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車站藝術品列表

港鐵車站藝術品列表列出港鐵通過「港鐵·藝術」計劃,[1]於其中51個車站展出的85件藝術品(截至2020年2月)。[1][2][3]1998年,隨著機場快綫東涌綫通車時首先推出「機場快綫藝術品計劃」,港鐵把不同類型引人注目的藝術品,如雕塑品、懸垂藝術品及馬賽克畫作等融入車站的設計與建築內,該計劃其後擴展至其他路綫。[1]藝術品由來自香港以至世界各地如澳洲中國內地日本馬來西亞新西蘭南韓台灣英國美國等地的藝術家創作。[1]

藝術品

車站路綫展出位置藝術品圖像種類物料創作人完成日期理念贊助商出處
青衣站機場快綫U4層月台一縷羽毛
(Birds of a Feather)
雕塑鋁及不鏽鋼(35米長,尺寸是實際羽毛的100倍)Neil Dawson
新西蘭
1997年7月目的是在機場快綫出站大廳的曲線型設計和功能之間實現協調。108盞隱藏式燈光通過交替變化,營造出斑斕色調,繪製出繽紛的羽毛。作品用以頌揚中國鳥類的美麗以及鳥類家族的興旺,頌讚飛翔的奇迹。長江實業和記黃埔中信泰富[4][5]
U2層月台海洋大觀園
(Ocean Garden)
雕塑玻璃賴純純
台灣
2005年3月寓意海洋裡豐盛的生命力、自由氣息、晶瑩流動的有機造型、燦爛的色彩及生動氣息,寓言香港的茂盛與繁榮。[6][5]
東涌綫大堂旅程
(Beginning of Journey)
動態雕塑輕巧金屬及纖維(直徑7米,由6塊白色及黃色的纖維帆組成,每塊帆約5米長並鑲嵌於中央的菱形體)高田洋一
日本
2006年9月4日靈感源自揚帆出海的輕舟,迎着柔和微風邁向寧靜的旅程。藝術品由大堂空氣調節系統及出入口開關時所帶動的十分微弱氣流驅動。藝術品必需造型輕巧及調較得宜,並配合精確的安裝技巧,才可為細微的氣流所推動。開始構思時,創作人特別收集了大量青衣站東涌綫大堂的風動向數據,為設計作好準備。[7][8]
香港站機場快綫來往中環站的行人隧道(展品自2010年起被多個廣告覆蓋)快而安
(Swift and Safe)
浮雕雕刻陳餘生
香港
1997年7月創作理念是烘托環境氣氛,讓乘客每次以輕鬆、愉快及放心的心情乘坐港鐵。並衷心祝願各位旅客路途快捷平安,熱烈歡迎各位賓客。創作這一浮雕時,主旨是描繪現代化高科技飛行物,包括火箭、太空穿梭機及人造衛星高高在上。恒生銀行[9][10]
國際金融中心二期寫字樓1樓大堂四季
(Four Seasons)
壁畫毛毯草間喆雄
日本
2004年3月作品與有機暖色元件組合在一起,與強調功能性和無機性質的入口大廳相協調,掛毯由夏、冬、春及秋天組成。恒基兆業地產[11]
國際金融中心二期4樓平台雨後 太陽 潮水
(The Flux)
玻璃安畢妍
南韓
視角形成多樣化。藝術品採用六方形箱,以實現多樣變化,並將協調性、城市性和先進性視覺化。水氣形狀隨時間而變化,大型光柱的燈光騰空而起。從晨光開始照耀在作品中心之時起,一直到下午時份,在4樓表面形成優美的玻璃圖案色調。[12][8]
國際金融中心二期入口彩綢舞
(Dancing Ribbons)
雕塑冷凝澆鑄玻璃鑲板(120塊)盛姍姍及馬克·杰渥斯基
美國
2004年6月作品色彩浮動豐富,每塊鑲板圖案獨特,色調隨每天的日光變化而漸變。物料輕巧、強度高及耐用。每一鑲板為半透明油畫,為途人帶來刺激及喜悅。飄帶與彩旗是迎賓的通用語,作品將古今物料結合演繹,以動態形式造出抽象畫面。[13][14][8]
市區預辦登機大堂夢幻之旅
(Flight of Fancy)
雕塑Larry Kirkland
美國
1997年7月作品與建築風格及建築細部互相協調,亦有其自身的空間存在感。形式取材於三角形、弓狀曲線形建築細部,也取材於創作人參觀城市時的印象。這些形式亦涉及建築結構、日月星辰、城市與建築、時間與空間,與及「歡迎光臨市中心」等國際圖形符號。[15][5]
堅尼地城站港島綫大堂城果
(Blooming Bud)
雕塑不鏽鋼劉羽祺及劉功華
香港
2014年12月「城果」是2012年公眾藝術比賽勝出作品之一,由堅尼地城居民製作。在半邊蘋果的中央,是一班年輕人的剪影,他們組成的蘋果種子代表著堅尼地城的成長和將來,並慶祝堅尼地城站的開幕。在蘋果皮上,由當地居民一雙雙手印承托著蘋果,為地區發展提供動力和支持。經過高度拋光處理的蘋果皮表面,不僅反映車站內部,還有熙來攘往的乘客。作品亦向每位堅尼地城的市民致敬。-[16]
情繫港島西 - 堅尼地城
(Our Memories of the Western District - Kennedy Town)
壁畫玻璃2014年12月 西區攝影優勝者及港鐵公司
香港
