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系
閩南民系,簡稱閩南人,客家稱河老([1][2]),又稱福佬()、學佬(),是漢族中閩民系的分支之一。主要分佈於福建、廣東、浙江、臺灣以及東南亞等華裔聚居地,若加上世界華僑總和則人口超過5000万。一般的閩南人指的是中國福建閩南地區以及臺灣地區使用閩台泉漳片者,約為今日的福建南部沿海、廣東與香港、澳門、臺灣、東南亞與歐美以及世界各地的閩南移民;其他的閩南族群則包括海陸豐話、浙南閩語、龙岩话的使用者。在中國大陆福建省(除了閩北、閩東、閩中、閩西)、臺灣各縣市(除了南桃園地區、新竹縣、苗栗縣[3])、東南亞國家例如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賓等地,閩南裔人口大多是當地優勢族群。
閩南民系 闽南语 (泉漳话) : bân-lâm-bîn-hē | |||||||||||||
---|---|---|---|---|---|---|---|---|---|---|---|---|---|
總人口 | |||||||||||||
闽南人(泉漳人) :約四千萬人口 | |||||||||||||
分佈地區 | |||||||||||||
中国大陆 | 福建、廣東、廣西、 浙江、江西 | ||||||||||||
中華民國 | 多數臺灣漢人 | ||||||||||||
香港 | 少數民系 | ||||||||||||
澳門 | 少數民系 | ||||||||||||
马来西亚 | 馬來西亞華人民系之一 | ||||||||||||
新加坡 | 新加坡華人民系之一 | ||||||||||||
文莱 | 多數汶莱華人 | ||||||||||||
印尼 | 印尼華人民系之一 | ||||||||||||
菲律賓 | 多數菲律賓華人 | ||||||||||||
泰國 | 多數泰國華人 | ||||||||||||
越南 | 越南華人民系之一 | ||||||||||||
日本 | 日本華人民系之一 | ||||||||||||
美國 | 美國華人民系之一 | ||||||||||||
加拿大 | 加拿大華人民系之一 | ||||||||||||
澳大利亚 | 澳洲華人民系之一 | ||||||||||||
語言 | |||||||||||||
主流閩南語:閩台片泉漳話 閩南語分支:海陸豐話、龙岩話 、 浙南閩語、大田話、潮州話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臺灣)受到 現代標準漢語巨大影響 海內外後裔亦受英語、馬來語、印尼語、 日語和粤语影響 | |||||||||||||
宗教信仰 | |||||||||||||
傳統的道教、漢傳佛教、儒教、民間信仰 近代的基督新教、天主教 | |||||||||||||
相关族群 | |||||||||||||
龙岩民系、潮汕民系、海陆丰人、閩南裔臺灣人、泰米尔人、阿拉伯人、波斯人、蛋家 閩越人† |
今日在臺灣的泉漳後裔若以國語自稱,慣用詞多為「臺灣人」、「本省人」,因臺灣人並非由單一族群及使用單一語言所組成,在需依情境細分所屬族群時,亦會依來臺祖籍使用「閩南人」一詞。若以母語臺灣話自稱則有臺灣人、河佬人(河洛人)、本省人等稱法[4][5]。臺灣史教科書多使用閩南人一詞。桃園市政府使用「河洛人」一詞,並舉辦「桃園河洛文化節」[6]。而東南亞各國閩南裔則常以「福建人」做自稱。
簡介
泉州一直是北方漢人商家以及貴族移居的中心城市,亦有不少進入福州,為控制國貿,部份平民以及海軍又在中國東南沿海移居,以接應海貿及防御海盜,但商家、士族和學者仍以福建沿海為居住中心,因大量人口向福建沿海移居,出現汰弱留強的情況,不少商人向周邊地區如溫州和潮州遷移。當地的閩民系則是衣冠南渡士人和當地的百越人的融合。越人是廣東與浙江沿海的閩語人口的族源之一。中原移民經長三角由水路南下,因福州為福建省會,受更多歷代由江南南下的人群交流影響,而使方言和民系有所不同,而廣東沿海,珠三角的人當中不少亦是客家人南下的後代,所以亦有客閩粤一家親的說法,广東珠三角也含被當地漢族互相影響同化的大量福建以及江西人等移民,閩民系只佔其中一個重要組成,而且有不少聚居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閩商的資本由大陸各個省市轉為以香港和新加坡為中心,美國亦有60萬閩籍華人。
