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字体

新字体是日本在1923年制定的《常用漢字表[註 1]、1946年公布《當用漢字表》至今,日本社會通行的漢字字體,其简化程度总体而言不如中国大陆简化字言部金部糸部等常用部首没有简化。日本的「字體」與中文的「字形」是同一個概念。 在日本,日常生活主要使用新字体,但政府并未宣布废止舊字體,在专有名词等很多场合中,舊字體仍可使用。新字体多为略字(即民间常用的简笔字),但亦有少数增添笔画的情况,如“”“”。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假名
平文式罗马字
日語舊字體

歷史

日本是一個長期使用漢字的非漢語系國家,由於漢字學之不易,因此民间底層长期流行一些简笔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主張侵略一派認為漢字過多不利學習,主張完全废除汉字。但因为日文假名只能表音,而日文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吸收的具有表意功能的汉字一旦彻底废除,会形成大量同音词,对阅读和理解没有断词的日文造成困难,因此汉字最终得以留存,僅進行了一些簡化。

1946年,日本内阁公布了《当用汉字表》,收字1850个,其中131个采用新字体,原写法則被稱作舊字體日语: Kyūjitai)。

1981年10月1日,《常用漢字表》代替《当用汉字表》,收錄1945字[註 2],其中新字體355個[註 3]。後來發佈的《人名用漢字表》收11新字;《表外漢字字體表》收22新字,共388字。(《人名用漢字表》數次修訂後,新字體數量增至19個;《改定常用漢字表》亦新收錄了一些新字體,故目前已經不止388個。)

但這三百餘個僅是日本政府公佈的新舊字體對照,並不代表學術界使用的,譬如《人名用漢字表》中的“”,在字典中為“”的新字體,但《人名用漢字表》中,只有新字體“”。而且很多舊字體尚未收錄至Unicode編碼。如果以字典的新舊字體對應來看,新舊字體要多于389字,學術界中《大漢和辭典》等書籍則更爲專業。

中日漢字異同

新字体中,字形與港澳台取字相同的有「」、「」等字。

而与中国大陆规范汉字相同的有「」、「」、「」、「」、「」、「」、「」、「」[註 4]、「」、「」、「」等;差不多相同的有「()」[註 5]、「()」、「()」、“()”、“()”、“()”、“()”、“()”、“()”等,其中「()」、「()」、「()」、「()」等与简化字擁有相同的Unicode編碼。

也有與中文漢字完全不像的,如「(、)」、「(、)」[註 6]

簡化方法

基本上,採中、日典籍或約定俗成的俗字

行、草書楷化

例:等。

俗字异体字升格為標準字體

例:等。

統一字體

一個漢字有多種寫法的,取一個為正字。例如:「」「」「」統一作「」(本字為「」)等。

替換聲符

將繁複的聲符替換為較簡單的。例如借中文死字「」[註 8]為「」,原來的聲符是「」,發音為「」,替換成同音的「」(不過,這裏的「」是音讀,「」是訓讀)。

省文刪除繁複部分

例:等。

增筆俗字

亦有少數增添筆畫的情況,例:等。

變更部首

俗字簡化後,一些漢字的部首發生了變化,例如,原本從「」的「」字簡化為「」後改從「」。另外,「」(耳部)、「」(酉部)等字簡化時,原來的部首被刪除,變成「」(士部)、「」(匚部)。

类推简化

例如,「」已简化「」,「」「」同样简化作「」「」。類推簡化一般限於《常用漢字表》,類推簡化產生的《常用漢字表》外的新字體稱作「擴張新字體」,例如「」[註 9]

其他簡化方法
  • 同音漢字書寫規則
  • 日本民間還流傳一些略字擴張新字體,但它們並非正式的簡化漢字。

與既有漢字衝突

有些新字体被简化到被另一個原本無關聯的字,與中文簡化字的合併簡化類似。如:

  • 新字體:;舊字體:;音讀:(kan)
    「」原本的讀音是「(fu)」。
  • 新字体:;旧字体:;音读:(gei)
    原本「」音读是「(un)」,训读是「」(kusagiru),是「(kusa)」和「(kiru)」的合成词,即除草的意思。
  • 新字体:;旧字体:;音读:(ketsu)
    「」原本讀作「(ken)」。如果使用新字體,「」就不得不改為「」,顯得十分不自然,因此法律用語中仍用「」(但後來這種用法在民法現代語化中被廢除,原「」改革後已由「」取代)。

新舊字體對照表

本章節包含JIS X 0213:2004編碼新收錄的漢字變體,相關文字需在相應Unicode用字的環境下才能正確顯示,詳見Wikipedia:Unicode扩展汉字。

常用漢字表》中的新字體

註:《改定常用漢字表》中新加入的漢字以下劃線標出。

人名用漢字表》中的異體字

註:《人名用漢字表》沒有區分舊字體和異體字,此處一併列出。

表外漢字字體表》中的22個新字體

註:由於國語審議會確定了「表外漢字使用傳統字形」的原則,《表外漢字字體表》收錄的新字體是「簡易慣用字體」,舊字體是「印刷標準字體」。

註釋

  1. 注意此《常用漢字表》(1923年草擬)與《當用漢字表》廢除後的的《常用漢字表》(1981年公布,2010年改定)不同。
  2. 2010年,日本追加196個新的常用漢字,並削除5個漢字,合計共2136字。
  3. 由於「」、「」和「」被合併簡化為「」,355個新字体对应的舊字體有357個。
  4. 中華人民共和國1965年出版的《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選用之字形,多以手寫俗體為準,有些字筆劃少於傳統舊字形,常被錯認為《简化字总表》裡的簡化字,例如「」等。
  5. 日本的「」字上部為「亦」,而中国大陆简化字的「」上部中間為兩豎。
  6. 「糸」作「」之異體字在《集韻》中已有記載;亦有「」的讀法,但該讀音與日文的「」無關。
  7. 《倭楷正訛·附錄省文集》二十八頁即有外「囗」內「丨」之形。
  8. 金代四聲篇海·囗部》:「囲,他琮切,策也。」江戶時代《倭楷正訛·附錄省文集》二十頁:「囲,。」
  9. 2000年發布的《表外漢字字體表》收錄「」為「」的「簡易慣用字體」。正字「」在日文環境下是「環境依存文字(Unicode)」,在日本的某些較舊的手機、電腦上可能無法輸入、顯示。

參見

查询維基詞典中的
查询維基詞典中的
查询維基詞典中的或者
查询維基詞典中的或者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