透過攝影比賽,收集過萬張在西區拍攝的生活照拼砌出全景圖,捕捉香港大學的特色面貌。冠、亞、季軍及優異作品更以獨立圖像展出,反映西區與傳統建築的文化和當地社區的日常生活。-[17]
香港大學站情繫港島西 - 香港大學
(Our Memories of the Western District - HKU)
透過攝影比賽,收集過萬張在西區拍攝的生活照拼砌出全景圖,捕捉香港大學的特色面貌。冠、亞、季軍及優異作品更以獨立圖像展出,反映西區與傳統建築的文化和當地社區的日常生活。-[18]
大堂層C出入口升降機西城小巷 I
(Streets and Alleys of the Western District I)
膠貼合膜(約30米長)蘇敏怡及香港青年藝術協會
香港
由插畫師帶領西區150位小學生以手繪插畫方式聯合創作,呈現區內豐富文化及歷史背景。細緻描繪西區的街巷、建築及居民生活百態,包括雀仔橋、皇后大道水街西區社區中心西區警署香港大學西環碼頭,還有各洋行及舊舖等,讓觀眾從圖像感受西區的繁華熱鬧、優美景致及風土人情。-[19]
C出入口升降機內部西城小巷 II
(Streets and Alleys of the Western District II)
玻璃以輕鬆的插畫細緻勾畫出西區的大街小巷、單幢舊樓、長樓梯、大斜路、廟宇、山頂及遊樂場等景物,以淺色與生動線條繪畫出區內熱鬧及和諧形象。-[20]
A出入口升降機內部大學歷史建築
(University Historic Buildings)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香港大學
香港
圖片展示香港大學的古跡校舍,透過特別的底片技術營造夢幻效果,以全新方法演繹本部大樓盧嘉堂、梅堂及儀禮堂孔慶熒樓大學堂-[21]
大堂近A出入口升降機香港大學百年壁
(HKU Centennial Wall)
壁畫膠貼合膜展示香港大學百多年來不同階段的發展歷程。構圖豐富,由黑白照到百周年校園和百年校慶的彩色照,道出大學發展的歷史軌跡。-[22]
西營盤站大堂情繫港島西 - 西營盤
(Our Memories of the Western District - Sai Ying Pun)
壁畫玻璃西區攝影優勝者及港鐵公司
香港
2015年3月透過攝影比賽,收集過萬張在西區拍攝的生活照拼砌出全景圖,捕捉西營盤的特色面貌。冠、亞、季軍及優異作品更以獨立圖像展出,反映西區與傳統建築的文化和當地社區的日常生活。-[23][24]
大堂近B1出入口升降機裡裡·外外
(Inside, Outside)
浮雕水泥Louise Soloway Chan
英國
2015年3月靈感為西營盤熙來攘往的街景風貌加上陡峭獨特的地形。作品描繪了西營盤各方位主要街道的俯瞰圖。採用遠景視角刻畫四季:夏日颱風後、中秋佳節時、冬日步履匆忙的厚衣行人、初春喜氣慶新年的桔子樹。-[25][26][24]
B1及B2出入口升降機內部本地傳統店舖
(Tribute to Traditional Shops)
壁畫玻璃羅文樂及香港青年藝術協會
香港
2011年2月作品為老店攝影及輕描彩繪系列,包括「蒸籠店」、「鹹魚欄」、「紮作店」及「米舖」。西營盤曾是傳統特色手藝製品及日常用品家族式經營小店的集中地,富歷史價值的老店隨時代日漸消失。十多位青少年由導師帶領下,親身走訪傳統店舖並聆聽店主的口述故事,以文字及插畫記述傳統店舖的風貌及各種工具的特色。以輕鬆活潑的描繪手法,呈現店內外的各個動人故事。-[27]
大堂來往B1出入口的通道西營盤實景拍攝
(Street Scenes of Sai Ying Pun)
壁畫膠貼合膜謝明莊及香港青年藝術協會
香港
2011年2月作品記錄西營盤發展的變遷,30多位青少年在藝術家引領下,藉實景拍攝及圖像拼貼創作,以鏡頭捕捉區內各種獨特風貌,如傳統老店、古蹟文物及生活百態等。由超過450多張單色影像拼合而成的一系列作品,充份反映出西營盤的多樣化。-[28][24]
C出入口升降機內部西區未來建築萬花筒
(Kaleidoscopic Future Architecture of the Western District)
壁畫玻璃香港青年藝術協會
香港
2011年2月作品以自製的針孔相機作為時光隧道,記錄西營盤的歷史建築物及人們的生活點滴,把對古蹟的記憶和作者群對未來社區發展的期望變成可組合的片段。作者群把他們的攝影作品拼湊成八座猶如萬花筒圖案的未來建築物,呈現青少年對未來該區發展的想像和期盼。-[29]
大堂近C出入口升降機西邊街古蹟
(Western Street Heritage)