民系歷史
西元前111年,閩越國於漢平東越之戰中被消滅,福建納入西漢王朝的版圖之中。西晉末年,五胡亂華導致大量中原士人遷徙進入泉州,帶動了當地的開拓與發展。唐宋元明,泉州港都曾是當時世界最大的一流港口。唐朝中葉,陳元光家族另外開拓了漳州地區,被後世的漳州人供奉為開漳聖王()。五代中期,留從效在閩國滅亡之後,曾割據漳泉二州,并接受南唐的「清源军节度使、晋江王」封号。閩南人在商業、學術、航海以及殖民方面皆取得很高的成就。
閩南地區又是宋代朱熹理學及閩學的發祥地之一。航海方面,閩南人曾建造大福船開拓海上絲綢之路並完成鄭和下西洋的創舉;而明朝中末期的閩南倭寇以及清朝初期的華南海盜也都有閩南人航海家的身影;此外,由鄭芝龍與鄭成功父子所建立的海上艦隊更以自身的航海實力幫助南明政權與滿清對峙;並且在南明敗亡之後,於海外的台灣擊敗荷蘭西方強權,建立東寧政權;最後,清廷又借助同為閩南人的施琅擊敗了鄭家軍。然而,閩南人優秀的航海與商業實力招來清朝皇室的猜忌,因此在泉州港實施海禁,改以廣州為對外商港,這除了導致閩南地區沒落之外,也造就了明末清初東南沿海的海盜興盛。清朝末年,清國成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7],更大量的閩南人到南洋經商,從此又多了一大班閩商富豪,五口通商之中兩個口岸便是在福建省的。閩南人在清朝時因為長期和滿清敵對,被視為反賊,閩人大力支持反清革命,當中又以陳嘉庚為領袖,為國民黨提供大量資金,當時流傳著「廣東人革命,福建人出錢」的俗諺。國共內戰後,共產黨取得中国大陆政權后,大量在香港、台灣以及五口通商的城市流動閩南人口向台灣、香港以及南洋移民。
明清兩朝,閩南人開始大量向海外移民、殖民並且經商。除了向更南方的廣東移動之外,也大量地往臺灣、菲律賓、印尼與馬來西亞遷移。由於台灣地理位置最為靠近,又加上施琅頒布的渡台禁令禁止粵人入台,使得閩南人成為台灣的主體族群。來到台灣的閩南人及後裔重於經商,開創了郊商文化。
整體來說,閩南民系於漢朝開始初步形成,晉朝到唐朝為大量人口遷入福建而成為現今閩南民系的主要成份,明朝到清朝則是閩南民系向廣東、臺灣擴散的時期,清末以及民國則是大量人口向香港、台灣以及南洋移民的時期。閩南民系經商人口由唐朝到清朝向中國東南沿海以及全世界擴張。當中以明朝海禁後、滿清執政、列強入侵、國共內戰時期遷出大量人口,福建現今成為中國人口最少的省份之一。
語言與文字
閩南語,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閩語中的一種。至清末前,閩南人與其他漢化族群一樣,皆是以漢字為該語言的書寫文字系統。正式文書上,閩南仕紳多以漢文交流;而閩南語的白話文學則以南管與歌仔冊等民間音樂的歌本為代表,這些用於表達閩南語白話的漢字便成為日後臺語文及臺閩漢字發展的重要基礎。19世紀中葉,西力東漸,傳教士亦隨這股勢力進入東亞世界傳教。為了能在閩南與台灣等閩南語通行區方便地傳教,諸多基督教長老教會的傳教士們承先啟後設計出一套專門書寫閩南語廈門方言的拉丁文字系統(罗马化)來翻譯《聖經》,而這套拉丁文字也就是白話字()。普及後,白話字的使用便不再侷限於傳教,以其為書寫媒介所寫成的報紙、字典、數學、醫學以及文學等各類書籍與作品也陸續出版,白話字的通行人口一度多達數十萬。
對於「閩南語」的稱呼,由於諸多因素而有不同的見解與名稱。在過去,由於十分重視地域關係,因此即便使用相同的語言,使用者仍會依照自己的原鄉與方言腔調來區分彼此,例如,泉州話、漳州話、廈門話以及臺灣話等等。亦有以福建省為主體的稱呼,如閩南人的東南亞及海外移民與後代多以福建話()來做為稱呼。
