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尊

佛教传入中国后,曾有一段时间用“天尊”来翻译“薄迦梵”一词。薄迦梵梵語转写:,或、;巴利語,或),或薄伽梵婆伽婆婆伽梵婆哦缚帝薄伽伐帝薄伽跋帝[1],一種宗教上的稱謂。來源於婆羅門教,佛教沿用,特指佛陀;漢地初期意譯爲天尊,後因道教稱謂高階神仙爲天尊,佛教又改稱爲世尊

天尊原为汉语词汇,是道教中对所奉天神中最高贵者的尊称,如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現今,“天尊”多用於道教稱謂,而佛教多稱“世尊”或“薄迦梵”。

道教

道教称天神中最高贵者为“天尊”,也有“大天尊”一词。三清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玉皇大帝也称“玉皇天尊”,《西游记》中称玉皇大帝为“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印度教

“薄迦梵”之称最早出现在早中期吠陀经奥义书中,用以代指神祇,如《薄伽梵歌》称黑天;译入汉语时曾被译为“天尊”、“至尊”。

按照梵语的语法规则,男性女性的词尾有所区别,男神称以(薄迦梵)或(薄迦伐帝),女神则称以,可译为薄迦伐媂薄迦伐蒂,等同于(提毗,女性提婆)或(伊濕伐唎,女性自在天人)

佛教

“薄迦梵”來源於婆羅門教,佛教認為佛陀才是“天上地下唯其獨尊”,故以薄迦梵稱佛陀,且是佛陀十號之一。

初期的佛教將薄迦梵意譯為“天尊”,意即天上世界至尊之聖。後來因「天尊」一詞道教亦在使用,且感官上更具有道教色彩,佛教徒改用「世尊」一詞代替「天尊」[2]玄奘則採用音譯,新譯爲“薄伽梵”。

後世普遍以世尊尊稱佛,而以天尊尊稱道教極尊之神,如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太乙天尊等。

基督教

唐朝传入中国的景教曾用“天尊”作为基督教的神耶和华的翻译,见于《序听迷诗所经》等。

參看

注釋

  1. 《佛学大辞典》【婆伽婆】:(術語)Bhagavat,一作婆伽伴、婆誐鍐、婆伽梵、薄伽梵、薄阿梵Bhagavān(體聲,一言聲,男聲),佛地論舉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之六義,智度論出有德、巧分別、有名聲、能破之四義。又密教有稱女人之秘釋。經中多單譯曰世尊。佛地論一曰:「薄伽梵者,謂薄伽聲依六義轉:一、自在義。二、熾盛義。三、端嚴義。四、名稱義。五、吉祥義。六、尊貴義。」智度論二曰:「云何為婆伽婆。天竺語。婆伽,秦言德。婆言有。是名有德。復次,婆伽名分別,婆名巧,巧分別諸法總相別相,故名婆伽婆。復次,婆伽名名聲,婆名有。是名有名聲。無有得名聲如佛者。復次,婆伽名破。婆名能。是人能破婬怒痴,故稱婆伽婆。」玄應音義三曰:「婆伽婆,舊云大功德,至聖之名。正言薄伽梵。」慧琳音義十曰:「薄伽伴,或云薄伽梵,或云婆伽婆,或云薄伽跋帝。皆佛第十號也。」飾宗記三本曰:「本音薄伽梵,此方義釋為世尊,或名婆伽婆音之轉也。」仁王念誦儀軌曰:「婆誐嚩底沒馱(引)麼(引)諦,婆誐嚩底,敵對翻云具福智者,會意釋云世尊。沒馱,此云覺。麼諦,此云母也。順此方言,言佛世尊母。婆伽梵者,男聲呼也。婆誐嚩底,女聲呼也。二俱會意,釋云世尊。若依聲明敵對釋者,婆伽,云破。梵,翻為能。能破四魔,名婆伽梵。又云薄阿梵。依聲明論云:薄,名為破。阿,名無生。梵,名為證。智能證阿,名為阿梵。由阿梵故,能破煩惱。故佛世尊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不增不減。具如是德,名薄阿梵。又云薄伽梵。薄伽,云福智。梵,名為具。會意釋云:由具福智莊嚴滿足故,名薄伽梵。又薄伽梵亦是男聲。」大日經疏一曰:「薄伽梵者,論師所解,具有六義。今此宗中,薄伽梵是能破義。如人執持利器,多所摧伏。(中略)復次,帝釋聲論謂女人為薄伽,是欲求因緣能息煩惱義,又是所從生義。金剛頂宗即翻此義云:女人者即是般若佛母,無礙知見人,皆悉從是生。有其志求因緣,得與相應,煩惱戲論,皆悉永息。非如世間欲熱,雖小止息,而實更增也。以密教不可直宣故,多有如是隱語,學者當觸類思之。(中略)經中多釋為世尊,是嘆德之總稱,西法語法,言及尊者不敢直斥其名,必先歎其功德。如云大智舍利弗、神通目犍連、頭陀大迦葉、持律優婆離等。故此經中例云薄伽梵毘盧遮那,今順此方文勢或以世尊居下也。」
  2. 《敦煌古靈寶經與晉唐道教》王承文.中華書局,北京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