壁畫膠貼合膜2010年夏天香港青年藝術協會於2010年的夏天,邀請多位青少年跟隨藝術家走訪並拍攝西營盤的舊建築。參加者親手製作高一米的特製針孔相機。為拍出比一般手提式針孔相機更廣闊的畫面,參加者每次拍攝需使用多卷並排的菲林;菲林並排曝光而留下的獨有痕跡和構圖,使原來已具穿越時空感的針孔攝影作品更添幾分趣味。這兩幅由數十卷菲林所拍的影像拼湊而成的全景作品,除記錄城市外,亦帶來新角度欣賞西區的歷史建築。-[30]
大堂近C出入口升降機高街古蹟
(High Street Heritage)
香港青年藝術協會於2010年的夏天,邀請多位青少年跟隨藝術家走訪並拍攝西營盤的舊建築。參加者親手製作高一米的特製針孔相機。為拍出比一般手提式針孔相機更廣闊的畫面,參加者每次拍攝需使用多卷並排的菲林;菲林並排曝光而留下的獨有痕跡和構圖,使原來已具穿越時空感的針孔攝影作品更添幾分趣味。這兩幅由數十卷菲林所拍的影像拼湊而成的全景作品,除記錄城市外,亦帶來新角度欣賞西區的歷史建築。-[31]
中環站港島綫底層4號月台山高水長
(Home with a View)
壁畫馬賽克張雅燕
香港
2003年11月一幅鑲嵌壁畫由成千上萬呈紅色、綠色、金色或其他顏色的小型石料構成。靠近鑲嵌圖案時,可欣賞各塊石料的魅力。這正是社區生活的意義所在,每個人就像一塊小小的石料,當聯合起來,就構成了家的概念。-[32]
金鐘站兩層月台之間的樓梯訊點
(Playcode)
壁畫馬賽克plusClover
香港
2017年8月作品主題為溝通,通過摩斯密碼二維碼,反映古今的溝通模式,亦拉近古今的隔膜。摩斯密碼的使用追溯至金鐘作為海軍基地的歷史,而二維碼則是現代人大量通過手提電話溝通的體現。通過不同信息的互動,為傳輸、解譯及提取信息提供了全新的渠道。編碼裡包含港鐵的詞彙,環繞樓梯,圖案由疏至密,灰白相間。-[33]
南港島綫連接南港島綫沙中綫月台的扶手電梯兩旁聲景·旅程(前稱「城市音域」)
(Soundscape Journey)
壁畫膠貼合膜李天倫
香港
2016年12月以港鐵旅程為題,展示金鐘站的不同景象。-[34][35]
夏慤花園平台脈綠(前稱「風印·風流」)
(Sense of Green)
雕塑竹筒葉頌文
香港
2018年4月模仿竹林,與花園的綠化環境互相呼應。-[36][34][37][38]
[35]
炮台山站港島綫B出入口再創存在
(Recreation of Being)
壁畫馬賽克趙海天
香港
2002年9月作品是作者於1997年創作的原油畫之基礎上所進行的重新創作。藝術品記錄原創者長期追求真理的思想歷程,描述作者對生活中各種基本要素的想象,表達世人之間的相互影響和關係。原油畫抓住了生命的基本要素由無數的物質和能量構成這一基本實質真理,將情景置於香港這一世上最繁榮和活躍的城市之一的人文環境和日常生活之中,傳達了油畫主題的完整性。-[39][8]
北角站大堂明亮
(Lumina)
壁畫焗漆板楊子榮
澳洲
2002年3月以抽象色彩主,與中國傳統陶瓷的柔和光澤相呼應。發光和天然色彩由看似珠寶的鹽晶畫面間隔,或令人聯想到傳統水墨畫中描繪的名山大川。這些具歷史內涵的蹤迹或共鳴與外部覆面材料的現代機械感相融合。-[40]
大堂來往出入口扶手電梯旁
(Anchor)
壁畫焗漆板楊子榮
澳洲
與作品明亮一樣,這些藝術作品也通過表現車站活躍空間內的特定錨固點,在往來乘客的心中營造熟悉感。作品自有風格,保持靜止不動,與川流不息的交通運輸和不斷變化的廣告圖像形成強烈對比。-[40]
B出入口閣樓及L3層近扶手電梯
(Loops)
地板畫楊子榮
澳洲
「環」象徵著現代的資訊科技,恆久不止地循環轉動。在繁忙的環境下,「環」扮演著區分日常感知空間(「環」外)和虛擬想像空間(「環」內)的門檻。從周邊欣賞,定可誘發出一種截然不同的感覺。-[40]
大堂來往A出入口通道我愛北角,北角是我家
(I Love North Point, North Point is My Home)
壁畫膠貼合膜何弢北角兒童
香港
2001年9月作品結合兒童繪畫、素描和筆迹,展現兒童對北角的認識、熱愛和尊重。繪畫選自表演賽,油畫反映生活各方面以及對北角的印象,由畫家創作成兩幅大型畫作,固定在沿100米入口的牆板上。壁畫營造了北角社區的主人翁自豪感。-[41][5][8]
鰂魚涌站大堂來往A出入口通道動感清晨
(Morning Dynamics)
壁畫膠貼合膜(約131米 x 1.6米)Remi Rough
英國
2018年3月22日作品表達站內乘客的流動,透過畫中多種顏色混合與路徑結合,營造出乘客及空間的互動。-[42]
太古站大堂近升降機假山石71#
(The Artificial Garden Rock #71)
雕塑不鏽鋼展望
中國大陸
2006年6月7日作品以鮮明對比方式結合現代和傳統,演繹中國花園常見的石山。擦亮的不銹鋼能反射四周環境的不同色彩。有如鏡子的不銹鋼表面,擁有儼如自然石山的質感和形狀,把反射的影象扭曲及折斷,讓乘客有不同的幻想。作品為作者的山石系列第71件。-[43][5]