文化與習俗
建築
閩南建築強調屋脊及屋面的曲線,而屋脊又分為燕尾脊與馬背兩類型。燕尾脊是彎曲兩端上翹如燕尾般的屋脊,多用於廟宇及官宅;馬背則是兩端不翹起,形成拱起如馬背的山牆,用於民宅,而馬背山牆又分為五種形狀,象徵金、木、水、火、土五行。[8]
閩南宅第建築格局有三合院、四合院、三院落三種形式:
傳統建材則多以「紅磚紅瓦」,因為歷來將紅色視為喜慶吉利的顏色,所以泉州人索性把紅磚叫做「福辦磚」,傳統臺灣閩南大厝或宮廟使用紅瓦。日治時期開始引入日式的黑瓦或灰瓦,因此現今台灣常見的黑瓦或灰瓦,除少部分屬於客家或潮洲建築外,大部分為日治時代所營建的建築物。[9]
- 福建泉州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築群
- 福建漳州南靖德遠堂
- 臺灣臺北龍安坡黃宅濂讓居
飲食
河洛人歷來講究飲食,形成「鮮、香、淡」的獨特風味,在色香味上獨樹一幟。飲食注重口味、營養、多樣,一般喜酸甜而不喜辛辣,喜清淡而不喜油膩。飲食種類繁多,有小菜、熱菜、湯羹、主食、甜點、水果六種類別。廚師利用豐厚的特産,融合了閩南潮汕等地方美食「炒、炸、煎、燴」等傳統工藝,綜合體現了各地河洛人飲食的特色。蚵仔煎、魚仔糜、魚丸、丸仔湯、麵線糊、糯米腸、肉粽等等皆為各地河洛人居住地區飲食的著名代表。
宗教
觀音、關帝、媽祖、哪吒、王爺與玄天上帝基本上是河洛人共通的民間信仰,在鄭氏王朝時移民的臺灣河洛人多半信奉明朝的護國海神玄天上帝[10],到了滿清中葉後移民臺灣的河洛人逐漸信奉媽祖。帶來航海安全的媽祖信仰是河洛人的特色宗教,在河洛人的聚居地可見到許許多多的媽祖廟。自明清開始,河洛人開始向海上貿易發展,北至天津南至爪哇,幾乎都有著河洛人的足跡。也因此,媽祖信仰亦跟隨著河洛人的擴張遍布沿海地區。
此外,由於是移墾社會,時常祭拜土地神,且因土地神能掌握農業以外,又能保佑商業與旅途,故視為重要神靈,以做牙為土地神祭日。
其餘各縣有各縣的鄉土神,基本上可用應惠靈天概括之,表列如下。
列表
- 漳州府籍移民:開漳聖王、保生大帝、三山國王、廣惠尊王、助順將軍、輔信將軍、武德尊侯、倪府總管、古公三王
- 漳州府漳浦縣籍移民:古公三王、三山國王(原為廣東潮州信仰,漳浦縣曾屬潮州管轄)
- 漳州府平和縣籍移民:三山國王(原為廣東潮州信仰,平和縣曾屬潮州管轄)
- 漳州府南靖縣籍移民:關聖帝君(不分地域,廣泛信仰的神靈,南靖視為鄉土神)、三山國王(原為廣東潮州信仰,南靖縣曾屬潮州管轄)
- 漳州府詔安縣籍移民:三官大帝(不分地域,廣泛信仰的神靈,詔安視為鄉土神)、五顯大帝、三山國王(原為廣東潮州信仰,詔安縣曾屬潮州管轄)
- 泉州府三邑籍移民:
觀音菩薩(不分地域,廣泛信仰的神靈,晉江視為鄉土神,晉江,又稱泉安)、
青山王(惠安)、
廣澤尊王(南安、晉江十九都前坑鄉郭姓移民[11])、
武惠尊王(又稱順正大王、俗稱紅祖公,晉江青陽移民、南安二十五都圳邊鄉胡姓移民[12]) - 泉州府安溪、永春直隸州籍移民:清水祖師、顯應祖師、法主真君、雙忠尊王(尪公)、董公祖師、安溪城隍
- 泉州府同安籍移民:保生大帝(閩南地區廣泛信仰的神靈,同安視為鄉土神)、霞海城隍、開漳聖王
- 泉州府同安金門籍移民:開浯恩主、蘇府王爺[13][14]
- 泉州府德化籍移民:三代祖師
民系分支
根據閩南人所處的地區,又分為江西閩南民系、浙江閩南民系、福建閩南民系、廣東閩南民系、臺灣閩南民系以及東南亞國家等其他海外閩南民系,東南亞、歐美以及全世界海外4千萬人(內以國家再分)等等。 除此之外,在潮汕、雷州、海南以及海陸豐2千多萬人,福建地區2千萬人,香港、新加坡(福建、浙南、廣東、海南以及台灣閩南民系華裔總和),台灣2千多萬人,還有其餘地區,總共超過1億人。
福建閩南民系
福建東北部的居民:寧德市福鼎市[lower-alpha 1]
福建北部的居民:南平市順昌縣[lower-alpha 2]
福建中部的居民:三明市大田縣[lower-alpha 3]
