004, (3): 頁171–179, 2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6-15).
  51. . [2016年9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9月8日).
  52. 连登岗,《论汉字简化对汉字基础部件及其系统的影响——兼论汉字规范应正确处理基础部件》,《中國文字研究》第六輯,2005-10-01,ISBN 978-7-5435-4329-4。
  53. 陆锡兴,《简化字问题散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錄自《简化字研究》。
  54. . [2015-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6).
  55. 劉紹銘. . 蘋果日報. 2006-6-14 [2013-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7).
  56. 張祥龍. (PDF). 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暨哲學系. 2009: 8 [參照日期].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減少筆劃,影響了漢字的書法美,所以主張漢字改革“必須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16 的毛澤東,他寫自己詩詞的書法體時,終身用繁體字,從來不用他提倡的簡體字。而拼音化後的漢字,無疑將完全失去其書法藝術
  57. 全國文字改革會議秘書處編. . 北京: 文字改革出版社. 1957: 第14 頁. 毛的具體建議是先搞簡體字,為漢字的拼音化或完全廢除漢字做準備。見同頁吳玉章所引毛澤東的話
  58. 南懷瑾先生. . 太湖大學堂. 2012-02-27 [201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繁體)‎).
  59. 曾鈺成. . 鈺成其事 - 《am730》. 2018-06-11 [2019-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60. . 香港中文監察facebook專頁. 2018-06-12.
  61. . 中央通訊社. 2016-03-02 [2016-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2) (中文(繁體)‎).
  62. . 新浪新聞中心. 2016-03-03 [2016-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2) (中文(中国大陆)‎). 使用|coauthors=需要含有|author= (帮助)
  63. 游修齡:《簡化字轉繁體字的尷尬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深圳特區報》,2003,1,19日,第6版。
  64. 《漢字簡化得不償失》,P.9-P.23。
  65. 謝佳珍. . 中央社. 2014-04-05 [2014-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中文(繁體)‎). 內政部說,15歲以上人口文盲率(不識字率)逐年降低,至102年底已降至1.6%;其中女性文盲率較男性高2.5個百分點,主要是65歲以上人口中,女性文盲率高達17.6%,但未滿50歲人口男、女性識字率已相近。
  66. 林志成. . 中國時報. 2009-03-13 [2014-05-18] (中文(繁體)‎). 中國識字率九○.九%,排八十六名,遠落后台灣
  67. 澳門統計暨普查局. . 澳門統計暨普查局. 澳門統計暨普查局. [2020-06-29].
  68. . 香港社會指標.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2020-06-29].
  69. 鄭媁. . 聯合晚報. 2020-04-12 [2020-06-29].
  70. 劉紹銘. . 蘋果日報. 2006年6月14日 [2013年1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8月17日).
  71. 「漢字簡化不是文字的根本改革,要進一步進行拼音化,期許中共專家為拼音文字完成準備工作」人民日報,1955年10月26日,第一版
  72. 劉勝驥,中共改革漢字漢語之運動,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8期
  73. 「識正書簡」及「馬英九兼任黨主席」相關議題民調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74. . [2015-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75. . [2008-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12).
  76. . [2015-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1).
  77. 《字里乾坤》
  78. 嚴偉達:《繁體字悄然發燒 國學熱,13億人集體補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遠見雜誌》,第247期,2007-01-04。
  79. 别字、外文使用不规范 牌匾用字亟待管理 中国广播网 河南分网
  80. . 人民日报. 2004年7月30日 [2008年8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年8月4日) (中文(简体)‎).
  81. .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語文建設通訊.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8).
  82. 《字里乾坤》
  83. . [2009-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21).
  84. 李岚清. . 1995-12-25 [200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28).
  8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200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6).(已失效)
  86. (简体中文)五十年内,废除简化字如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新浪博客。
  87. (简体中文)网上大讲堂之四十九:作家王干谈简体字在当代尴尬境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新浪博客。
  88. 宋祖英等联名提议:小学应增加繁体字教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网易,2008-03-13。
  89. 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不考虑「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新华网
  90. 政協委員潘慶林建議10年恢復用繁體字》,大紀元,2009-03-04。
  91. 南方日报搜狐网联合调查:恢复使用繁体汉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搜狐网2009年3月3日
  92. . [2009-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6).
  93. (简体中文)简化字不能轻率废除——二论繁简字之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新浪博客。
  94. . 中国人大网. 2014-03-10 [2014-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0).
  95.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1478号(教育类177号)提案答复的函
  96. 繁體識讀提案
  97. 《第二屆漢字文化節學術研討會-正體字與簡化字的全方位對話論文集》有學者提出此觀點。
  98. 王若谷,《由馬英九呼籲繁體字「申遺」想到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今日新聞網,2006/04/03。
  99. .
  100. WHO中醫術語使用繁體字 中國不反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大紀元,10/17/2007。
  101. 錢震宇、陳洛薇. . 聯合報. 2011-06-16: 焦點新聞 – A2 (中文(繁體)‎).
  102. . [2010-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4).
  103. 參見港台簡字
  104. 張文彬. . 中華民國教育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5) (中文). 「」為「」之異體,「」、「」本二字,《廣韻》音「土來切」、《說文》訓義為「說」,即今「怡悅」之意;與「」義不相侔。唯以音近,後人遂假借「」為「」,久而成習,「」字音亦轉。至以「」為偏旁之字,亦多假借作「」,如「」作「」、「」作「」比比皆是。「」中共簡化字亦作「」;「」另兼正字。
  105. (繁體中文)基測作文 約定俗成的簡體字不扣分 存檔,存档日期2006-04-12.》,聯合晚報,2006/04/11。
  106. (简体中文)方舟子,《简体字引起混乱吗?》,http://www.xys.org/fang/doc/history/jianhua2.tx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新語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08年9月2日收入。
  107. 《漢字簡化得不償失·西方的拉丁文教学与中文的繁体字》
  108. 《從學術觀點看「正體字」與「簡化字」》
  109. . 立場新聞. 2016年11月17日 (中文(香港)‎).
  110. 《第二屆漢字文化節學術研討會-正體字與簡化字的全方位對話論文集]》
  111. 《漢字簡化得不償失·西方的拉丁文教学与中文的繁体字》
  112. 《漢字簡化得不償失·西方的拉丁文教学与中文的繁体字》