筲箕灣站大堂近A出入口橘黃花界
(Orange Flower World)
壁畫玻璃馬賽克(2.75米高 x 6米闊)成瑞嫻
美國
2013年2月作者希望作品啟迪乘客心靈及聯想,把日間的忙碌拋開。作品中花樣繁多並以樹籐連接,象徵世界多元文化融合。作品裡的曼陀羅壇城代表筲箕灣兩所歷史悠久的廟宇(天后廟譚公仙聖廟),表達作者對該區歷史及傳統的尊敬與懷念。-[44]
杏花邨站大堂人來人往
(All Walks of Life)
雕塑馮力仁
香港
2007年6月作者以藝術品表達他在車站的所見所聞,並記下乘客日常不同的動態,令本來匆匆經過的乘客放慢他們的腳步,欣賞這雕塑的社區微型縮影。-[45]
海洋公園站南港島綫大堂及月台
(Flow)
雕塑鏡面不鏽鋼官天佑
香港
2016年12月讓遊客猶如置身水世界,頭上閃爍的魚群夾道歡迎。-[46][47]
黃竹坑站A出入口有蓋天橋及大堂簇聚同林
(Huddle)
雕塑鍍鋅鋼及貼膜曹涵凱(馬來西亞)及香港青年藝術協會作品以黃竹坑的名稱來源及地區歷史背景為創作題材。昔日的黃竹坑明渠兩旁種滿黃色的竹子,竹林吸引了大量白鷺棲息覓食。十多位青少年在導師引領下,以立體模型模擬數十隻展翅飛翔的白鷺在車站內外盤旋的形態,反映出營營役役的都市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模式。-[48]
利東站A出入口朝陽閒緻·華燈初見
(Dawn of a New Day)
壁畫膠板雕刻及玻璃梁靜雯(香港)及香港青年藝術協會作品取材自香港仔獨有的漁業文化,將香港仔與鴨脷洲兩岸的昔日繁華及怡人景色盡入眼簾,同時流露漁村情懷。場景包括漁民捕魚、村民垂釣、晚間燈火及漁船泊岸,這些日漸消失的景象值得懷緬。40幾名青少年在導師引領下,以香港沿岸魚類進行創作。運用版畫雕刻及熟練的套色技巧,細緻描繪本地幾十種獨有的魚類形態,將南區漁民風情活現眼前。-[49][47][50]
B出入口升降機大堂隨步南岸
(Journeys along the South Island)
壁畫膠板雕刻及玻璃謝銀心(英國)及香港青年藝術協會作品以南區的地理及節慶習俗為題,生 動記錄沿岸面貌及特色風土人情,包括端午龍舟競賽、春節舞火龍天后誕供奉媽祖等習俗,呈現南區活力一面。約80名青少年在導師引領下,用剪紙並以密集式的拼貼帶出生活各種點滴。-[51][47][50]
海怡半島站A及B出入口日與夜
(Day & Night)
壁畫玻璃張偉樂
香港
樹木透過陽光在建築物上蔓延,留下影子,展現人與自然交織的故事。-[52][47]
月台近扶手電梯翱遊半島
(Soaring Horizon)
壁畫馬賽克(壁畫長40米,超過50萬塊馬賽克拼砌而成)鮑卓微
香港)及香港青年藝術協會
海怡半島的景緻及沿岸住戶的生活百態為題,景物包括鴨脷洲大橋香港仔避風塘、碼頭、不同的樓房和園林,與及國際知名的珍寶海鮮舫等。畫作由導師帶領,來自南區6間學校共120幾位中小學生,合力製作出約50艘逼真的舢舨、輪船及漁船。[53][47]
黃埔站觀塘綫月台歷史與想像 – 黃埔
(History and Imagination – Whampoa)
壁畫膠貼合膜林東鵬(香港)及香港藝術中心2016年9月背景以筆墨及線條表達,圖像以不同質感及人手製色紙創作,並以電腦重組及拼砌而成。透過黃埔居民搜集社區歷史及對未來的想像,展現該區歷史及特色,融匯區內的新舊藝術。-[54][55]
何文田站轉綫大堂(L6層)、觀塘綫月台(L7層)及未來屯馬綫月台(L4層)在自然與城市之間
(Between Nature and the City)
壁畫馬賽克及瓷磚香建峰(香港)及香港藝術中心何文田」這名字讓人聯想到「田野」,「田」是城市與大自然間的產物,對於繁華鬧市,它貼近自然;對於自然,它與城市的發展又並非無關,作品正由這個聯想構成。小動物於滿佈高樓大廈的鬧市無處不在,在自然與城市之間,形成一處協調而理想的居所。藝術家以1幅大型作品點出主題,加上24幅小作品分佈於大堂、月台的扶手電梯及樓梯旁矮牆等位置,圖象相互呼應,融入車站的環境。-[56][55][14]
B1出入口天橋祝福·橋
(Blessings · Bridge)
雕塑鋁及膠貼合膜鍾偉明
香港
「竹」及「福」在華人社會裡代表高尚、正直、美麗及幸福,港鐵公司及藝術家以中國水墨畫及書法藝術為每位途人送上「祝福」。於不同行走方向觀看時,可看到作品兩面不同形態的書畫。-[57][55][58]
B1出入口蛙境
(FrogScape)
雕塑不鏽鋼及玻璃搪瓷郭孟浩及趙顯才
香港
兩幅畫作展現藝術家的水墨、書法和塗鴉技巧。作品描繪青蛙等生物乘搭「歡樂港鐵」列車,享受著天馬行空的旅程。「水墨馬」的創作意念來自早期交通工具馬車,並用多張畫作組合而成,與現代文化密不可分。-[59][55]