福建南部的居民:包含今泉州市、漳州市、廈門市、金門縣及龍岩市新羅區與漳平市[lower-alpha 4]
因為閩南河洛人與福州河洛人同處於福建省,閩東、閩南兩地亦有人口往來,福州人即閩東人亦有部份河洛人民系的成份,但進入福州的泉漳河洛人則被人數較多的福州河洛人同化,閩東河洛民系與閩南河洛民系的閞係仍然非常親密,古代沒有民系之說,而南移政權的人口多在淅江以及福建,福州為福建政治中心,閩東一帶的河洛民系受南遷吳越民系影響,影響到語言有些不同,但閩東、閩南兩地關係,姓氏,來源仍然非常親密。
廣東閩南民系
由福建移居廣東的閩南人,包括明代、清代及以後由福建莆田及泉州、漳州移居粵東、珠三角以及粵西的閩南人,而潮汕地區的原居民和由福建莆田及泉州、漳州移居粵東的人有一定程度的不同,潮汕人是廣東閩南民系。下面四大地區都有來自閩南的移民,故分為四類:
- 潮汕人(粵東):
- 使用潮州話,亦稱潮汕話,即潮汕民系。多居广东潮州市、汕头市、揭陽市,少許分布在豐順縣、大埔縣、蕉嶺縣(三地今屬梅州市)[21]。現在在潮汕地區的人大多是由閩南地區在明代、清代移居潮汕地區的,屬廣東閩南人,而由先祖中原(多由河南)直入潮汕的潮汕人,以及畲客只佔現今潮汕人的較少部份,主要为客家人,屬潮汕民系,是廣東閩南民系另一分支。在粵地(即嶺南地區的兩粵),與嶺南人(即粵人)最為接近。潮州的鳳凰山為很多山區畬族的祖籍地。
- 海陸豐人(粵東):
- 使用海陸豐話,亦稱「福佬話」、「學佬話」,即海陸豐民系,分布於廣東汕尾市。海陸豐人不少為宋、元、明時保護貨物的閩南人,而且很多都是原漳州人,滿清時為了對付扶助南明政權的閩南人鄭成功等人,在遷海令時入惠州府海豐縣[lower-alpha 5],之後又夾集了當地少量的原居民血統。因此現在的海陸豐話仍然存有濃厚的漳州腔調。臺灣語言學家洪惟仁對海陸豐話有「海陸豐境內的漳州話」的見解[22]。
- 散布在廣州府故地及惠州府部分地區的閩南人後裔(珠三角):
- 惠州地區[lower-alpha 6],散布於廣東惠州市所轄區、縣之部分村鎮,人口數十萬,由少至多依序為惠陽區、惠城區、博羅縣、惠東縣[23],此地閩南裔清代亦有赴臺灣開墾者[lower-alpha 7]。
在香港的閩南民系
香港人口約有160至180萬人屬閩南民系,其中籍貫福建閩南地區的閩南民系約80至100萬人,籍貫廣東潮汕地區的潮州民系以及惠州、海陸豐的海陸豐民系總和大約80萬人。其中單單泉州人就有70萬人,早期不少是居住九龍區土瓜灣及香港北角一帶更有「小福建」或「小閩南」之稱。此外,年輕的幾代福建人與广府民系互相結婚以及組織家庭。香港人口中的福建人自開埠以來聚居於灣仔(特別在廈門街一帶)、銅鑼灣以及上環(福建商會的中心)一帶,而北角、鰂魚涌以及西環一帶的福建人則是較後遷入的,而在潮州人聚居的九龍東一帶亦有一定數量的福建人,在福建人聚居的地方亦有一定數量的潮州人。
在臺灣的閩南民系
在台澎地區,則指祖籍是福建永春州、泉州府、龍巖州、漳州府的居民(泉漳人):在二戰結束前即渡海居住於台灣本島、澎湖群島、小琉球、綠島等地,姓氏豐富,是為臺灣族群之一。
漳泉兩府東渡臺灣諸島有陳、林、黃、張、王、李、吳、蔡、楊、許、鄭、謝、洪、曾、蘇、劉、葉、周、郭、賴、盧、莊、朱、高、蕭、白、顏、施、柯、呂、何、孫、沈、徐、江、廖、方、羅、阮、胡、游、魏、趙、余、康、翁、戴、連、潘、邱、石、姚、傅、馬、詹、梁、藍、簡、宋、馮、卓、紀、蔣、薛、田、柳、、侯、鍾、鄧、辜、程、董、范、邵、彭、官、湯、嚴、丁、鐘、龔、巫、童、曹、鄒、留、尤、錢、章、韓、甘、凃、汪、闕、韋、蒲、倪、粘、褚、秦、史、花、伍、雷、佘、萬、杜、歐、陸、駱、俞、包、金、辛、樊、陶、成、顧、袁、車、鄞、穆、世、殷、凌、易、桂、裴、熊、錡、任、出、姜、毛、孔、昌、諶、古、麥、商、歐陽等包含許多稀姓在內的142姓,其中約90姓[lower-alpha 8]為兩府移民之重疊姓氏。永春州渡臺僅見陳、林、黃、張、吳、李、蔡、鄭、洪、曾、尤、劉、郭、蘇、周、顏、蕭、連、龔、湯等20姓,而龍巖州者更為罕見。
