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府千歲

五府千歲臺灣道教臺灣民間信仰中,非常普遍的神祇。「千歲」即「王爺神」之統稱,是玉皇上帝所派巡按人間,鑒察善惡以施降福禍的大神。在臺灣千歲信仰,主要分布於臺灣西南沿海,與臺灣漢人的移民潮遷徙而有關。

五府千歲意為「五位王爺神」。臺灣的五府千歲中,有許多種姓氏類別的組合,最普遍的一組:是指“李、池、吳、朱、范”五位千歲(隋唐英雄:李大亮池夢彪吳孝寬朱叔裕范承業等五位大唐功臣,而唯獨李王於舊唐書有其史事。李王仙遊後,太宗皇帝追贈兵部尚書、秦州都督,俗身陪葬唐昭陵)。奉祀此組神祇,有名的廟宇相當多,如臺南市北門區南鯤鯓代天府麻豆代天府並列為兩大祖廟。

吳府千歲聖像。

王爺信仰由來

基本上,王爺(千歲)是一種來歷非常撲朔迷離而難以查考的神,據劉枝萬教授的研究,千歲信仰的由來,可追溯到唐朝或更早秦漢年代。王爺(千歲)共有三百六十多位,共一百三十二姓之多,大部份多與瘟神有關,即:王爺(千歲)乃管理、傳播瘟疫的神明。

連雅堂在《臺灣通史-宗教志》裏的解釋,這是假託以奉祀鄭成功的,所謂「時已歸清,語多避忌,故閃爍其辭,而以王爺稱。」所謂「雍乾之際,芟夷民志,大獄頻興,火烈水深,何敢稍存故國之念?」於是老百姓就聰明地採用了這種方式追祀鄭成功。

據1960年所作的調查分析,全臺宮廟所供奉之主神共有二百四十七種之多,其中具有廿座以上的寺廟者有廿九種,超過一百座以上的有九種神明,最多的是王爺,共有七百一十七座,足見王爺信仰的普遍。

臺灣閩南有許多廟面裏的千歲都只冠上姓氏,而不稱其名,稱為「某府王爺」、「某府千歲」或「某王府」,俗說共有三百六十進士而化身的王爺,共一百三十二姓。

一般千歲(或王爺)神尊的造型,文官大多是書生慈悲為懷貌、武將威武憤怒貌,神尊穿著大多穿以漢服典型特徵模樣,有錦袍玉帶的文官,還有頂盔貫甲的武將,都是保有「漢官姿態」,如臺南市北門區南鯤鯓代天府即是歷史悠久的臺灣王爺總廟,內祀李、池、吳、朱、范等五府千歲。

舊時王爺的「三年一」祭祀是非常豐富隆重,有瘟疫時亦要請王爺來鎮壓。閩臺各地並有「王船」習俗,認為王爺乃上天所派(代天巡狩),為管理瘟疫的神明,故早期,民間不敢久留其於鄉里,常會以「王船」形式,把王爺送到外地,或者焚燒送其回天庭;後期逐漸變成掃蕩瘟疫的大神。將王爺神像連同祭物糧食載在一艘特製的船中,任其飄流,這種船上面旌旗招展,桅帆俱備,也很威武,假如某個村落有王船飄到,該村便要迎神奉祀一番,再將之放流。後人多有直接建廟,使其留下以保護民眾。據說南鯤鯓的王爺,便是這樣飄來的。

而王爺的乩生和筆生降駕附身時,往往亦幫百姓消災解厄;替神明辦公事時,大部分只講公事、教化及指引等事宜;當乩童跟隨神駕出巡遶境作法時大多數會操五寶(以角棍或釘槌猛擊頭部之兩眉人中、背部、腹部或肩部)或用長銅針來貫穿臉頰而封口(俗稱灌口針)等儀式,壹來保密到家,禁止洩漏天機、貳來大顯神威,還有極少數宮廟堂的乩童灌口針,所使用的是小型王爺頭(或五營頭),下連有一根短銅針的型狀。

信仰系統

五府千歲有多種組合,例如:

相關條目

参考文献与注释

    • 《臺灣的王爺與媽祖》蔡相煇
    • 《臺灣民間信仰論文集》劉枝萬,聯經出版,台北
    • 《東石港先天宮宮誌》黃秀峰,東石港先天宮管理委員會,嘉義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