B1出入口室外綠化地帶蛙托邦拱門
(Frogtopia Arch)
主題為「融和歡喜」,是的合體,亦是古今文化的融會。作品將水墨、書法及塗鴉結合,展現獨特並帶有民俗氣息的「青蛙主義」視覺效果。拱門上的不銹鋼球象徵青蛙的眼睛,匯合邁向歡樂新世界「蛙托邦」的正能量。-[60][55]
九龍塘站外部升降機及新轉車隧道八乘八
(Eight by Eight)
壁畫膠貼合膜李秉罡
中國大陸
2003年11月設計意念來自易經,借助8條3線圖(八卦)構成與自然五行相關的64個符號。兩件作品均由多組象形圖組成,這些象形圖整潔排列於網格之中。組合圖像由重復元件組成,讓人無限想像。畫家以書面語普及前的視覺常識相關符號去表達藝術之模糊性,並借助親身經歷與知識形成一套當代符號,再展示源自民族文化的象形圖動力。-[61]
彩虹站大堂陶醉的芭蕾舞者
(The Grace of Ballerinas)
雕塑青銅尹智欣
中國大陸
2009年2月3件藝術品展示藝術家對美的看法。尹先生將豐滿的體態與芭蕾舞步融合,型態優雅。-[62]
牛頭角站站外架空路段橋身健康城市
(Healthy City)
壁畫馬賽克觀塘區學生
香港
2008年5月約300名大部份為觀塘區的學生把區內生活點滴融入藝術創作裡-[63]
觀塘站大堂近D出入口滴翠
(Dripping Green)
壁畫玻璃(8塊)韓志勳
香港
2005年12月27日該抽象壁畫是香港當代藝術界大師級畫家的作品。畫中展現作者的夢想世界,更寫了一首詩去表示藝術品的創作概念:「畫云滴翠、去彼囂塵、山光在目、葱鬱彌身」 畫家希望作品可為忙碌的地鐵乘客帶來清新感覺,運用聯想力幻想自己置身於大自然悠然自得的境界。-[64]
油塘站將軍澳綫A出入口行人、閒人
(People Passing By, People Lazing By)
雕塑水泥(6個人物)李慧嫻
香港
2005年1月作品其中3個人像(1男2女)坐著、另3個人像(1男2女)站立,描述家常逸事,包括吃飯、讀書及購物等活動,共可將快樂帶回家中,令乘客客易感到共嗚。雕塑採用專業設計,與附近的鯉魚門邨鯉魚門廣場的環境互相輝映。-[65][5][8]
調景嶺站大堂與月台間的中庭美景漫遊
(Landscape of Leisure)
壁畫馬賽克朱興華
香港
2004年7月油畫以園林為題,給乘客一種清新舒適感覺。作品形式簡單,使用了明快及舒暢的顏色。-[66][67]
大堂與月台間的中庭粉紅嶺峰
(The Pink Mountain)
壁畫馬賽克朱興華
香港
油畫以園林為題,給乘客一種清新舒適感覺。作品形式簡單,使用了明快及舒暢的顏色。-[66][67]
將軍澳站大堂層層叠叠的傳統
(Layers of Tradition)
File:TKO Station art.jpg壁畫膠貼合膜Maria Lobo
香港
2003年12月從圖像和技術處理角度看,作品反映作者的文化背景與傳統,亦體現東、西方的生活。顏料的透明度及層次(部分為金屬油彩)體現古今的時間層次,途人可體會繪畫過程前的歷史變遷。金、銀色油彩的結合增加視覺層次與圖案感。油彩的應用源自中國裝飾藝術中數個世紀以來金箔廣泛應用的啟迪。作品裡用了各書法的章節,既為裝飾用途,亦為時間變遷的參考。-[68]
寶琳站A1及B2出入口樓樓起樓樓
(City of Towers)
壁畫噴沙玻璃黃國才
香港
2002年8月在車站通車前,將軍澳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田野銳變為香港最大的新市鎮,為預計最終達100萬的市民創造了家園。作品是慶祝新城的誕生,內容描繪城鄉之間的日常生活,兩者相輔相成。創造動人的超現實主義場景,觸發途人對此新市鎮的歷史與巨變的反思。-[69]
荃灣站荃灣綫站外行人走廊流動城市
(Urban Flow)
壁畫馬賽克鑲嵌瓷磚(長90米)家樂、鮑卓薇及荃灣葵青區學校/青年中心學生
香港
2010年7月約500位來自22間荃灣葵青區中小學和青年中心之學生,透過多個藝術工作坊,以荃灣區著名地標的圖像拼貼創意圖案,表達對荃灣的印象。-[70]
美孚站轉綫行人隧道美孚今昔
(Life in Mei Foo - Now and Then)
壁畫鑲板(16塊)吳炫樺
香港
2003年11月作品分兩個主題,一部份繪畫美孚新邨的歷史,另一部份描繪美孚居民的現實生活。兩部份再細分為4小組,每組包含4塊鑲板。首個組別「中秋節之夜」描繪美孚居民以往在中秋月圓時坐在矮牆邊享受天倫之樂。第二組「海灘追憶」讓年長途人回憶美孚新邨過去曾有美麗的海灘,以懷舊手法突顯美孚新邨的壯麗海景及平靜環境。第三組「星夜大都會公寓」勾畫美孚居民下班回家後既享天倫樂、亦從窗外觀看香港大都市的燦爛夜景。最後一組「歡樂周末」繪出美孚居民在公園裡的娛樂活動。-[71][5]