歐陽姓作為臺灣最常見的閩南複姓,來源橫跨漳泉的四個濱海縣份,由晉江、南安、同安、海澄定居臺南,其餘縣市雖亦有發現世居當地之閩南裔歐陽姓,然來源縣份單一。移民主體的眾多單姓當中,陳、林、黃、張四姓參與渡臺的閩南鄉里聚落最多,具有重要之在臺人口拉抬作用,陳姓源流廣大,至為關鍵。以下茲舉臺南當地晉江陳、蔡、吳、王、黃五姓之來源數例:
古代所屬區域 | 鄉里聚落 | 現今所屬區域 | ||||
---|---|---|---|---|---|---|
陳 | 蔡 | 吳 | 王 | 黃 | ||
四十二三四都 | 墩壇社 | 洛江區河市鎮 | ||||
府城南隅 | 溪亭鋪 | 鯉城區臨江街道 | ||||
府城南隅 | 文山鋪 | 鯉城區海濱街道 | ||||
三十六都 | 普月鋪 法石 |
豐澤區東海街道 | ||||
三十六都 | 臨海鋪 蟳埔 |
豐澤區東海街道 | ||||
城外西南隅 三十四都 |
柳通鋪 浮橋 |
柳通鋪 溪後 |
鯉城區浮橋街道 | |||
三十四都 | 溪尾鋪 錦浦、浦口 |
鯉城區江南街道 | ||||
三十都 | 溜石 | 晉江市池店鎮 | ||||
二十九都 | 涵口 | 晉江市陳埭鎮 | ||||
二十七都 | 陳江 | 晉江市陳埭鎮 | ||||
二十七都 | 青陽 | 晉江市梅嶺街道 | ||||
二十七都 | 杏厝 | 晉江市青陽街道 | ||||
二十七都 | 霞行、下行 | 晉江市青陽街道 | ||||
二十四都 | 東茂、東墓 | 石獅市寶蓋鎮 | ||||
二十四都 | 仙境、山仔 | 鋪錦、埔仔 | 石獅市寶蓋鎮 | |||
二十四都 | 金山、後垵 | 崙峰、崙後 | 石獅市寶蓋鎮 | |||
二十四都 | 塘後 | 石獅市寶蓋鎮 | ||||
二十四都 | 鰲頭 | 象畔 | 龍塘 | 石獅市寶蓋鎮 | ||
二十四都 | 錦亭 | 錦染、染厝 | 石獅市蚶江鎮 | |||
二十三都 | 水頭 | 水頭 | 水頭 | 石獅市蚶江鎮 | ||
二十三都 | 龍美、洪尾 | 石獅市蚶江鎮 | ||||
二十三都 | 錦江、蚶江 | 石獅市蚶江鎮 | ||||
二十一都 | 豐山、蓮塘 | 石獅市蚶江鎮 | ||||
二十都 | 霞澤、下宅 | 院東、東平 | 石獅市永寧鎮 | |||
二十都 | 永寧 | 永寧 | 永寧 | 石獅市永寧鎮 | ||
二十都 | 浯沙 | 浯沙 | 石獅市永寧鎮 | |||
二十都 | 銀江、岑兜 | 鰲江、港邊 | 石獅市永寧鎮 | |||
二十都 | 梅林 | 梅林 | 石獅市永寧鎮 | |||
二十都 | 龍坡、前埔 | 石獅市永寧鎮 | ||||
十九都 | 古東、坑東 | 古東、坑東 | 石獅市寶蓋鎮 | |||
十九都 | 古西、竿頭 | 古西、竿頭 | 古西、竿頭 | 石獅市寶蓋鎮 | ||
十九都 | 墟頭、石獅墟 | 玉湖、湖邊 | 石獅 | 石獅市鳳里街道 | ||
十九都 | 錦塘 | 容卿、洋坑 | 錦塘 | 石獅市靈秀鎮 | ||
十七八都 | 崙山、大崙 | 石獅市鳳里街道 | ||||
十七八都 | 鈔坑、蔡坑 | 石獅市靈秀鎮 | ||||
十七八都 | 屏山、彭田 | 石獅市靈秀鎮 | ||||
十七八都 | 錫坑 | 晉江市龍湖鎮 | ||||
十七八都 | 吳厝 | 晉江市龍湖鎮 | ||||
十六都 | 滬江 | 滬江、岑前 | 滬江、岑前 | 晉江市深滬鎮 | ||
十五都 | 福全 | 坑西 | 晉江市金井鎮 | |||
十五都 | 溜江、溜澳 | 溜江、溜澳 | 晉江市金井鎮 | |||
十五都 | 上清 | 晉江市金井鎮 | ||||
十四都 | 圍江、圍頭 | 晉江市金井鎮 | ||||
十一都 | 石菌 | 石菌 | 晉江市東石鎮 | |||
十一都 | 中舍、張厝 | 晉江市東石鎮 | ||||
十都 | 湖頭 | 潘徑 | 玉園、麥園 | 檗谷、壁角 | 晉江市東石鎮 | |
十都 | 東石 | 東石 | 晉江市東石鎮 | |||