著作

  1. (简体中文)《簡化字總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10月10日。(線上版:維基文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附件
  2. (繁體中文)路燈光路燈照,《海峽兩岸簡体字研究》,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1年11月,ISBN 978-957-15-0459-9。
  3. (繁體中文)漢字與全球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政府文化局,94/12/01,ISBN 978-986-00-4246-7。
  4. (繁體中文)第二屆漢字文化節學術研討會-正體字與簡化字的全方位對話論文集》,台北市政府文化局,95/08/01,ISBN 978-986-00-5913-7。
  5. (繁體中文)彭小明,《漢字簡化得不償失》,香港:夏菲爾國際出版公司,2008年1月,ISBN 978-962-938-068-7。
  6. (简体中文)史定国,《简化字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9-1,ISBN 978-7-100-04091-4。
  7. (简体中文)李圃,《中國文字研究》第六輯,南寧:廣西敎育出版社,2005-10-01,ISBN 978-7-5435-4329-4。
  8. (繁體中文)許淑華明道管理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漢字簡化對漢語教學的衝擊》。
  9. (繁體中文)馬英九,《也是「正名運動」—為「繁體字」正名為「正體字」請命》,93年10月13日(週三)下午3時40分。
  10. (繁體中文)李鍌:《從學術觀點看「正體字」與「簡化字」》,中國國民黨第17屆中央常務委員會第39次專題演講,2006/07/19。
  11. (简体中文)语言学家周有光记者见面会实录》,人民网,2006年3月22日上午9:30。
  12. (简体中文)張書岩,《簡化字溯源》,ISBN 978-7-80126-303-2。
  13. (简体中文)林成滔,《字里乾坤》,中國檔案出版社出版,2004-09,ISBN 978-7-80019-821-2。

外部链接

相關條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