長沙灣站近A3出入口的地底行人通道茶壺、碗、杯及匙
(Tea Pots, Bowls, Cups and Some Spoons)
壁畫瓷磚万里子
香港
2002年12月壁畫構建廚房碗櫃獨有的輕鬆及協調,映襯長沙灣居民的自然環境。畫中茶具以較大比例去提醒常被忽略的日常用品之重要性。茶具外表雖樸素簡約,卻潛藏豐富的格調。作品由數塊抽象瓷磚構成,遠望會領略整體的關聯性。-[72]
深水埗站大堂玻璃欄杆及月台尾向荃灣方向城市的特性
(Urban Identity)
壁畫及座椅膠膜貼及玻璃纖維混凝土Nicholas Wang 及 Savannah Wilkins
美國
2018年9月14位薩凡納藝術設計大學的學生在該校教授的指導下透過3個月的體驗學習,探討深水埗的傳統建築與環境。作品捕捉不同行業的建築特色以至社區活力,展現該區的獨特性。-[73]
大堂升降機大堂近B出入口及月台尾向中環方向深水埗之椅
(Chair of Sham Shui Po)
壁畫及座椅膠膜貼及玻璃纖維混凝土Boroka Kopacz 及 Najah Dunham
美國
14位薩凡納藝術設計大學的學生在該校教授的指導下透過3個月的體驗學習,探討深水埗的傳統建築與環境。作品透過照片及對區內小巷及商舖經常遇到不同外型功能的椅子之藝術詮釋,展現該區獨有的多元文化氣息。-[74]
太子站下層月台心花怒放
(A Flower in Blossom)
壁畫馬賽克(70,000塊,壁畫闊4米、高2.8米)仇德樹
中國大陸
2006年1月作品描繪國際大都會的香港像一朵美豔、內斂而持久的花。作者使用獨特的「裂變」技巧,用宣紙上大小不一的裂紋代替毛筆線條,並將超過三層宣紙裱於畫布上,每層宣紙都有不同色調,形成顏色層次豐富而線條流暢自然的效果。作者的裂變技巧獨特自然,其他人無法仿效。每塊細小的馬賽克磚均被切割成不同形狀, 並以多種方法鑲嵌, 以達至效果與原畫相同。-[75]
旺角站大堂與月台之間上善若水
(Like Water)
雕塑不鏽鋼及銅廖一百
中國大陸
2012年11月靈感源自古代哲學家老子的思想。作品使用西方浮雕及中國傳統木雕技巧,以堅韌的不鏽鋼表達柔軟的水花,作品裡的小孩反映人性本善。-[76][77]
油麻地站大堂我的家
(My Home)
壁畫馬賽克朱紅
中國大陸
2003年6月以中國傳統住宅和庭園為題,以茶几、棋盤、家具及陶瓷等文人用品作為點綴。因應油麻地曾有一鳥市,畫中以鳥籠營造休閒生活氣氛。油畫旨在讓人聯想到中國文化的輝煌,而港鐵向大家展示的則是香港現代城市的輝煌。-[78][14][8]
佐敦站月台柿子樹
(Persimmon)
壁畫馬賽克(超過50,000塊)廖東梅
香港
2007年2月柿子樹每年結出果實,周而復始。作品寓意憑藉勇氣和永不言敗精神,最終可獲豐碩成果。畫中融合柿樹在各季節的顏色變化來反映整個成長過程,寓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79][26]
東涌站東涌綫大堂
(Link)
雕塑不鏽鋼劉小康
香港
2003年12月港鐵作為四通八達的交通工具,讓乘客從鬧市通往廣闊的大自然。作品作為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連繫,引領人們感受及欣賞綠色環境。-[80]
荔景站上層月台宇宙
(Cosmos)
雕塑不鏽鋼小林尚美
日本
2009年8月作者認為宇宙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是大自然交流與融合而成。作品寓意飄浮在宇宙中, 像空氣與風的結合,亦令人察覺大自然循環不息的美景與及四季的變更。-[81]
落馬洲站東鐵綫入境大堂洋紫荊騎士
(Bauhinia Rider)
雕塑青銅蔣朔
中國大陸
2010年1月以幽默與輕鬆形式表示對歷史的反思及對未來的祝福。-[82]
上水站大堂
(River Flow)
雕塑不鏽鋼李允馥
南韓
2014年3月靈感源自上水雙魚河的地理特徵及歷史,作品由兩條流水型態的雕塑組成,反映雙魚河的重要性導致上水古時稱為「雙魚市」。雕塑寓意源源不絕的河水充滿活力,賦予萬物生命。-[83][84]
大埔墟站近A3出入口及大堂微足之路
(Footsteps of Nature)
雕塑9片100厘米長的不銹鋼洋紫荊葉以及一片200厘米長的黃銅葉組成莫一新
香港
2011年5月作品將香港市花洋紫荊葉掛於天花上,帶出平靜與和諧之意,並提醒市民尊重及保護本地生態環境。-[85]
火炭站大堂名......何等重要?
(What's In a Name?)