八都 | 安海、飛錢 | 安海、金墩 | 晉江市安海鎮 | |||
五都 | 靈水 | 晉江市靈源街道 | ||||
根據臺灣總督府的官方調查[25],當時閩南漢人前兩大密集地區分別為現今的臺北盆地(新北、臺北)與臺南,合計近百萬人,大約相當3分之1數量。兩地皆以泉州人為多數,前兩大閩南漢人來源皆為泉州屬縣,臺北盆地泉州人口更多、比例更高[lower-alpha 9],漳州人口卻少於臺南。然而,兩地泉州人呈現相反的結構:臺北盆地以安溪人為首,同安人次多,三邑人最少;臺南以三邑人為首,同安人次多,安溪人最少。漳州人的組成也彼此相異:臺北盆地以南靖人為首,然而漳州府其餘各縣差距並不明顯,與安溪、同安接壤的龍溪、海澄兩縣並沒有特別突出;臺南以泉州府同安縣接壤的龍溪、海澄兩縣為顯著的前兩大來源,強烈凸顯與同安之間的跨漳泉地緣關係。整體觀之,移民原鄉環境相當程度的影響了移民對於目的地的選擇考量。臺北盆地多山,大量吸引內陸山區縣的移民;臺南近海平原比例較高,多沙洲、內海,主要吸引沿海村庄的移民,而同安、晉江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兩縣分別高居臺南地區閩南漢人的第一、第二來源。同安人作為兩地漢人組成的重要交集,來源上也存在差異,表現在同安縣的山區及海島地區:臺北盆地較少發現明清金門移民[lower-alpha 10],然同安縣北部感化里一帶與安溪縣相鄰,此地來源之同安人多於臺南,也顯示跨安溪、同安山區之地緣關係;臺南與澎湖為明清金門移民東渡的兩大定居區域,各約有40姓,當地漢人也因而增添了不少海島成份,然絕少山區來源之同安人。
在潮州人方面,祖籍是廣東潮州府且由使用潮州話地區渡臺者,至多40姓,分散在臺灣西部各地。潮州人所使用的方言母語潮州話(為閩南語的分支),頗接近泉州話、漳州話的閩南語,但現代多已改說泉漳話而非潮州話。
歐美的閩南民系
由清末開始到歐美經商,或在南洋(東南亞)致富後遷居,中共建政後部份人把資本遷入歐美,以及在香港移民潮遷入美國的福建閩南籍中產。據美國官方數字,至2005年,美國有華裔337萬,其中福建籍華裔有61.13萬人,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的新移民183.3萬人。
閩南人、畲族及客家人
閩南人来源有相當比例為衣冠南渡者。
事實上福建南部居民除了閩南語族群,在漳州府的詔安、平和、南靖等3縣也有一些客家人,而現今龍海市隆教及漳浦縣赤岭、湖西則被設立為畲族鄉。
福建以及廣東山區的畲族人,當中不少漢化成為客家人,包括絕大多數只有畲族擁有四大姓氏鍾姓、藍姓、盤姓以及雷姓,歷史上便有不少潮州人與畬族交戰的記錄,直到明末大多畲族已經說客家話,成為客家人的一部份。唐朝「開漳聖王」陳元光與當地畲族作戰,(陳元光一说代北鲜卑胡人侯莫陈氏后裔),史記武力镇压是“兵革徒威于外,礼让乃格其心”,而且“诛之不可胜诛,徙之则难以尽徙”,“功愈劳而效愈寡”,当时陈元光所处的漳州属“地极七闽,境连百越[lower-alpha 11]”。自始福建山區的畲族式微,大多集中在廣東東部。唐朝以後,福建莆田一帶已經成為全中國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例如,宋进士莆田金墩太师黄府,少量的漢人亦進入山區,清後畲族融入成為漢族,而且與進入離沿海較遠的閩南人混居。
閩商
在近代中國歷史中,列強入侵、軍閥割據、抗日戰爭、國共內戰、中共建國、國內經濟與生活環境轉差,總總原因致使住在沿海一帶的閩南人移居東南亞各個國家,尤其以東南亞為閩南人主要的海外聚居地。閩南人傳統上有著很濃烈的經商文化,所以移居海外的閩南人大多數從事商業活動,也因為知識與智慧上一般相對東南亞原住民來得優越,閩南人一般能巧妙地思考出當地人不具效率的傳統生產方法而加以改善,在當地以少數人口成為當地最富有的一群人。在東南亞諸多國家的前十大首富當中,有7-8名都是閩南人。根據福布斯雜誌的富豪排行榜上,台灣十大富豪有七名是祖籍泉州的閩南人,一名是泉州以外的福建系閩南人。新加坡前十大富豪中,有四名籍貫泉州的閩南人,四名泉州以外的福建系閩南人,一名廣東系的閩南人。馬來西亞的十大富豪中,有四名籍貫泉州的閩南人,三名泉州以外的福建系閩南人,一名廣東系閩南人。印尼的十大富豪中,有四名籍貫泉州的閩南人,三名泉州以外的福建系閩南人。菲律賓的十大富豪中,有六名籍貫泉州的閩南人,一名泉州以外福建閩南人。當中的泉州人又以泉州晉江人佔較大比例。關於世界各地的閩商,參考[26]
