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女
織女是天帝与王母娘娘所生的七仙女的么女,排行第七,工作是编织神仙的衣服以及天上的雲彩,是紡織業者、情侶、婦女、兒童的守護神,著名的民間故事牛郎織女的女主角,古代中國天文中織女星與牛郎星即以此故事命名。
道教 |
---|
神仙
|
道教主題 |
在日本,織女稱為織姬(、),又與當地原有的棚機津女傳說結合,被視為日本固有神話中在天上織造天衣、被稱為棚機津女的眾女神之一,故又把織女稱為棚機姬(、)、棚機姬命(、)、棚機媛(、)、天棚機姬(日语:、日语:)、天棚機比賣(日语:、日语:)天棚機姬命(日语:、)、天之多奈波太姬命(日语:、)天棚機姬神、天棚機比賣大神等(日语:、)等。
簡介
南朝梁殷芸(471~529)的《小說》:「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機杼。天帝怒,責另歸東西,但使一年一度相會。」
织女下凡遊玩,因故与人間的牛郎譜出戀曲,卻又因故分離。牛郎為愛情設法抵達天界與織女團聚,被西王母(或其他神)发现后,王母用髮簪一劃,變出了一条天河(即银河)将两人分开。後西王母被兩人真情感動,律定每年舊曆七月初七兩人可以在鹊桥(喜鹊搭建的桥)上相会,此即為著名的牛郎織女故事。
閩南、臺灣常尊稱織女為「七娘媽」,認為她是婦女、兒童的保護神,凡是家中有婦女或未滿十六歲的孩童者,幾乎都會在七夕時刻加以禮拜,中國大陸福建的閩南人和臺灣臺南的臺灣人在十六歲當年的七夕之日,會集合眾多滿十六歲者,為七星娘娘舉辦大型祭典,感謝「七娘媽」十六年來的庇佑,稱作「作十六歲」,如今臺灣臺南以開隆宮為首,仍盛此俗。
根據臺灣臺北市艋舺龍山寺簡介牌介紹:台灣民間信仰,每年七夕,七星娘娘會把人世間未婚的成年男女製成名冊,向天庭呈報。月老神收到名冊後,按照個性、善惡、興趣與條件抄寫成一本配偶名冊,然後用紅線綁牢男女二人之足,使合適的男女配成一對佳偶。
在日本,織女為紡織的守護神。
供奉地點
主祀
同祀
- 桃園市新屋區深圳玄天宮-奉祀單尊七娘媽,雙手呈抱壽狀(左手隱於衣袖內,右手外露抱之)
- 新竹市東區竹蓮寺-奉祀單尊七娘媽夫人
- 彰化縣鹿港鎮鹿港天后宮-為二十四屬神之育子司,神像為單尊,雙手抱孩童
- 彰化縣鹿港鎮威靈廟-奉祀單尊七宮夫人
- 彰化縣鹿港鎮漁寮天和宮-奉祀單尊七星夫人,神像為粉面,右手持拂塵,左手持葫蘆
- 雲林縣四湖鄉溪崙崙安宮-奉祀單尊七娘媽
- 雲林縣斗南鎮紅瓦磘照瑤宮-奉祀單尊七娘媽,雙手抱壽,另有捧印、空手兩位侍女
- 嘉義市西區朝天宮-奉祀單尊七星娘娘,右手持劍
- 嘉義縣番路鄉朝天南安宮-奉祀單尊七星娘娘,神像身後背雙劍,右手持拂塵
- 臺南市中西區公界內昭靈廟-尊稱天女七星娘娘,七位娘娘全祀
- 臺南市安平區港仔尾社靈濟殿-奉祀單尊七星娘娘,雙手無持物
- 高雄市苓雅區臨水宮-奉祀單尊七娘媽,為排行第七之娘娘
- 屏東縣屏東市慈鳳宮-奉祀單尊七夕娘娘,神像右手持拂塵
- 花蓮縣花蓮市北濱武天宮
影視形象
- 1988年台視《台灣民間故事 - 七娘媽》 - 劉德淑飾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