壁畫膠貼合膜周江漢韻
香港
2016年2月作品表達昔日當地居民因發音問題而把原名「河灘」(河水退時為灘)誤稱為「火炭」的故事。「火炭」這個不帶著特別意思的名字﹐早已為人接受﹐但至今對於不熟悉該區歷史的人士仍留下一份神秘感。透過不同的數碼印刷畫作顯示出顏色的漸變﹐寓意名字由「河灘」逐漸變成「火炭」的故事。作品以黃及綠色代表河水﹐橙色代表香港的土地或泥沙﹐紅及黑色則代表火和炭。-[86]
旺角東站蝌蚪機群
(Tadpole)
雕塑鍍鋅鋼(9件)趙光暉
中國大陸
2010年12月作品以光亮平滑、線條流暢的蝌蚪為造型,像行駛中的東鐵綫列車。每條蝌蚪設計獨特,當放在一起時卻可維持所有雕塑的統一性。-[87][88]
第一城站屯馬綫一期大堂犬張子 - 鯉躍龍飛
(Inu Hariko - Carp & Dragon)
雕塑鋁(2件,分別高122及93厘米)吉田朗
日本
2011年3月犬張子是日本傳統吉祥物,常被製成玩偶並送給小孩。作者希望作品能守護包括小童在內的港鐵乘客,帶來好運。-[89]
顯徑站站外商店百家曬被
(Sunshine on Our Quilt)
圖案玻璃吳家俊
香港
2020年2月區內居民的被單相片拼砌而成。-[90]
鑽石山站A2出入口及大堂轉綫通道重像
(Stalactites / Stalagmites)
壁畫輕浮雕冼朗兒
香港
作品上的輕浮雕是前大磡村圍着寮屋群的鐵絲網,鐵絲網上的樹影婆娑代表着鑽石山歷史的變遷。-[91]
啟德站D出入口、B出入口通道及月台頭尾時間中的地平線
(Horizon in Time)
雕塑、壁畫玻璃、焗漆板伍韶勁
香港
D出入口懸垂玻璃雕塑如機場跑道,在燈光的折射下會有不同的光影效果。B出入口行人通道牆身展示了不同機場海拔35,000呎上空遠眺大地及海洋之影像。月台頭尾的牆身展示了啟德機場的照片。-[92]
屯門站西鐵綫月台龍舟
(Dragon Boat)
雕塑不鏽鋼鄭路
中國大陸
2012年3月採用中國古代木建築獨有的斗拱技術,以自然承重的托架,兩組結構交疊減省了中央的圓柱,加強立體空間的效果。作品的外觀層層疊疊、波浪起伏,貌似龍舟的骨架,旋轉形狀將龍舟航行的型態活現眼前。-[93][94]
天水圍站大堂攀登
(Climbing Up)
雕塑任思鴻
中國大陸
2009年9月靈感源於閱讀。作品的銅像向上爬,比喻不斷透過閱讀與求知,每人皆可進步。攀登寓意百折不撓,向目標奮進,勇闖高峰。攀爬是每人成長的必經階段,有些人會半途而廢,然而想成功則必須堅持努力向上。-[95][94][96]
元朗站月台編織集體憶記
(Weaving for Collective Memory)
雕塑不鏽鋼黃銅文鳳儀
香港
2011年7月作品展現昔日社區以竹曬晾衣物的常見景象,引起共嗚。透過模擬衣物被風吹動及飄起,誘發乘客對空間的聯想。-[97][94]
南昌站大堂
(Integration)
雕塑不鏽鋼、銅及大理石李展輝
香港
2007年11月寓意港鐵不斷擴展網絡,讓人享受鐵路帶來的好處與方便。-[98][94]
香港西九龍站高速鐵路B3離港層大堂香港文化地圖
(Map of Hong Kong Culture)
牆身板及邱志傑
中國大陸
2018年9月以香港歷史及文化為主題、島嶼為主角,用85塊金屬板嵌入天然綠化牆而成。本作品的不同島嶼是作者構想出來,島嶼上以繁體字及英文對照的文字寫出具象徵意義的本土文化,如人物、電影、美食、流行曲及歷史等,讓遊客認識這個城市的根源與獨特性。作者細閱逾200本香港文化書籍,並花了許久研究材料,最後才選定用2毫米的鋅板再以10毫米的鋁板加固,呈現最自然的效果。-[99]
B2抵港層連接西九龍文化區的通道牆上的景像-香港
(Wallscape Hong Kong)
壁畫馬賽克瓷磚及玻璃鏡面Laurent Gutierrez 及 Valérie Portefaix
摩洛哥法國
約100米長的走廊展現100多塊玻璃組成的壁畫,藝術家為來自非洲歐洲的夫婦,並自1996年起定居香港,因丈夫為全色盲,創作層次豐富顏色由妻子負責。他們先在環球貿易廣場拍攝風景,再以多張相片拼合成一幅飽覽新界九龍香港島的360度全方位風景圖,並結合馬賽克瓷磚、貨櫃及戶外景物,由遠至近再到遠景,猶如起伏不定的音樂旋律,作品耗時達3年。-[99]
B2抵港層大堂江山無盡圖
(Mountains and Rivers Without Ends)
壁畫手卷水墨畫王無邪
香港
作品用意希望旅客經歷長途旅程後,在入境大堂上感受到香港這個家,再感受山水之美。畫作繼承傳統並採用具現代感的中國式新水墨卷軸畫,頭尾連接,景物延綿不斷。畫作雖然抽象,但當中瀑布、山峰及溪流等景物圖案分明。-[99]
G層F出入口Rilic-486壁畫金屬板嚴美愛
南韓
「Rilic」意思為「Red is lucky in Chinese」,「486」指作品採用了486塊金屬板。遠觀如大紅色屏幕,近看則是一幅相當抽象的九龍景觀畫,從左方的環球貿易廣場到最右面的西九龍站。作品所用的並非中國紅(China Red),而是港鐵紅(MTR Red),與中環站一樣。該作是將9幅畫作,經高解像照片複製,放大三倍後變成40米長乘3米高的膠膜貼畫,再劃分成細格展現。-[99]
B2抵港層的士上落客區迷失霓虹
(Lost in Neon)
光管及壁畫仿霓虹LED燈管及霓虹圖案毛灼然
香港
作品色彩代表香港3種的士,透過11條柱子上的仿霓虹LED燈管展現本地人熟悉的霓虹圖案,如商店招牌、百貨公司及酒樓等,站內滑動門亦用上多個行李箱圖案拼湊成一架的士,令乘客得悉的士站的位置。-[99]
B2抵港層A出入口邊界上的海平線/邊界上的沉思
(Horizon On The Border / Ponder On The Border)
壁畫拼貼畫及石材白雙全
香港
「邊界上的海平線」以31幅的照片牆展現出一條人造地平線,與傾斜的地台形成對比,由東至西面海洋,由日出至日落,走上斜路代表走完香港海上邊界。「邊界上的沉思」則以石材呈現香港重要島嶼,由西面赤鱲角以至東面吉澳,連接島嶼之間的地平線上寫著藝術家創作該作時的心路歷程,沒有標點符號之分,要清楚理解需時駐足觀看。-[99]

註:「-」為沒有贊助商,由港鐵公司全資設立。

参考资料

  1. . 港鐵. 2018年9月.(繁體中文)
  2. (PDF). 港鐵. 2017年.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2-01).(繁體中文)
  3. . 港鐵. 2020年2月.(繁體中文)
  4. . 港鐵. 1997年7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5. . 頭條日報. 2006年.(繁體中文)
  6. . 港鐵. 2005年3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7. . 港鐵. 2006年9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07).(繁體中文)
  8. . 國際在綫. 2006年10月3日.(简体中文)
  9. . 港鐵. 1997年7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10. . 852郵報. 2016年5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9月29日).(繁體中文)
  11. . 港鐵. 2004年3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07).(繁體中文)
  12. . 港鐵. 2004年3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13. . 港鐵. 2004年6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14. . 香港經濟日報. 2016年10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0月26日).(繁體中文)
  15. . 港鐵. 1997年7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07).(繁體中文)
  16. . 港鐵. 2014年12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1).(繁體中文)
  17. . 港鐵. 2014年12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1).(繁體中文)
  18. . 港鐵. 2014年12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1).(繁體中文)
  19. . 港鐵. 2014年12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1).(繁體中文)
  20. . 港鐵. 2014年12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1).(繁體中文)
  21. . 港鐵. 2014年12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1).(繁體中文)
  22. . 港鐵. 2014年12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1).(繁體中文)
  23. . 港鐵. 2015年3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1).(繁體中文)
