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
修行,本為君子修養的實踐活動,又稱作修身。後來成為專用於佛教、道教的宗教術語,指稱其用精神或行为的鍛鍊,藉以悟道的方法,如打坐修禪、冥想、修懺、念經、念佛、行善等等[1][2]。

佛教 |
---|
![]() |
佛教大綱 ![]() |
道教 |
---|
![]() |
神仙
|
道教主題 |
汉语词义
“修行”一词在古时已有,义爲君子修养德行,或美好的德行、操行(修是装饰、完美、高长之义)[3],常简称作“修”、“爲”、“行”等。如:
- 君子修德行:
- 美好的德行:
- 《吕氏春秋·赞能》:「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
- 汉刘向《说苑·善说》:「愿大王选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以为吏。」
後佛教、道教将“按照教理践行”称爲修行、修道等,并逐渐成为“修行”一词的主要词义。
佛教
佛教中的修行(梵語:,义爲行动、行为、实行;或梵語:,转写:,义爲修习、令成、实现;藏语:སྒྲུབ་པ་,威利:sgrub pa;或藏语:སྒྲུབ་ཐབས་,威利:sgrub thabs;越南语:/;日语:/ shuugyou或 sugyou;:/ suhaeng),是来源於印度沙门思潮中婆罗门教、耆那教、锡克教等的共同概念;佛教的修行屬於“教理行果”四法寶中的“行”,是依照正法而践行的意思[4]。
佛教的修行方式以遮蔽五慾、求涅槃道爲最終的歸屬,以行十善道、絕十惡道,和持戒、懺悔,爲出家、在家二眾,以及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或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传承的共同基礎。在具體的行門上又根據個人的根機而有非常多的選擇。例如可以修不淨觀、白骨觀去除身見(以此身體爲我常有的邪見)、淫慾等;以修出入息爲普遍適用的禪修法門;也可以選擇淨土宗的念佛法門,即生得念佛三昧,更可求生極樂淨土,得不退轉;禪宗還講見性成佛,所有的修行手段都是爲“直指人心(佛性)”爲目的;密宗除了显密共有的修行法门,还提倡以诵咒爲主要修行法門,如修忏、修福、消魔障的《百字明咒》、《大悲咒》、《楞严咒》等;另還有行頭陀的苦行法,也是以去除五欲、增加定力爲目的。
成就法
梵語或另有個意思,可譯為“成就法”、“成就法鬘”,見於印度教和佛教密宗。
道教
道教的修行也稱為修真、修道、修煉,是从主要针对身体的修炼發展出的一套實踐理論。道教將道家的理論,結合煉丹術數、行善積功德等方法,發展出自己的體系;又吸收了佛教的禪定,稱爲打坐,希求修煉歸真,道胎顯現,成為真人。
西方宗教
西方宗教的修行制度中,類似於漢地的修行方法,如誦經、冥想、正行等,也翻譯為修行、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