閩商在南洋、香港等地的發展
自清朝中前期,閩商傾盡資本對抗控制全中國的外族滿清失敗之後;清朝中後期,閩商在東南亞經商致富,控制了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的經濟,而且富可敵國,以巨大財力供楊衢雲等進行革命以建立共和政体之中國,與控制全中國經濟的滿族再戰爭,推翻滿清政府[lower-alpha 12]。20世纪上半叶,華僑富豪以陳嘉庚為首,在這一帶以及福建人早期的聚居地中上環,作为国民革命军北伐、中国抗日战争的資金中轉站,有大量銀行,企業為國民黨提供資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大量原居於廈門、廣州、上海以及全國各地的閩籍資本家、地主移居香港以及新加坡,香港閩南民系當中數十萬都在中西區、灣仔區、東區、觀塘區沿海以及九龍城區紅磡一帶。
馬來西亞
|
印尼
|
新加坡
|
菲律賓
|
注释
- 明代開始有漳泉兩府移民遷入,在境內形成泉漳片閩南語區,與浙南閩語區接壤。福鼎市沙埕鎮與詔安縣橋東鎮為福建海岸線之北界與南界,皆通行閩南語。
- 埔上鎮、大干鎮閩南語方言島,人口數萬,主要由清代泉州府、永春州移民入墾形成[20]。
- 大田縣境南部,原屬德化縣,1535年及1950年分批割隸大田縣,為泉漳片閩南語永春、德化口音之延伸地區。
- 新羅區、漳平市兩地也主要通行泉漳片閩南語,為閩南河洛話漳州腔。人口構成大致上由唐代開闢漳州的陳元光將軍所部軍民之後裔組成,和漳州同源同宗。
- 斯時陸豐尚未置縣,故海豐、陸豐當時同屬海豐縣。
- 為粵東與珠三角之重疊地區,但不屬海陸豐。
- 例:桃園市楊梅區二湖的惠陽區(原屬惠州府歸善縣)尹姓,此尹姓先祖明末由漳州府龍溪縣落腳惠州歸善[24]。同時期漳州龍溪尹氏族人也往北面的興化府、福州府擴散。
- 陳、林、黃、張、王、吳、李、蔡、楊、鄭、
許、謝、洪、曾、蘇、劉、郭、葉、周、賴、
盧、莊、顏、朱、蕭、高、柯、施、何、呂、
沈、徐、廖、孫、江、方、羅、阮、胡、魏、
游、康、石、戴、連、趙、潘、余、翁、馬、
邱、藍、詹、梁、姚、宋、傅、馮、薛、田、
紀、蔣、卓、柳、鍾、湯、辜、程、董、范、
、龔、巫、官、丁、鐘、嚴、童、曹、凃、
汪、闕、韋、鄧、蒲、倪、杜、歐、駱、俞、
包、金、歐陽。 - 臺北盆地泉漳比例約2.8比1。
臺南泉漳比例約1.7比1,來自泉州府達100姓、漳州府達80姓。 - 來源範圍包含同安縣翔風里十七都、十八都、十九都、二十都轄下的大小金門,即金門本島及烈嶼。
澎湖群島、臺灣本島可見的有五十餘姓,而大小金門當地世居家族有八十姓左右,大約相當七成。 - 廣東地區在古代,特別在先秦時代是屬百越地區,後簡稱“粵”地
- 福建的商會等亦在中上環維持了近百年,近數年才轉入北角,在立法會選舉時這一帶亦有大量的福建票,早期北角亦較後開發。
参考來源
- 文献
- 洪惟仁. . 台北: 前衛出版社. 1994年 [1992]. ISBN 978-957-951-231-2.
- 引用
-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 顧炎武(清). . 上海書店. 1985.
漳猺人與虔汀潮循接壤處....常稱城邑人為河老,謂自河南遷來畏之,繇陳元光將卒始也
- http://web3.hakka.gov.tw/public/Attachment/512722155971.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臺灣族群分布