  24. . 大公報. 2015年3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2月1日).(繁體中文)
  25. . 港鐵. 2015年3月.(繁體中文)
  26. . 頭條日報. 2016年2月19日.(繁體中文)
  27. . 港鐵. 2015年3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5).(繁體中文)
  28. . 港鐵. 2015年3月.(繁體中文)
  29. . 港鐵. 2015年3月.(繁體中文)
  30. . 港鐵. 2015年3月.(繁體中文)
  31. . 港鐵. 2015年3月.(繁體中文)
  32. . 港鐵. 2003年11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33. . 港鐵. 2017年8月.(繁體中文)
  34. . 港鐵. 2016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6).(繁體中文)
  35. . 香港鐵路大典. 2018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5).(繁體中文)
  36. . 香港政府新聞網. 2018年4月16日.(繁體中文)
  37. . 星島日報. 2017年12月29日.(繁體中文)
  38. . 成報. 2018年1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7月15日).(繁體中文)
  39. . 港鐵. 2002年9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40. . 港鐵. 2002年3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9).(繁體中文)
  41. . 港鐵. 2001年9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42. (PDF). 港鐵. 2018年3月22日.(繁體中文)
  43. . 港鐵. 2006年6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07).(繁體中文)
  44. . 港鐵. 2013年2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45. . 港鐵. 2007年6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46. . 港鐵. 2016年12月.(繁體中文)
  47. . 港生活. 2016年12月15日.(繁體中文)
  48. . 港鐵. 2016年12月.(繁體中文)
  49. . 港鐵. 2016年12月.(繁體中文)
  50. . 香港01. 2016年8月31日.(繁體中文)
  51. . 港鐵. 2016年12月.(繁體中文)
  52. . 港鐵. 2016年12月.(繁體中文)
  53. . 港鐵. 2016年12月.(繁體中文)
  54. . 港鐵. 2016年9月.(繁體中文)
  55. . 東方日報 (香港). 2016年10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0月18日).(繁體中文)
  56. . 港鐵. 2016年9月.(繁體中文)
  57. . 港鐵. 2016年9月.(繁體中文)
  58. . Time Out. 2017年12月29日.(繁體中文)
  59. . 港鐵. 2016年9月.(繁體中文)
  60. . 港鐵. 2016年9月.(繁體中文)
  61. . 港鐵. 2003年11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62. . 港鐵. 2009年2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63. . 港鐵. 2008年5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64. . 港鐵. 2005年12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1月10日).(繁體中文)
  65. . 港鐵. 2005年1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66. . 港鐵. 2004年7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9).(繁體中文)
  67. . 文匯報 (香港). 2005年2月14日.(繁體中文)
  68. . 港鐵. 2003年12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69. . 港鐵. 2002年8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70. . 港鐵. 2010年7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71. . 港鐵. 2003年11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72. . 港鐵. 2002年12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73. . 港鐵. 2018年9月.(繁體中文)
  74. . 港鐵. 2018年9月.(繁體中文)
  75. . 港鐵. 2006年1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07).(繁體中文)
  76. . 港鐵. 2012年11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77. . 謎米香港. 2014年11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9月6日).(繁體中文)
  78. . 港鐵. 2003年6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79. . 港鐵. 2007年2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80. . 港鐵. 2003年12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81. . 港鐵. 2009年8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82. . 港鐵. 2010年1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83. . 港鐵. 2014年3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84. . 藝頻. 2014年3月31日.(繁體中文)
  85. . 港鐵. 2011年5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86. . 港鐵. 2016年2月.(繁體中文)
  87. . 港鐵. 2010年12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88. . 明報. 2010年8月18日.(繁體中文)
  89. . 港鐵. 2011年3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90. (PDF). 港鐵. 2020年2月.(繁體中文)
  91. (PDF). 港鐵. 2020年2月.(繁體中文)
  92. (PDF). 港鐵. 2020年2月.(繁體中文)
  93. . 港鐵. 2012年3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94. . Tere Wong. 2017年9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2月4日).(繁體中文)
  95. . 港鐵. 2009年9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96. . 頭條日報. 2016年9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6月21日).(繁體中文)
  97. . 港鐵. 2011年7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98. . 港鐵. 2007年11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繁體中文)
  99. . 香港商報. 2018年10月23日.(繁體中文)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