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旁
偏旁,又稱偏旁冠腳,是漢字要素作為漢字一部分的稱呼。合体字的各偏旁中多半有一个是其部首。為口頭溝通文字方便,偏旁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名稱。
汉字字体风格 |
---|
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 古文 ‧ 石鼓文 |
字形 |
笔画 ‧ 笔顺 ‧ 偏旁 ‧ 六书 ‧ 部首 右文說 ‧ 同形異義詞 本字 ‧ 石经 ‧ 舊字形新字形 ‧ 通用规范汉字表 國字標準字體 ‧ 常用字字形表 |
汉字文化圈 |
吴语字 ‧ 粵語字 ‧ 四川方言字 ‧ 南京官話字 舊字體 ‧ 新字体 ‧ 擴張新字體 韩国国语国字问题
吏讀 ‧ 鄉札 ‧ 口訣 |
衍生文字 |
合文 ‧ 女书 ‧ 则天文字 ‧ 閩南借音字 ‧ 注音符号 |
字音 |
日本漢字音
古音 ‧ 吳音 ‧ 漢音 ‧ 新漢音 ‧ 宋音 ‧ 唐音 ‧ 慣用音 ‧ 聲調 ‧ 音讀 ‧ 訓讀 ‧ 重箱讀法 ‧ 湯桶讀法 |
統一碼 ‧ 中文输入技术 ‧ 中文输入法 |
漢字詞 ‧ 錯別字 ‧ ‧ 廢除漢字論 ‧ 漢字復活 ‧ 字謎 |
注意:本條目可能有部分無法顯示,若遇此情況請參閱Wikipedia:Unicode擴展漢字。 |
同一个部首可能有多个变体,在不同位置名称也不尽相同,如部首“心部”,作为左偏旁时为豎心旁“忄”,在下面时,可能为心字旁(如“志”)和恭字底“⺗”(如“慕”),這些變化都不妨礙其歸入「心部」。这是由於最早將漢字以部首加以分類的《説文解字》是以小篆為標準字樣的,「心」、「忄」與「⺗」在小篆中相同形狀,它们的字型差異都在小篆轉變為隸書的隸變过程中出现的。多數字典還是承襲原來的部首分類,如部首目錄中「心部」通常為「心 忄⺗同」或「心(忄⺗)」。
又,有些部首原先外觀不同,后来却變得酷似甚至相同,如「阜部」、「邑部」作為偏旁時都寫成「阝」,但阜部固定在左,邑部固定在右,通稱「左阜右邑」;又如「胴」「胸」「胃」的「⺼」字旁酷似四劃的「月部」,但歸在六劃的「肉部」[註 1]。
根據日本漢學家古時雄所發表的《從漢字形要素構成率看漢字概念》一文中,漢字字形的結構爲:[1]
- 除一畫數的漢字之外,所有漢字字形都由「偏旁冠腳構垂繞」的組合所構成。
- 除一畫數的漢字之外,所有漢字字形都由二個文字要素所構成。
- 除一畫數的漢字之外,所有文字要素都由二個文字要素所構成。
偏旁的俗稱
許多偏旁,在生活上溝通的需要有約定成俗的稱呼。一般來說,中文使用者並沒有對所有偏旁定義稱呼,日本則對偏旁名稱有較完整的體系(但罕見部首的名稱亦不普及)。這些俗稱通常只是表達偏旁的外觀,並不一定符合造字原理。
- 在左邊、右邊者稱為旁或邊
- 部首外型為常用字者,直接稱呼「~字旁」(粵稱「~字邊」),如:王字旁、月字旁、魚字旁、羊字旁、豸字旁、車字旁、貝字旁、馬字旁。
- 單人旁(粵稱單企人、企人邊)「亻」
- 单人旁又称单立人
- 提手旁(粵稱剔手邊)「扌」
- 豎心旁(粵稱豎心邊)「忄」
- 斜玉旁(粵稱王字邊、玉字邊)「𤣩」
- 斜玉旁又称提王旁
- 立刀旁(粵稱刀字邊)「刂」
- 雙人旁(粵稱雙企人)「彳」
- 双人旁又称双立人
- (粵稱繑絲邊)「」
- 金字旁「」
- 言字旁「」
- 食字旁「」
- 左耳旁(粵稱斧頭邊、戽斗邊、耳仔邊)「阝(阜)」
- 右耳旁(粵稱耳仔邊)「阝(邑)」
- 左耳旁和右耳旁也可统称为双耳刀
- 節字旁「卩」
- 节字旁又称单耳刀
- 反犬旁(粵稱狗爪邊)「犭」
- 衣字旁(粵稱禮衣邊)「衤」
- 示字旁(粵稱神字邊)
- 足字旁「⻊」
- 反文旁「攵」或「攴」
- 在上面者、或外包文字上面與左邊者,稱為頭
- 同時夾著文字上下者稱為框
- 在下面的稱為底
- 例外
也有人將框、底都稱為「旁」,如走之旁。無論如何,偏旁的名稱只為口頭溝通文字方便,並沒有一定正確的名稱。
影響
使用姓名筆劃算命時,許多流派堅持必須將偏旁以部首原字的筆劃數計算,就是受到了部首的影響。例如「」字不算12筆,而須計算「阜」字筆劃,算17筆。
参考文献
- 214部首「木」部常用字部件及其教學法研究,第1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