- 〈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臺灣的族群經驗〉,《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頁249-274。
- . [2013-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6).
- 2016 桃園河洛文化節 千人藝閣嘉年華 半年團聚南崁溪畔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6-12-23.
- list of country of GDP(PPP) ,angus maddison
- . [201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0).
- . [2018-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7).
- 陳漢墀. . 2013-02-20 [2018-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7).
- 〈台南西羅殿〉,2018,黃譔銘
- 〈耆老開講二月二日祭典口述歷史〉,2000,施金山文教基金會
- . [2018-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9).
- . [2018-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3).
- 林仁川、黄福才. . 中國: 福建敎育出版社. 1997-11-01. ISBN 9787533420314 (中文(中国大陆)).
- 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编. . 中國: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8. ISBN 9789787226032 (中文(中国大陆)).
- 林再復. . 台灣: 三民書局. 1984-10-10. ISBN 9789579713399 (中文(台灣)).
- 方宝璋. . 中國: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3-07-01. ISBN 9787211043705 (中文(中国大陆)).
- 〈贛東北閩南語的文白異讀及其演變〉,《臺灣語文研究》,第5卷第1期,2010,胡松柏
- 〈順昌縣埔上閩南方言島〉,《閩語研究》,1991,陳章太
- 《族群與社會》,308、310、312頁,2015,東華大學
- 洪惟仁 (1994),《台灣方言之旅》,前衛出版社,1994年,台北
- 〈粵東惠河片閩南語的分佈及其地理環境特徵〉,《臺灣語文研究》,第6卷第2期,2011,潘家懿、林倫倫
- 〈桃園閩客交界地帶的族群空間分布特色與族群互動關係〉,頁152,2012,韋煙灶、林雅婷
- 《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1926,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
- . mn.sina.com.cn. [2012-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1).
- 《华裔黄奕聪晋升为印尼首富 家产达120亿美元(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国新闻网,2011年06月03日 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